刘生财
(青海省湟中县上五庄镇兽医站 811606)
到目前为止,结合病原学知识,无法精确做出决断关于传染性角膜炎的病原微生物。但根据绵羊中患有传染性角膜炎的病羊眼中分泌的物质可以分析出来8 种微生物,具有致病危害的只有两种,即结膜支原体和鹦鹉衣支原体。绝大多数的专家学者持一致认为,造成牛传染性角膜炎的病原体应是立克次体及牛摩拉克氏杆菌。同时,其他病毒同样是造成结膜炎的重要因素,其中细菌只充当继发性病原体的作用。
传染性角膜炎具备流行病学特征,该病能发生在很多生物身上,不限年龄、品种和性别,包括牛、骆驼、羊等都有可能患上该病。但相比较而言,在哺乳期、育肥期的牛和羊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主要传染源是易发病的动物和隐性感染的动物,而且动物在康复后并不能产生有效抗体,常会出现反复发作现象。传染性角膜结膜炎一般的传播途径是直接接触,高温、刮风、尘土都是传染病的载体,一旦出现发病动物,传播速度非常快,在青年牛群中发病率可达60%~90%。
在临床上,该病潜伏期一般为3~7d,过了潜伏期在发病过程中动物常会存在间歇流泪、眼睑痉挛、局部升温、畏光等角膜炎发病特征。一般来讲,处于发病初期,患病动物的眼膜四周会出现充血、后角膜异常凸起、角膜四周出现白点和灰色小点等,且从眼眶中流出的物质最开始呈黏浆状态,后来变得更加浓稠,直接黏附在眼睫毛四周。3d 左右动物的后角膜也开始出现病变,一开始是角膜中间部位呈现微微浑浊,该特征可利用荧光素点染的方式进行细致查看。再往后动物的角膜会变成微黄色,且角膜四周开始新增许多血管。可是在动物患上角膜炎后,其进食量大大减少,由于患病会逐渐出现食欲萎靡、精神消退,从而致使动物生长发育不及时,若是雌性动物还会停止哺乳,产奶量也明显下滑。而幼龄动物还会引发更多的并发症,如关节炎、肌肉萎缩等,但该病的致死率非常小。
在临床医学诊断下,通过前人大量调研发现,可以依据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明显的临床症状对该病进行诊断。但要注意与其他类似病症的区别,尤其是跟吸吮线虫、VA缺乏症、恶性卡他热等诱发角膜结膜炎的区别。若动物症状比较复杂难以判断,可利用血清抗体、吉姆萨染色和荧光抗体染色等进行检测诊断。
(1)动物一旦出现相应病变症状,应及时隔离,积极治疗,将动物转移至阳光不强烈的地方,避免加重病情,并且对养殖场进行定期消毒,采取这样的防范一般效果很好。(2)由于饲养动物过多,导致饲养者忽视部分病例,不进行诊治,患病牛可能死于脑膜炎或菌血症,在放牧地牛群中发生此病后,应改成舍饲,扩大养殖空间,增大空气流通以抑制该疾病传播。(3)动物在早期出现发病症状后应及时采取红霉素眼膏、金霉素眼膏等和泼尼松龙混合的药膏进行涂抹,4d 左右后观察治疗效果。若动物眼部发病症状过于严重,还可在涂药的基础上配合使用青霉素,增强该病治愈效果。(4)治疗该病还可以用中药,中药成分包含硼砂、朱砂等,将中药研磨成粉末,再利用塑料管将中药粉末轻轻吹进牛眼中;或者利用6g白矾、荆芥、防风、硼砂和3g 郁金的配方,用水煎透去渣后给牛洗眼。
现代技术中还没有相应的疫苗可以预防该类疾病,所以应主动做好预防工作,包括以下几点:(1)在日常养殖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卫生工作,及时清理动物粪便,定期消毒,在该病易感染地区进行定期消毒及灭虫工作。对新引进的品种一定要做好检疫工作,避免是潜在病毒携带者。在合群饲养过程中,可以使用抗生素或药物减少本病发生。(2)在饲养过程中进行科学管理,避免牛长时间接受日照,并做好防风防尘工作。在蚊虫盛行季节及时开展灭虫工作,避免传染病的传播。同时要注意不让蚊蝇等飞虫攻击牛的眼睛。针对患病牛应及时将其隔离在没有风流动的地方,降低牛群感染。由于牛莫拉菌会通过鼻涕和泪液等进行传播,因此要防止饲料、水源等受到相关污染。(3)坚决不从疫区引进饲料、防护品和牛,对于新加入种群的牛也应隔离观察一段时间。确保检测符合标准后才能进入牛群养殖,同时要对饲养环境进行严格消毒。
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病原有多种,主要病原是牛摩氏杆菌,即嗜血杆菌,且该类疾病若出现症状反应必须经过强烈的紫外线照射。患病牛眼分泌物中也含有牛摩氏杆菌,该菌在紫外线照射或单独感染条件下无法引发疾病。或者仅是一些比较轻微的症状。一些牛群发病原因是饲养密度过大导致的。因此,在该病防治工作中早期预防显得格外重要,不要掉以轻心,尤其是引进新品种时。一经发现牛有此类症状,应立即隔离并注意疾病观察,防止疾病传播带来的严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