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前流动儿童教育研究现状的计量分析

2020-01-11 08:45吴佳莉孙梦乔
安徽教育科研 2020年24期
关键词:计量分析现状研究

吴佳莉 孙梦乔

摘要:本文以2003—2020年中国知网收录的学术论文作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计量的分析方法,从文献量、研究者的发文机构及合作方式、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5个角度,对我国学前流动儿童教育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有关学前流动儿童的研究,研究视角多集中于部分主题,如教育公平,其他有关方面研究较少,研究视角有待拓宽;研究人员以各大高校教师与研究员为主,与一线教师缺乏合作,研究队伍的建设有待加强;缺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研究方法单一,有待完善。

关键词:学前流动儿童 现状研究 计量分析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学前流动儿童人数已达到899万,占流动儿童总数的25.09%,比2005年增加了191万,增幅达26.91%。学前流动儿童数量的迅速增加,使学前流动儿童受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受到关注,同时也推动了一系列有关学前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但针对国内学前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现状的总结式研究较少,主要是以传统的文献综述形式出现。因此为探析我国学前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现状,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对我国近十年来有关学前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的文献进行总结,发现其亟待研究的命题,以资后续研究参考。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计量的分析方法,从我国学前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的文献量、研究者的发文机构及合作方式、研究主题、研究方法这5个角度对我国学前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文献进行研究、统计并展开分析。

(二)样本选择

结合以往研究中对学前流动儿童的阐释,将“学前流动儿童”定义为跟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到流入地生活和学习,尚未获得流入地户籍,年龄在3—6周岁的儿童。2020年4月20日,笔者以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平台,围绕研究目标,在标准检索栏,分别以“学前流动儿童”“流动幼儿”为精确检索词,发现文献量过少,因此扩大了搜索范围。又分别以“流动儿童”“农民工子女”“流动人口子女”为精确检索词,并含“学龄前”这一筛选条件,对2003—2020年这一时期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共发现记录184条。排除与研究无关的文献及会议资料,整理后共计160篇论文,其中包括112篇期刊论文,48篇硕士、博士论文。

二、研究发现与讨论

(一)文献量分析

对学前流动儿童的研究至今(2020年只能统计到4月),论文总计发表167篇,年均发文量为9.3篇,从图1可以看出学前流动儿童研究呈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3年至2009年,这一阶段是缓慢发展阶段,整体呈平缓的状态,发文量较少。在这一阶段,农民工进入城市的时间并不长,尚没有能力将年幼的孩子带入城市中照顾并让其接受教育,此时的学前流动儿童入学、诉求与社会教育容量的矛盾并不突出,因而研究者们在这一阶段对学前流动儿童的关注度并不高;第二阶段为2010年至2013年,这一阶段为迅速发展阶段,发文量迅速攀升,并于2013年达到峰值。在这一阶段,由于国家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的推动,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同时由于隔代抚养留守儿童所带来的后续问题亟待解决,因此他们将年幼的子女接到城市中来的愿望非常迫切。随着大量学前流动儿童的涌入,幼儿入学的诉求与城市教育承载力的矛盾也浮出水面,因此有关学前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文献呈井喷状出现。第三阶段为2014年至今,这一阶段为减速发展阶段。自2013年对学前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达到峰值后,文献数量略有回落,但发文量依然可观,说明研究者们对学前流动儿童仍然十分关注,虽然,文献数量不再呈现迅速增长的状态,但对学前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正逐步走向深入。

(二)研究者发文机构

研究力量的来源是影响研究者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过往文献的梳理,笔者筛选了在2003年至2020年研究机构中发文量最高的前十五位(如表2所示)以供分析。考慮到部分论文是合著,几位作者分属于不同机构,本文以第一作者所属的研究机构为准,进行统计。

根据表1我们可以看出,排名前十五位的研究机构为各大高校,以江苏省的南通大学和北京市的北京师范大学发文数量较多,发文量分别占据总数的6.59%和5.99%。这两所大学作为研究机构中的主力军发文数量与其经济地位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因为长三角和京津冀经济带作为我国主要的经济区,本身就吸引了相当大比例的流动人口,同时也接受了一定数量的学前流动儿童,随之就出现了城市教育容量与学前流动儿童就学诉求的矛盾。为此相关地区就会寻求解决策略,为解决学前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寻找出路。但是现在我们发现学前流动儿童就学诉求问题不再仅仅困扰大城市了,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中小城市也开始面临着学前流动儿童就学诉求的问题。地于是一些地方高校也开始逐渐加强对学前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例如沈阳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都对学前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开展了研究。

在对研究机构进行筛选时发现,作为我们一线教育工作的土壤,幼儿园对学前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非常少,幼儿园机构真正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只有1篇。一项研究的进步不能单单靠科学理论推动,同时也需要大量实践作为基础,因此幼儿园应加强对学前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

(三)研究者合作方式

通过对作者合作率进行分析发现(如表2所示),在90篇独著的学术文献中,有48篇硕士、博士论文。在50篇期刊论文中,大学教师独撰的有49篇,幼儿园教师独撰1篇。在合作发表的62篇学术论文中,大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合作发表的论文有12篇,其余论文则由大学或教研所与地方教育局及相关教育机构中的人员合作。这说明在学前流动儿童教育这一问题上,幼儿园对其重视度远远不够。

同时,在合作发表的文献中,小团队(2或3人)合作占主要地位,论文发表数量达到50篇,说明在对学前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上,主要以小团队合作为主。

(四)研究主题分析

通过统计,我国关于学前流动儿童的研究的主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是“教育公平”。很多研究者都从该视角进行研究。之所以出现教育不公问题,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城乡二次元结构所造成的户籍制度的不同,以至于流动儿童入学困难,此为教育起点的不公;学前流动儿童因户籍原因,无法顺利进入城市公立学校,只能选择高价的民办学校,民办学校办学质量参差不齐,无法保证学前流动儿童受教育的质量,此为教育过程的不公。针对以上原因,有关研究针对户籍制度与幼儿教育体制提出解决对策,帮助解决教育不公这一问题。从人文关怀角度来看,近二十年来外来人口是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付出了汗水与努力,因而他们子女被排斥在优质教育资源之外有失公平。第二类是“儿童发展”,学前流动儿童发展内容涉及社会性、社会适应、自我概念、同伴关系等等。学前流动儿童随父母迁移到城市,文化的差异以及生活环境的不同、陌生人的排斥等问题给其社会适应带来了阻碍。因此围绕幼儿的心理发展问题进行的调查研究逐渐展开。许多研究者通过分析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发展的现状,以及影响其发展的相关风险因素,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第三类是“早期教育”。早期教育的内容包括学前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及社区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由于学前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家庭成长环境存在着差异,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的经济地位等影响着幼儿的发展,许多研究者对学前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予以关注,希望通过分析学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方面的一些缺陷,提出相关策略,来促进幼儿的发展。第四类是“入学准备”。我国学者刘焱认为,入学准备是指幼儿在进入学校时,对他们应达到的发展水平或适应新的环境和任务要求的身心发展水平的期望。对学前流动儿童入学准备方面的相关研究主要是针对幼儿做入学前语言及数学方面的测验,与城市幼儿进行对比,分析差异,为学前流动儿童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准备。

如表3所示,对“教育公平”这一主题的研究文献为73篇,占比为47.5%,在发表的文章中占比最大。其中期刊论文的数量较多,硕士、博士论文对此也有关注,可见教育公平目前是困扰学前流动儿童的主要问题。排在第二位的是儿童发展这一主题,研究文献占比为28.75%。学前流动儿童进城后面对的心理困境是急于解决的问题之一,硕士、博士对其关注度较高,同时也展开了多种方式的研究。对早期教育及入学准备的研究相对较少,占比分别占比为22.5%和3.1%。

(五)研究方法的分析

教育研究方法按照不同的标准有多种分类方式,本文采用裴娣娜在《教育研究方法导论》一书中的分类方法,将研究方法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理论研究;2.描述研究;3.相关研究;4.比较研究;5.实验研究。在裴娣娜的文献研究方法分类法基础上,对已建立的研究文献库进行归类。当然一篇文章可能涉及多种研究方法,但在统计时按最主要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详见表4。

由统计数据分析可知,描述研究占比最大,占比为46.9%。描述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访谈、测验等手段收集资料以验证假设或回答有关现实问题,硕士、博士论文较常使用此方法,期刊论文使用的频率较低。运用这个方法我们可以进行例如学前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现状调查研究,学前流动儿童入学情况调查研究,等等。通过上述手段来收集数据,真实客观,但是往往只能用数据来强调现有情况,无法进行深入分析。理论研究的占比排在第二位,占比为36.9%。理论研究主要是从理论思辨的角度进行定性研究,此法在期刊论文中运用较为普遍,例如对学前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解读等。相关研究、比较研究、实验研究占比较小,多用于硕士、博士论文中,期刊论文使用频率较低。

三、分析与讨论

(一)研究视角有待拓宽

从相关研究文献量的发展趋势及文献类型可以看出,学前流动儿童的问题已经受到高校教师及相关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等群体的关注;然而从已有的研究内容来看,大部分有关学前流动儿童的研究都是从教育公平这一角度展开的,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只是关注学前流动儿童进城后面对的部分问题,例如幼儿入园难等。对于学前流动儿童而言,如何融入城市群体,如何把握自我概念及增强社会身份的认同同样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关于学前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视域狭窄,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前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质量。因此,今后需要多角度、多领域、多学科地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探讨解决对策。

(二)研究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如前所述,对学前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研究者以高校教师为主,地方幼儿园及幼儿园与高校的合作研究非常少。学前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不应该仅仅靠理论的推动,同时需要幼儿园一线教师的实践推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才能共同促进学前流动儿童在流入城市后更好地学习与发展。此外,我国关于学前流动儿童的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学前教育发展较好的大城市,这说明研究者对大城市学前流动儿童的关注度较高。事实上,伴随着西部大开发及东北部工业振兴,中小城市的学前流动儿童数量日益增多,许多现实问题也随之而来,因此在中小城市也应形成稳定的研究群体,加强研究队伍的建设。

(三)研究方法有待完善

我国学前流动儿童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研究和描述研究,理论分析存在部分与现实脱节的情况。因为没有建立在实地考察与调研的基础上,因此所提出的意见与对策可能出现不尽如人意的情况。而虽然描述研究确实是基于通过调研所回收的数据,但是研究者也仅就问卷所回收的大量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较少运用合适的理论工具和专业定量软件进行深度分析,因此最后的研究结论也难免存在大同小异的情况。若想要全面系统地了解学前流动儿童的发展情况,需要科学运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不能依靠单一的研究手段,要深入学前流动儿童的生活,通过实地考察获得合理有效的数据,理论联系实际,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等.我国流动儿童生存和发展:问题与对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南方人口,2013,(4):45.

[2]夏媛媛.学前流动儿童教育起点公平问题的社会学审视——从社会排斥的视角分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07):116117.

[3]张悦,赵慧君.关于流动学前儿童受教育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版),2011,27(11):100101.

[4]周维维.学前流动儿童心理状况调查——以浙江湖州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22(09):125127.

[5]崔玥,王晓芬.学前流動儿童入园难问题探讨[J].教育评论,2019(09):3538.

[6]李巧,梁在.二代流动儿童回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人口研究,2019,43(03):6577.

[7]陈丽梅.近十年国内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进路及发展趋势[J].改革与开放,2017(04):7579.

[8]王静,但菲,索长清.近十年我国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陕西学前师范学报,2016,32(01):143147.

[9]张培琳.让每一个学前儿童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上海市卢湾区0~6岁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的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3(10):2932.

[10]吕利丹,程梦瑶,谭雁潇,段成荣.我国流动儿童人口发展与挑战(2000—2015)[J].青年研究,2018(04):112+94.

猜你喜欢
计量分析现状研究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现状研究与对策分析
能源诅咒视角下成都经济区绿色发展研究
宝鸡文理学院科研论文计量分析
MOOC设计现状调查研究
我国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现状研究
创业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研究
企业所得税会计新旧准则的变化分析
云南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居民消费水平因素分析
基于中国知网的Reissner—Nordstrom空间研究文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