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莉
合作式学习注重教师的引导与启发,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作为基本条件,注重师生间良好的合作,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良好学习氛围,将学生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将过去的机械学习转变为创设学习。
一、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
在接到新班级的时候,我在第一节课时就把建立学习小组列入教学内容,之后用了两节课时间,进行小组建立、设计和评价。同时要求每4个人组成的小组必须给自己小组取一个名字和自己小组的团结口号,以显示自己小组的个性,促进小组内成员的团结。学生取的名字比较有创意,比如“长风破浪组”“朝花夕拾组”“半亩方塘组”等。实施一段时间后,学习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推脱,互相责备,讨论效率较低等情况。这时可以重组小组。先进行小组组长竞选,召开一次“组长竞选大会”,候选人可以自荐,也可以推荐,然后由竞选出来的组长召集组员。教师根据组长提供的小组成员名单,对各小组成员进行适当的调整。这种小组建设的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积极参与合作以及追求积极的人生观有重要意义。这样的小组,是学生组合评选产生组长,又由组长自由召集组员,这些组员就主动对组长负责了,这样就加强了组长对小组的有效管理,避免了小组无效的讨论与探究。
二、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合理分工
“個人责任”是合作关系中的一个基本要素。“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是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在合作中应有明确的分工,每个学生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责任到人,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产生强烈的内驱力。但是,现在一些老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对小组成员间应担负的角色没有定位,缺乏明确的分工。曾经看到一个课例录像,是一节语文综合性学习课,老师简单交代几句后,学生就开始讨论了,场面非常热闹,讨论比较主动积极的只是几个学生。几分钟后,学生开始上台发言,发言的也是这几位学生。由于没有明确的分工,小组讨论就成了几个优秀学生的表演,看不出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的过程。而有一位老师在“说不尽的桥”这个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看看哪个组的学生收集的“桥”的资料最多。有的小组就进行分工:一人查唐诗,一人看宋词,一人翻报纸,一人上网查,一人统计整理。通过合作,这些小组搜集的资料就大大增加了。这样每个学生在合作中不仅为自己负责,也为小组其他同伴负责,分工协作,建立起息息相关的关系,使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得到参与,得到发展。
三、对合作学习的评价要及时合理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学科素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认为: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挖掘孩子的闪光点,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和肯定,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对于一些学生普遍能回答的问题,教师不要都给予表扬,应有选择地加以鼓励。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一定要慎重评价,对有错误但又蕴含点滴创新的思路,在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要给予鼓励,保护这一难得的创新火花。另一方面,评价不能仅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同时还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使学生在挫折中吸取教训,明确努力方向,因为只有这样才显得更有意义,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能否用好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成效高低的关键。
总之,合作学习是新课改背景下新的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教师们只要用心去实践,一定会探索出更多更好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推动新课程改革,实现语文学科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