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未来,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2020-01-11 08:44石鸿鹏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育人生命学校

石鸿鹏

我于11月9日—11月13日在重庆参加了蒲公英教育智库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主论坛,聆听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位校长、专家的教育讲座,作为一线教师极大地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教育境界,对教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产生了新的想法。

中国教育创新年会更关注教育的创新性、理论性,整个会议的主题设置有前瞻性与思辨性,如同主办方《新校长》杂志总编辑李斌所言“教育创新年会扎根日常办学的‘土壤,又追溯远离日常的‘源头,也伸展到尚未抵达的未来。”相对于提供具体的教育路线,这里最大的价值是提供思考的方向。

本届年会的主题是“重建生态,价值与系统的力量”。新校长杂志主编李斌指出在这个科学和蒙昧、理性与极端、爱与冷漠、进步及怀疑交织的时代,学校仿佛对很多的事情都失去了准绳,无数的认知、价值都变得模糊不清,很多教育人处在迷途的边沿。面对无数的课题难题超纲题,有一种源于生命内在的提升认知维度的渴望——在具體的一事一议之外,在教育的策略方法和技巧背后,回到生命的原点,去探究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探讨它们的本质和规律。无论家国情怀下的中华文明复兴,还是全球视野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定首先发生在“中小学教师的讲台上”;教育向时代提出的要求转型,成为中央地方、社会各界、全民上下、学校内外正在生成的共同行动。

一、教育的本源是对生命的唤醒,教育的使命是为学生终身的幸福奠基

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人,是生命个体,我想这点不会有人有异议。杭州云谷学校将“视人为人”作为教育的核心价值观,道出了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将每个学生当做独立的个体去看待,珍重生命个体去唤醒他们,让今天的学习为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

基于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尊重,生源全部是“问题学生”的昆明丑小鸭中学的校长詹大年把自己的电话号码贴在每一间教室,所有学生遇到问题能第一时间找校长帮忙,这给了“问题学生”极大的心理安全感;詹校长说“问题孩子”四个字,有人看到的是“问题”,而我看到的是“孩子”,有了这样的初心詹大年团队让2000多名厌学失学甚至人格解体的孩子,回归正常的生命状态,回归到正常生活、正常学习、正常交往的作为人的状态。

出于对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使命,北大校友肖诗坚在贵州格林镇兴隆村办了一所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进行一场乡村教育改革。面对贫困的山村、生源多为留守儿童与破碎家庭儿童,肖诗坚带领孩子们走进田野、走进大山,观察植物、参加劳动、户外学习,天地课堂、万物为师,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汲取生命的力量。为了让孩子们打开视野,学校根据乡土观、自然观、人文观、未来观,形成了立足乡土、敬爱自然、回归人本、走向未来的文化,构建了5+1课程体系:日修课、基础课、轴心课(生命课、人本课、乡土课等跨学科综合探究实践)、共同生活课、自主修习课、行动与分享,开发了五步教学法。而生命课就是轴心课的其中一门,它以跨学科综合探究实践为特点,以课题式研究为主要方式,融合艺术、科学、哲学等等学科。学生们通过自主研究、实验探究、全校答辩等过程中,探索生命、认识自我。

基于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对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使命,赵群筠老师在做杭州拱墅区教育局局长时,推行两个政策:“延迟半小时上学”、“晚十点、不作业”,让小学生每天早上多睡半小时,晚上10点以后不写作业,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同样地,青岛二中科学调整课间时长、教学时长和课时量,保证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和课外活动时间,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高考成绩并没有受到影响。

二、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学生创造一切发展的机会

顾明远先生在本次年会致辞中强调,今天的教育是要为第二个100年奋斗目标培养人才,而未来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学校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如何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兴趣,“学生论坛”或可寻到一些踪迹。

广东碧桂园学校的高二学生杜宛鸿在教师父母的支持下在农村老家举办了个人音乐会,并通过在学校创办语言优化社团、寒暑假做义工教师,对教育由思考变成热爱,由热爱变得敬畏,立志做一名教师。

巴蜀常春藤学校的郑德钦因为参加学校的击剑社,从而打开了运动与挑战之门,体会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击剑比赛中体验到“不留余力,坚持到底”的真正意义。

上海七宝德怀特高级中学的高三学生余铁琳在学校选修编程课,开发了“剪纸”APP,发起女生编程公益夏令营,帮助更多女生走进编程的世界,并多次赴新疆给少数民族的学生普及编程知识。

北京大学考古系大一学生单佳璐在北京十一学校就读高中时因为一次模拟联合国的活动经历,在心中留下一颗考古学的种子,这颗种子唤醒了她对考古的责任感,促使她在高考志愿选择时义无反顾地将考古学作为自己的专业。

华盛顿大学大四学生李湉在高中时,一次小课题经历让她对脑科学产生强烈的兴趣,并在生命科学这条道上一路向前、永葆好奇之心。

可以看出,很多孩子在某一方面的突出来自于某个点的激发,一次社团经历、一门选修课、一次模联活动、一个小课题都可能深刻影响并改变一个学生,这些活动有极大的育人价值。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很多程度上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培养面向未来的学生,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一切发展的机会与平台,通过社团活动、选修课等将育人的场景从教室延伸出来,为学生创造更多发展的可能性,用学生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三、学校教育走向全域化,“社会+家庭+学校”、“现实+虚拟”的教育已经形成且不可逆转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教授提出:教育正在突破原来的边界,走向全域化。宋乃庆教授也提出:“学校形态也将呈现出去中心化、跨边界化、社区化、虚拟化、共享化、开放化、个性化等特点。”

作为一线老师,我们更加清楚,一个学生的教育受“社会+家庭+学校”多方面影响作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对学生的影响不分伯仲,“社会+家庭+学校”、“现实+虚拟”的教育已经形成且不可逆转,这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李政涛教授指出,学校要具备“边界突破力”、 “协同育人力”和 “融合育人力”,学校需要挖掘外部社会一切有利的教育资源,与社区、家庭、生产、生活形成良性互动,积极地将家长资源、社会资源、网络资源引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来,学校做好协同、融合的工作,发挥多方协作育人。

家长论坛演讲中,有家长带着孩子去了100个博物馆,有家长为数学理解慢的女儿设计出版数学书,有家长和孩子一起家庭共建地理图册……这些做法对孩子的成长作用是巨大的,但这些个性化、针对性的育人是学校力不能及的。面向未来,突破学校教育的边界,家校共育、多种资源协同育人将会成为常态,而学校更多的应该是平台的协同与整合功能。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育人生命学校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学校推介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