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氏梨须隐翅虫和莱氏环腹隐翅虫的新记录(鞘翅目:隐翅虫科:毒隐翅虫亚科)

2020-01-11 08:41许旺梁鸿唐力曾清怀乔玉佳

许旺 梁鸿 唐力 曾清怀 乔玉佳

摘要:在对广东省七娘山自然保护区的隐翅虫资源调查中,发现了两种广东省新记录种:阿氏梨须隐翅虫Oedichirus astoni Rougemont,2017和莱氏环腹隐翅虫Procirrus lewisii Sharp,1889,对其主要分类特征进行了描述.

关键词:毒隐翅虫亚科;梨须隐翅虫属;环腹隐翅虫属;新记录

中图分类号:Q9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641(2020)06-0140-04

0引言

梨须隐翅虫属Oedichirus由德国学者Erichson于1839年建属,模式种为Oedichirus paederinus,分布于意大利,该属可根据下颚须第4节膨大呈斧形,腹部第3-7可见腹节背腹板愈合呈筒形的特征与其他属区分.环腹隐翅虫属Procirrus由法国学者Latreille于1829年建属,模式种为Procirruslefebvrei,分布于意大利,该属可根据下颚须第4节膨大呈梭形,腹部第3-6节可见腹节背腹板愈合呈筒形的特征与其他属区分.这两个属均隶属于毒隐翅虫亚科Paederinae,Pinophilini族,Proclrrina亚族.前者全世界已知395种,中国记载了13种;后者全世界已知29种,中国仅有1种.由于这两个属在广东省尚未有记录,作者在2019年间对广东省七娘山自然保护区的隐翅虫进行了野外调查,经鉴定发现2个省级新记录种:阿氏梨须隐翅虫Oedichirus astoni Rougemont,2017(原记载于中国香港)和莱氏环腹隐翅虫Procirrus lewisii Sharp,l889(原记载于日本,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均有分布).

本文对其主要形态特征进行了补充描述.

1材料与方法

标本采自广东省七娘山自然保护区,装于乙酸乙酯的毒瓶中带回实验室.标本鉴定需先置于热水中回软,再用解剖针分离腹部末3节,将背腹板和阳茎置于100%酒精中脱水,包埋在塑料板上的Euparal胶中保存.整体图用Canon 7D单反相机接MP-E65微距镜头拍摄,各部分特征图用Canon G9接显微镜Olympus CX31拍摄,图片合成用Zerene Stacker软件.

虫体测量如下.

(1)体长:上唇前缘至腹部末端;

(2)前体长:上唇前缘至鞘翅末端;

(3)头长:头前缘至头后缘;

(4)头宽:复眼之间最宽处;

(5)前胸长:前胸前缘至前胸后缘;

(6)复眼:眼前缘至眼后缘;

(7)后颊:眼后缘至头后缘;

(6)前胸宽:前胸最宽处;

(7)鞘翅长:鞘翅前缘至后缘;

(8)鞘翅宽:鞘翅最宽处.

2特征描述

2.1阿氏梨须隐翅虫(见图1a)

体长8.1mm,前体长3.4mm.

体光滑有光泽,无微刻纹,有稀疏长刚毛;头部黑色;上颚红褐色,下颚须深棕色;触角第1节深棕色,向端部逐渐变浅;前胸背板红色;鞘翅双色,基部2/3黑色,其余部分红色;腹部第3-5可见腹节红色,4-9可见腹节黑色;足双色,除腿节端部和胫节基部红棕色外,其余部分淡黄色.

头近矩形,长明显小于宽(头长/头宽=0.83),复眼十分凸出,占头长之半.表面刻点浅且稀疏,还具分散小刻点.上唇短且宽,前缘4小齿.

前胸背板长明显大于宽(前胸长/前胸宽=1.24),略微隆起,前1/3处最宽,两边向后逐渐收缩,散布粗糙刻点,中后部具2列斜向的刻点,每列4-5个,刻点间隙光滑,远大于刻点直径的1/2.

鞘翅中部最宽(翅长/翅宽=0.85)略凸出,每个鞘翅具4列刻点,每列5个,其较前胸背板的刻点浅.

腹部圆筒形,除第3可见腹节具侧背板外,其他各节的腹板与背板愈合;各背板近前缘密布粗糙刻点,其余部分具横向排列成行的刻点.第3背板中后部具2行整齐排列的刻点,第4-7可见背板中后部3行刻点,前2行刻点之间具横波纹,背板后缘的刻点稀疏,无微刻纹.

雄性:第8可见腹板(见图1b)横宽,后缘不对称凹人,凹内被柔毛,左边的短而稀疏,右边的长而稠密.阳茎(图1c和d)中叶腹突细长,侧观端部明显弯曲,延伸明显超过中叶端部;侧叶细长.几乎达到中叶端部.

检视标本:1,中国广东深圳七娘山,22°32′28.73″N,114°35′8.46″E,混合落叶层下筛,45m,23.Ⅲ.2019,汤、帅、赵、周、夏采.

分布:中国(香港、广东).

比较:该种与分布在日本和台湾的O.chapmani Hayashi,1989较为相似,但可以根据其腹部第6可见腹节为黑色(O.chapmani为红色);前胸背板刻点更稀疏且中后部具两列不对称的刻点;阳茎腹突细长向端部弯曲等特征区分.本种由Rougemont于2017年发现于中国香港,本次在广东省也发现了该种,属于广东省省级新记录种.

2.2莱氏环腹隐翅虫(见图2e)

体长7.5~8.7mm,前体长3.6mm.

体细长,红棕色,触角和下颚须暗黄色,足黄棕色.刻点稠密,触角第1节最长,长于第2节1.4倍;刚毛短且不直立.

头近圆形略窄,长大于宽(头长/头宽=1.10),复眼微凸,后颊长于复眼1.25倍.表面密布深刻点,刻点间距远小于其直径的1/2,头部近前缘具细长的刚毛.

前胸长椭圆形(前胸长/前胸宽=1.50),两侧边缘较直,前缘和后缘圆弧形,刻点密布,较头部为深.

鞘翅明顯比前胸短(鞘翅长/前胸长=0.72),表面扁平,刻点圆形,较前胸背板稀疏.

腹部粗壮,圆筒形,刻点比鞘翅的粗大且浅,第3可见腹节具侧背脊,其延伸超过气门,第4-7可见腹节背板和腹板完全愈合.

雄性:第8可见腹板(图2f)后缘中间圆弧形浅凹.阳茎(图2g和h)不对称,侧叶细长,顶部内缘具8-10根刚毛.

检视标本:1,中国广东深圳七娘山,22°32′32.61″N,114°35′28.54″E,24m,落叶层下,27.Ⅳ.2019,程、缪、夏、张采.

分布:中国(台湾、香港、广东);日本.

比较:该种与分布于意大利的P.lefebvrei Latreille,1829极为相似,但可通过头部后缘急剧收缩,前胸背板更细长,鞘翅较短的特征区分.本种首次发现于广东,属于广东省省级新记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