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雄 李 娜 龚 亮 杜晶晶 许利剑
(湖南工业大学 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国际化人才指的是具有国际化意识和格局以及具备国际一流的知识体系、视野且能力达到国际化的水准,在全球化的竞争中能够准确把握机遇和主动争取机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发展规划的重点关注对象。中央在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来:“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来要“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提高技术人才国际化水平”。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等建设任务。国际化人才应该具备7种素质: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熟悉掌握国际管理;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在做国际任务的同时不至于丧失中华民族的人格和国格[1-3]。
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与所有产业高度关联,是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工程基础学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在1998年的专业调整中,由原来的许多化工专业合并形成的。这是一门传统而又较普及的专业,是赋予新的使命、新的挑战的工程基础学科。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外资与合资企业不断扩容的同时,国内企业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加强,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的制造类企业如化工、材料、生物医药等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为适应制造类企业特别是化工制造类企业顺利走出国门,加快国际化发展的进程,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与格局,创新精神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是当前我国高校尤其是工科类高校神圣的使命和职责。如何围绕“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是我们工科类高校特别是化工类专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和德国的多特蒙德大学设计和实施了在线对接工程课程,两个国家可以在同一个在线平台上进行交互式的自主学习,可以进行国际经验分享,文化能力沟通。21世纪初期,瑞典皇家技术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哥德堡查尔姆斯技术学院以及瑞典林雪平大学等建立了CDIO工程教育,该教育是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为一个周期的方式,实现了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过程,强调工程基础,实现了不同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学生真正实现了从被动型到主动型,变外驱力为内驱力的学习方式。比利时鲁文工程大学和亚洲国家的合作项目中,让双方的学生共同学习和工作,并和中国、东南亚各国等大学采取1+3,2+2,1+1等多种合作模式,联合培养本科生,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际化能力及视野的工程型技术人才[4]。
目前,国内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在改革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较为普遍,特别是疫情期间,促进了网络课程的搭建。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签订了协议,引进了完整的英文原版课程体系,搭建了E-learning教学环境。该课程强调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引入了麻省理工大学的工科课程,为本科学生学习国外知名大学的优质课程提供了较为方便的途径。另外,在“请进来,送出去”的原则下,一些学校也同国外的高校及企业进行了合作项目。如北京交通大学的软件工程专业,实现中外学生混班上课,统一选择课程,统一参加考核[5,6]。
我国在构建工科本科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已经从课程改革,学生交流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那么如何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思考如何发展我校工科类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校化工类专业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模式主要是将选拔的优秀学生送到国外参加相对应的课程学习或者参加国际交流项目。但是由于名额、经费、时间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参与到这些培养模式的本科生的比例仍然较少,远远无法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如何让化工本科学生不出国门就可以享受到国际化的教育资源,是目前需要深思的课题。
对于国内高校大多数专业来说,影响工科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效果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具有国际化教学经验的师资力量比较匮乏。我校化工类专业目前存在的现状也是如此。只有具有国际视野和背景的老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才能够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国外留学生活及胜任国际化社会的工作。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美国耶鲁大学具有海外学术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了40%~75%,而国内高校该比例则不超过10%[7],我校该比例则更低。另外,目前我校化工专业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忽视了本土教师的培训,导致该队伍的数量远远不能达到实际的需求。
在教学模式中,针对国际化新型人才的培养还有很多需要优化的方面。在教学内容上,外语类课程的课时有限制,大多数学生在目前的课时下无法有效提升听说读写综合能力,从而无法实现高效的对外交流。在思维能力方面,目前的人才培养侧重的是技术性的教授,没有注重对现存的社会现象以及国际事务的思辨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方面,目前双语课程的教学资源还比较有限,未达到国际化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化工类专业国际化新型人才的培养目前还没有较为完善的执行方案,在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专业素质的培养以及逆商的培养等方面还需要去拟定相关的具体方案。
我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已经与英国、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境)外多所高校建立起合作交流关系,展开多种形式的学生交流访问项目,使得学生充分利用学校搭建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积极开展国际交流访学,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学识水平。为加强我校化工类专业建设,培养国际性高素质人才,我校2019年与美国阿克伦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分子学院达成初步合作协议,以湖南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与美国阿克伦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分子学院沟通探讨,认真调研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对联合培养的期望及意愿,联合创建“3+2”人才培养模式。即化学工程专业学生自录取后在湖南工业大学完成三年本科培养,三年后通过自愿报名、导师推荐、学院考核等一系列程序选派前往美国阿克伦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分子学院进行为期两年的研究生培养,实现学分共享,毕业后获得湖南工业大学本科学位和阿克伦大学硕士学位。“3+2”人才培养模式为我校中外合作中首次提出的涉及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多方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我校汲取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开阔的科学视野,丰富的国际意识和交往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就如何选拔学生、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初步的培养建议。
中美3+2模式下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生具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包括全球化的视野与格局;较为突出的专业知识储备;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在海外面对苦难时的逆商培养。
4.1.1 全球化的视野与格局
需要培养具备开放的意识,不仅将目标放在国内本行业的发展,同时也需要多加关注国际化工产业的发展前沿,时时刻刻了解化工行业的发展动态,始终保持开放的视野,全球化的格局才能够适应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4.1.2 较为突出的专业储备
突出的专业储备是化工类企业对人才素质的最基本的底层能力的需求,许多进入500强等国内、跨国企业的化工类毕业生,不管是从事研究业务,还是产品测试以及后期的产品服务,都需要非常出色的专业知识技能。特别是做后期产品服务的,要求既对专业非常熟悉,又具有很好的和客户沟通的能力,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才是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4.1.3 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经历海外学习及工作的考验,语言是需要克服的第一大关,特别是英语口语,有助于在海外工作时和本土的学生、老师或者同事的沟通,另外也要了解当地的文化风俗以及一些社交习惯,了解对方的处事方式及思维方法,更有利于进行学习及有效开展工作。
4.1.4 在海外面对困难时的逆商培养
巴顿将军说:“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谷底的反弹能力”。这个反弹力,就是逆商,决定你在遭受挫折的时候,能够经得起打击和压力。而我们的学生,在海外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有的是以前从未遇到过的挑战,这个时候,他们的逆商,也就是独当一面的能力,与老师和同学积极协商沟通,争取对方的理解,从而顺利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
4.2.1 弹性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选课平台柔性化:把课程按照专业方向划分,建立选课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同时,对课程的教学大纲以及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鼓励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可以依据学生的群体特点自己编写符合本专业学生的教材。英语发音较好的教师可以编撰和专业课程配套的英文教材,并采用双语授课的模式进行讲课。拓宽专业知识摄入渠道:在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如何利用有效的网络资源,也是作为专业老师应该考虑的一个方面。只要是符合专业的发展前景,对学生增加本专业的知识储备的有效资源,都可以从网络上引入[8]。
4.2.2 创新项目引导式的实践教学内容
让学生们围绕一个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完成课题。通过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让学生熟悉基础的专业实验设备,了解本学科学术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通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带着问题去查找文献,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为以后学生出国进行联合培养打下很好的基础。
4.2.3 系统化的英语课程体系
高质量化工类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英语教育是基础,是依托。如何构建系统的合理的高等学校英语课程体系,是必须要认真思考的一大重点课题。为了培养国际化的化工类专业人才,我们的英语课程应该采取模块化的策略,即基础英语模块、交际能力培养模块、跨文化交际及不同文化背景模块、学术型英语模块。英语基础模块主要是针对一些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进行基本的读写译能力的培养;交际能力培养模块则是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一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可以采取情景教学法进行模拟教学;跨文化交际及不同文化背景模块要求老师以不同文化的立场给学生传递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让学生学会在国外求学阶段学会在不同的文化冲突中求同存异。学术型英语模块是一个提高模块,对老师的要求较高,老师不仅有专业的行业背景,还需要有国际留学或者访问经历,这一模块让学生通过研究式教学的方法,掌握学术性的语言及学术思维。这几个模块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学生在不同的年级或者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来选择对应的模块。学生从初级模块到高级模块之间缓慢递进,这样的英语课程体系更加具有弹性化和系统化[2, 9]。
4.2.4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多加思考,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动性,如何在教学方法上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以及自身的需求,开展有效的教学方式。在信息时代,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在线共享课程如慕课、微课等网络教学模式及AR、VR等技术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同时采用小组讨论法、情境创设法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考能力的培养[10]。
学生的培养,与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相关。教师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在一流专业的建设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拟通过以学术交流的形式,加强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具体形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我院每年会组织并邀请阿克伦大学知名教授来访讲学,讲授国外关于本专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对于学生素质的要求,并且会把国内外较前沿的研究内容传授给学生。(2)我校骨干教师访美交流,我校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每年都会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出国进行访问,提升高校教师的国际化教学及科研水平。至今,学院已有多名教师有国外学术访问经历,访问结束后能够有效地将国外的先进教学经验以及方法应用到本专业人才的培养上。
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是一个新的课题,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和发展。作为高校,应该不断完善和修正人才培养的方案和策略,提高合作培养人才的质量与水平。本文尝试性地提出我校化工类专业3+2本科及硕士学位联合的模式,使我校拓宽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思路,完善了自身的课程体系,学生的选拔策略以及教师的培养途径,极大地提高了我校化工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