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婷 陈 飞 曾冬梅 冯文然 邹敏敏 张 优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102617)
2016年11月,在上海华东政法大学召开了关于“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创新”的研讨会,会上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和设计,指出学校教育应从“思政课程”单一的表现形式转向“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性体系。“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它不是指某一具体课程,而是指高校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德行,转化为自己精神系统的有机构成,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或能力。它融合了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爱国情怀、理想信念、职业素养、社会责任等诸多方面的教育。通过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目前,全国各高校围绕“课程思政”开展了相关探索与改革。如,西安理工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高校已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进行了相关改革[1-3]。
《功能材料》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两条主线,一是与材料的电、磁、光、热、声等物理性能及转换功能相关的材料体系,二是根据材料的发展动态介绍包括能源材料、智能材料在内的学科前沿材料。从教学内容上看,几乎每种功能材料在生活、生产上都有应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从教学目标上看,要求学生理解功能材料对社会、环境、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掌握材料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成本分析、原料取舍、经济核算等。这些均与“课程思政”教学中的职业文化教育、社会美德教育、工匠精神教育、爱国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等相一致。因此,在《功能材料》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基于目前《功能材料》课程的教学现状,引入“课程思政”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下:
(1) 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有待提高。人才培养,教师是关键[4,5]。目前任课教师对于“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的意识还相对薄弱,较多的关注专业知识讲授,而忽视了学生职业素养、社会能力的培养。教师自身的思想观念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教师的思政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2) 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有待进一步发掘。《功能材料》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各类功能材料的结构、性质、制备、应用等多方面知识,材料种类繁多,且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这些教学内容中隐含的“思政元素”还是相对较多的,但目前对其发掘程度不够,或者有些“思政元素”略有讲授,但深度不够,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
(3)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方式有待强化、创新。“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中的融入需要通过合适的教学方式和特定的教学设计来实现[6]。目前,《功能材料》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仍较传统,不能很好地满足“课程思政”教育的要求。因此,优化教学设计方案、引入新式教学方法对于“课程思政”的实施非常重要。
(4) 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考核与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效果和质量的主要手段。建立系统、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符合“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核心”的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但目前本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中缺乏对“课程思政”教学部分的考核与评价,这对“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与持续改进非常不利,有必要进一步完善。
教学的实施者是教师,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自身的思政水平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因此,“课程思政”能够引入课堂的前提是通过各种活动、平台、学习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思政水平。如,教师平时须增强思政理论学习,关心时事政治,先用知识武装自己;积极参加各种“课程思政”交流、学习、比赛等活动,增加实践经验;利用“学习强国”APP等现代工具进行学习等。只有自身的思政水平提高了,才能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与专业知识将思政与专业更好地融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个体需求开展个性化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师。
《功能材料》课程本身教学内容丰富,涉及到电、光、热、磁、能源转换、新能源、智能材料等诸多方面知识。这些均与日常生活、生产以及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发掘,融入合适的思政元素,可起到思政教育的效果。如,可发掘地思政元素包括:
(1) 将哲学思维融入教学。在《功能材料》课程中有诸多具有哲学基本观点的知识。如:某一类性能材料中各种材料之间的联系、某一材料的研究发展过程等可以反应现象与本质、普遍联系、量变到质变等基本哲学观点。在教学设计中适当地穿插一些哲学思维,有利于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和方法论。
(2) 通过专业知识学习,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培养。在《功能材料》讲授内容中,大部分材料都是我们生活、生产的常用材料。在讲授的过程中,加入材料的应用与社会环境、生态建设、职业规范等相关知识,可以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培养。如,在智能材料讲解时,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应用和发展智能材料,虽然智能化能给整个社会带来便利,但利用不好也会引发灾难。作为材料工作者,需要用伦理标准约束自己,避免科技带来的灾难;又如,在能源材料的讲授中,通过引入传统材料引发环境污染的实际例子,激励学生学习相关行业标准,培养行业素养、开发使用新型能源、保护青山绿水,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
(3) 在教学中引入科学史、名人励志事迹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严谨创新的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等。每一种功能材料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老一辈的科学家们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失败-再实验的过程不断发展而来的。在材料介绍的同时,给学生引入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和材料发展史,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材料的认知,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学习科学家严谨、务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如,光纤材料的开拓者“光纤之父”高锟先生对光纤事业的不懈追求和无私奉献,开发研制的光纤通讯为祖国和世界的通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等。
“课程思政”教育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创新性的教学设计方案,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根据内容不同,可选取互动式、翻转式或新式网络平台等教学方式:
(1) 互动讨论: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涉及能源材料中氢能利用的“水氢车”等热点话题,让学生进行分组,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个人思考与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分析、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给以适当的引导和总结,保证讨论结果的正确性。整个过程既调动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又引发其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培养社会责任感。
(2) 引入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特殊案例,通过引入故事、树立榜样等,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
(3) 利用现代网络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资源满足学生的需要。包括:一、利用微信、公众号、蓝墨云等教育平台,进行资源共享;二、利用网络平台搜索“课程思政”相关资源,如利用网络给学生播放一些涉及功能材料的视频、电影等。
课程的考核评价环节是检验教学质量与进行持续改进的关键环节。一门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如何,需要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
(1) 考核方式多样化
“课程思政”的考核不同于专业知识的考核,其实施环节的多样性决定了其考核方式也应多样化。除了在期末考试试卷中增加对于“课程思政”的考核外,教师对教学过程涉及“课程思政”的其他环节,如课堂小组讨论,课下学习,云班课学习等,均进行相应考核,给出相应成绩。
(2) 依据课程目标计算“课程思政”达成度,促进持续改进
依据工程认证OBE理论,在《功能材料》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理解材料对社会、环境、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掌握材料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成本分析、原料取舍、经济核算等”中,赋予体现“课程思政”目标一定权重,依据成绩进行达成度的计算,以此反应“课程思政”的完成效果,并进行持续改进。
(3) 制定调查评估问卷
在教学中期和后期,将“课程思政”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教学成果等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调查评估,了解“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学生的需求,便于“课程思政”教育的持续改进。
“课程思政”教育在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选修课《功能材料》进行了教学理念、内容、方法等改革。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道德素养,为实现全方位育人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