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对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兴趣的策略研究

2020-01-12 04:14李智芳杨长龙
化工时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小组讨论知识点课程

于 岩 李 莉 由 园 李智芳 杨长龙

(齐齐哈尔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一直是普通高校教师授课过程中思考的问题。现在处于互联网+时代,教育更注重双向互动,高校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对教育改革的感知、心理的接受度、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态度等方面都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研究学者引起重视[1]。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相关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其包括晶体学基础、缺陷、相图等主要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仅仅通过课堂讲解,很多概念很难理解透彻[2]。因知识点本身的抽象性,常见教学方法并不能适用于所有授课内容,因此有必要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具体来说,为了提高高校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尝试实施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

1 从教学内容方面分析

1.1 分享名人典故

根据记忆曲线,学生对知识点有所遗忘是正常现象,但大部分学生都对教师课上提及的名人轶事留有印象。教师分享名人科研故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引导学生思维。所以如果授课时将科学家背后的故事与课本知识点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头脑中对科学家的印象更形象化,也会更加理解科学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授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核外电子排布这个知识点时,一定会讲"鲍林规则"。此时若给学生介绍鲍林的生平和提出该规则的背景,就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此知识点。鲍林被认为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化学家,是第一位两次独享诺贝尔奖的人(玛丽·居里赢得了一次并且与她的丈夫共同分享了一次)。鲍林是德国后裔和爱尔兰后裔的儿子,他18岁时已获得了一份全职教员工作,1922年以研究生的身份到加州理工学院求学。他在1925年博士毕业时已发表了12篇论文。1927年,鲍林以理论化学助理教授的身份回到了加州理工学院,并在接下来的12年里发表了一系列卓越的论文,从而建立了他在全世界的声誉。他在 1931年评为正教授,1933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54年,鲍林由于他对“化学键本质的研究与它在解释复杂物质解耦的作用”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与此同时,鲍林还非常关注世界和平问题。1955年,鲍林和许多世界著名科学家签署了一个宣言,呼吁“反对发展毁灭性武器,反对战争”。1958年,鲍林著书《不要再有战争》,书中明确阐明了核武器对人类的威胁。国际社会非常肯定鲍林对和平事业的贡献,在1962年授予鲍林诺贝尔和平奖[3]。

教师在课堂上分享名人轶事和研究背景,可以让学生更详细地了解科学家的研究思路。科学家严谨的科研态度和不懈追求的精神,值得学生学习。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学习兴趣。

1.2 丰富教学元素

授课时,教师应在课堂上用各种教学元素展示学术最前沿的理论知识。课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学设计,授课知识点要有深度和广度,最好能用浅显正确的语言及丰富的教学元素让学生理解知识点。授课的课件应该条理清晰,最好能增加课件中图片和表格的比例。能用表格的不用文字,能用图片的不用表格,能用动图的不用图片。做到相关教学素材、音效与文字内容的有机结合,还要根据学生课堂表现进行动态调整。另外,要注意,屏幕显示的内容要与讲授的知识点一致,这样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点有正确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

1.3 安排小组讨论

设置小组讨论环节可以最大限度的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理解情况。安排小组讨论时,题目一定要精心设计,既要与课程知识点相联系,又要有一定深度和广度,最好和日常生活有关联。例如,在讲授原子与键合那一章“核外电子排布”时,可以安排这样的课下小组讨论题目“假如有168号元素,那么核外电子该如何排布,应该处于元素周期表中什么位置?”这样的讨论题不算难,延用课上知识点能做出来,但是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分析出来,需要拓宽思路。这样的小组讨论题就是很好的题目。小组讨论可以设计为课后收集资料,课上分享,也可以设计为课上进行随堂讨论。

2 从教学方式方面分析

2.1 翻转教学

“翻转课堂”是近年来流行的一种新教学模式,它要求学生课外观看授课视频或学习教学材料,完成测试,课上与老师互动,课后完成讨论和作业等教学活动。教师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学生可以自主安排课下学习时间。课上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将学习心得以PPT演讲的形式分享。分享过程可以分组进行,每组由一位学生主讲,同组其他同学补充。每组分享结束后,其他同学可以提问,由分享组同学作答。之后老师可以对分享组的回答进行点评。这种模拟会议的形式,既锻炼了学生表达能力,也能提高学生团队凝聚力。每位同学都对分享组同学有一定的心里预期,分享组同学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每个学生都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对课程的兴趣。

2.2 SPOC教学

SPOC这种教学模式是近几年越来越被提及的一种教学方法,授课规模一定要小。课前教师给推送学生各类课堂教学素材(诸如参考书、视频、PPT等);课上教师主要是将知识点进行穿线,组织好课堂教学过程(如组织课堂讨论,布置课下讨论等)。对于小班课堂,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来让学生深度参与其中,提高学习兴趣。

3 从师生情感方面分析

3.1 关怀学生

教师在授课时,要认真研究自己的授课对象。有些学生成绩差可能是智力原因,有些学生是学习目的不明确,对所学课程无兴趣,存在厌学情绪。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的年纪,喜欢表现自我。部分学生自制力较差,课堂上会出现玩手机、交头接耳等现象。所以要掌握学情,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引导和鼓励[4]。针对前一种情况,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努力,巩固知识点。针对后一种情况,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鼓励。一个鼓励的眼神,或一句称赞认可的话语,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理解、赏识或是鼓励。

3.2 提高自身素质

一般情况下,高校专业教师与学生接触较多。除了课上教学活动,课下也会与学生有实践活动或课外实验活动等接触。每个人都要努力生活,高校教师更要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朋友。首先,公正平等地对待学生,创建适合学生参与的课堂氛围,给与学生足够的尊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心中一定要明确教师与学生是平等活动参与者的事实。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向学生明确现有知识点在学生日后工作生活中可能起到的作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授课水平,利用现有的有限教学条件来开展教学,通过师生之间的情绪感染,调动学生积极性并让其认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教师一定要得到学生的认可。高校教师只有自己不断更新专业相关知识,不断给自己补充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才能让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有用,才会对课堂感兴趣。

4 结语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还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对课程是否有学习兴趣,主要还是取决于授课教师。教师应注重课堂的教学情况,让学生感受到其重要性,才能应用好现有教学资源,从而使感兴趣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学习,使高校知识得到进一步弘扬和发展。

猜你喜欢
小组讨论知识点课程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小组讨论法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的窘境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高中数学课堂小组讨论1+1模式教学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