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冲
中午休息的时候,跟同事讨论中秋节要不要回家。一同事说:“我妈妈说,要是我嫌远,不想回就不回了。”说完,她大赞妈妈开明。我看着她的笑脸,突然想到一个词——“懂事”。
大致天底下的父母都太懂事,太为儿女考虑了。想让你回家,又怕你在路上奔波;想见你,却说“回不回都没关系”。即便孤独如海,父母首先想到的还是不给子女添麻烦。
《奇葩说》有一期节目挺扎心的。辩论的主题是:父母提出要去养老院,我们到底该不该支持?
乍一看,没什么可辩的,去养老院是父母提的,既然他们愿意,那就送养老院。但是,辩手马薇薇的一番话,让我醍醐灌顶。
马薇薇讲了一个简短的故事。她和几位朋友在北京合租了一套房子,有一次,爸妈来北京看她,但他们宁愿住酒店,也不在她家住。原因是爸妈认为,女儿从小就不习惯和别人一起住,如果这次他们住了她家,那其他人的父母来了也都会住她家,薇薇会被烦死的。
这一段“父母式情话论”几乎让全场的人落泪。马薇薇也哽咽地说:“我们的父母太懂事了。”
在我们向往诗与远方,追求多元生活,琢磨要不要多买一个名牌包包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不给我们添一丝麻烦。他们忍着,忍着,忍无可忍时,还是忍着。
如果有人问我,这一生,你一想起就心酸的一个细节是什么?我会说,就是去年中秋节回家,见到我妈的第一眼。那一次,我是临时决定回家的。推开门,她正在吃饭,配菜只有一碟咸菜。见到是我,她手足无措地说:“鱼啊、肉啊,吃腻了,想吃点咸菜。”但我打开冰箱,里面空空如也。我的眼泪“唰”地就下来了。
那时我才明白,我觉得理所当然的鱼肉俱全,都不是常态,而是父母的精心准备。而日常的简陋,才是他们的生活。但即便如此,只要是我想要的,他们都会尽量满足我。
上学时,每年开学季,父母都给我买新衣服,而他们自己却很少买;妈妈用着几十块钱一瓶的面霜,却说我是大姑娘了,给我买昂贵的化妆品;我结婚有了孩子,他们害怕我和社会脱轨,让我别放弃学习进修,却牺牲自己的时间来给我带孩子……
龙应台在《目送》里写到,她送儿子华安去美国,站在等候安检的队伍外面,看着儿子一步一步地往里走,她一直在等待,等待儿子回头看她一眼,但是,华安始终都没有回头。后来,她渐渐明白,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渐行渐远,然后,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而我們每一位子女,何尝不是“华安”?父母在等我们回头看他们一眼,而我们留下的只是一个倔强的背影。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想着出人头地,以为那样的人生,才足够精彩,却未曾想到,父母在加速老去,或许等不到那些闪耀的时刻。甚至在与时间的对战中,他们一点一点败下去,弱下去,老下去。
而我们呢?我们往往只顾冲锋陷阵,攻城略地,却忘记了身后的父母再也走不动了。他们待在原地,等着,一天一天地等着,一年一年地等着。等着我们给予回应,等着我们回家,等着我们说一句:“爸,妈,你们辛苦了!”
尽孝趁此时。再晚,就来不及了。
光阴催人老,暮年唤人归。也许,一不小心,他们就走丢了,可能永远无法回来……
摘自《党员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