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徽县
我是一名养蜂爱好者,18岁开始业余养蜂,今年已65岁,养蜂47年。2012年我将过箱饲养的中蜂从县城郊区搬入我县的深山区饲养,具体地址在徽县大河镇姚坪村蚂蝗坝社,海拔1350m。当地散养户较多,以土法饲养为主,我搬入后活框饲养户逐年增多,取代了土法饲养,饲养户经济效益提高,得到了群众好评。
我地人烟稀少,山大沟深,可称上山清水秀,植物品种繁多,植被覆盖良好,主要蜜粉源和辅助蜜粉源相衔接,非常适合中华蜜蜂的饲养。为了摸索探讨中蜂特点,我用5年时间,对中蜂在山区飞行距离进行了试验,得到以下试验数据。
一、2015年4月20日,我将距离蜂场200m放置的一箱4脾中蜂群搬回,结果有数千只外勤蜂返回原址,这种现象整持续了3天,蜜蜂盘旋飞行,情绪暴躁,追蜇过往行人,从第二天改为新址和原址之间穿插飞行,第三天傍晚穿插飞行的蜜蜂大为减少,第四天停止穿插飞行,蜂群秩序恢复平静。以此看来,春季中蜂不能近距离搬迁场地。
二、2016年也是4月份,为了增殖蜂群,我自己组织了15个2脾交尾群,搬到距离主蜂场1.5km的新址放养,其实直线距离最多1km。当时蜜蜂返回数量无法统计,未能得出返回数量。放置20天,蜂王交尾成功,将这15箱交尾群搬回原场,观察发现返回蜜蜂不足500只,傍晚聚集在一块石头上。7月,同村社员购买我的12箱蜂,5脾群势,他家距离我的蜂场大约2km,中间只隔一座小山头,空中直线距离不足2km。他傍晚将购买的蜂群搬走,第二天下午仅返回上百只雄蜂,在蜂场上空盘旋,采集蜂1只也未回。这两次试验说明中蜂在山区的飞行距离有限,采集范围不会太大。
三、冬季搬迁,我做了3次试验,结果相同。2017年,周围养蜂户的蜜蜂有丢失现象,我也怕蜂群被盗。2017年1月,小寒节气,晚上外界温度在-6℃左右,我将放在院外50m的蜂群搬到院内。中午太阳出来,气温达9℃,蜜蜂出巢爽飞,多数蜂围绕蜂箱飞行,有少数蜜蜂飞向旧址,但很快返回新址。气温降低后,全部飞回新址蜂箱,以后再没看见有蜂飞向旧址。2018年,我在自家山坡上放养了一箱蜂,因晒不到太阳,冬季无1只蜜蜂飞出,而放养在阳面山上的蜜蜂,中午太阳晒到蜂箱时,蜜蜂外出爽飞非常积极,唯独阴坡处的那箱蜜蜂一动不动,连续多日不出巢飞行,我就将其搬到向阳山坡的蜂场放置,距离仅有200m。第二天中午气温升高后,大量蜜蜂飞出,我心想坏事了,肯定有大量蜜蜂返回,赶快跑过去看,结果发现一只蜜蜂都没有返回。
2019年,我的甲乙两个蜂场相距不足400m,房东在院内盖了4间新房,墙壁用涂料粉刷一新,光彩美丽。不料,越冬期我的蜂大量飞出落在墙壁上,晒太阳取暖,在墙壁上拉了很多蜂屎,后来我叫了几位蜂友清理了几天,仍留有印迹。
为了避免房东有意见,2020年1月15日,我大胆将乙地蜂场15箱蜂关闭巢门搬到甲地合并成一个场,搬入后,怕蜂返回原址,我将蜂群放置在全天见不到阳光的阴冷地方,结果今年是暖冬,白天中午气温常达10℃左右,放在阴冷处的蜂群中午躁动不安,我担心出问题,决定将这15箱蜂分散在固定位置。为保险起见,我在下午2点,气温在10℃时,打开1箱蜂的巢门,结果大量工蜂飞出,在空中盘旋,我赶紧骑摩托车回原址观察返回蜜蜂的数量,结果未看见蜜蜂返回。于是,我果断将其余14箱蜂巢门全部打开,当时大约下午3点,天气晴朗,气候温和,14箱蜂群开巢门后,大量蜜蜂飞出,在蜂场上空盘旋飞翔。我又骑车去旧址观察,结果在旧址仅看见几只蜜蜂盘旋飞翔,不足3分钟,这几只蜜蜂不知去向,后几天也未见蜜蜂有返回现象。
通过5年的观察,我发现中蜂的飞行距离很近,春夏秋三季飞行距离在山区不超过2km,越冬期中蜂飞行距离更近,仅在蜂箱周围飞翔。这就决定中蜂的饲养规模不能太大,应分散多点饲养,保证蜂群有足够的蜜粉源采集,一个点饲养不能超过40群,点与点的距离保持在3km以上较为合理,这样养蜂效益才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