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建超
(辽宁省盘锦辽油宝石花医院,辽宁 盘锦 124010)
CT诊断是临床较常见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常规CT诊断的辐射剂量较大,会对临床诊断造成影响[1]。因此低剂量的前瞻性冠状动脉CTA成像开始得到了较多关注。本研究分析了超低剂量前瞻性冠状动脉CTA成像技术在低体质量指数患者中的应用,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内收治的冠心病患者,数量50例。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47~78岁,平均(62.5±15.5)岁。所有患者均可被确诊为冠心病。同时需收集我院在同期接收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志愿者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47~76岁,平均(61.5±14.5)岁。志愿者和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所有研究对象均需实施常规CT成像以及超低剂量前瞻性冠状动脉CTA成像检查。在常规CT成像时,需按照常规CT诊断的要求对其进行临床检查。在进行超低剂量前瞻性冠状动脉CTA成像检查时,使用SOMATOM双源CT(DSCT)扫描仪(西门子医疗解决方案)。在临床检查时,需检查前输入60~80 mL碘海醇,剂量370 mg/mL,经肘静脉输入。管电压设置为80 kV,注射速度设置为4.5 mL/s。使用bolus tracking技术检查,将兴趣区设置为主动脉根部,触发阈值设置为80 Hu,延迟时间5 s。最后需在在西门子DSCT SyGo工作站上对图像进行后期处理。
1.3 观察指标:需比较常规CT和超低剂量前瞻性冠状动脉CTA成像的诊断效果,即特异率、敏感率。特异率=真阴性/(假阳性+真阴性),敏感率=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同时需对两种方法的辐射剂量ED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使用t和“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使用%和卡方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常规CT的诊断特异率96%和超低剂量前瞻性冠状动脉CTA成像的诊断特异率98%差异不显著(χ2=0.687,P=0.407)。常规CT的诊断敏感率94%和超低剂量前瞻性冠状动脉CTA成像的诊断敏感率98%差异不显著(χ2=2.083,P=0.149)。常规CT的ED值(4.03±1.06)mSv和超低剂量前瞻性冠状动脉CTA成像的ED值(7.65±3.69)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67,P=0.000)。
当前在对冠心病患者实施临床诊断时,影像学方法是较常见的诊断方法,同时在实际的诊断中,应用影像学方法也能够取得较好效果[2]。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影像学诊断中往往会有较大辐射的出现,而大剂量的辐射会影响到临床诊断,也会对患者身体造成影响。因此低剂量的CTA成像开始得到了较多关注。在以往的研究中,已经开始关注到了如何降低在CT诊断中的辐射剂量。例如使用ECG管电流自动调制技术等,可取得较好效果。这一技术是根据扫描开始前探测到的心率值来选择剂量曝光的时间,从而减少剂量曝光时间,在客观上能够减少辐射剂量[3]。尤其是随着对减少CT辐射剂量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方法开始得到了发现,并且应用于超低剂量前瞻性冠状动脉CTA成像中。
超低剂量前瞻性冠状动脉CTA成像在实际的诊断中,能够明显降低诊断时的剂量。尤其是当前使用的超低剂量前瞻性冠状动脉CTA成像技术,能够通过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ECG管电流自动调制技术和螺距-心率自动匹配激素等诸多手段降低辐射剂量[4]。尤其是通过这些方法,在降低了辐射剂量后,仍可保证到CT诊断效果,并不会影响到诊断效果,因此通过这种方法对冠心病患者诊断有重要意义[5]。
本研究也显示,通过使用超低剂量前瞻性冠状动脉CTA成像进行诊断[6],能够取得和常规CT类似的诊断效果。同时超低剂量前瞻性冠状动脉CTA成像可明显减少辐射剂量,因此可明显提升诊断安全性,在临床诊断中有较高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