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美术课程衍生A-STEM课程的精彩

2020-01-11 08:29张微梓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51期
关键词:小學美术课程

张微梓

【摘要】A-STEM课程的火热,充分说明了以人文为引领的,统整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领域知识的课程符合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任何一个课程的真正落地需要合格的教师团队以及科学严谨的课程体系。目前,国内在中小学教育阶段还没有完整的、科学严谨的A-STEM课程可供推广实施,更为关键的是缺乏能够实施A-STEM课程的师资。那么,能否以现行的国家课程为基础衍生A-STEM课程呢?笔者认为是可以的,本文将以美术课程为例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學;美术课程;A-STEM

一、A-STEM的由来

STEM课程致力于改革科学、数学与科技教育,目标是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怎样才能培养这样的人才呢?STEM给出了答案,改变科学、数学及科技等学科领域的教学策略,以项目式学习为牵引,让学生观察这个真实的世界,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设计可操作性的任务。在融合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等学科的项目情境中,产生直接经验,继而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与能力,重点关注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STEM方案解决了传统分科教学中学生无法了解学科知识间彼此关系的问题。同时通过在真实情景中解决问题来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创新,落脚点是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随着STEM教育研究的逐渐深入,有学者提出在STEM教育中加入艺术Art的主张,即STEAM教育的观点,此观点强调增强学生的艺术熏陶和人文底蕴,以达到对学生全面的素养培养的目的。在此基础上,邹晓东博士提出了A-STEM的理念,即“人文引领的学科融合性教育”的思想,强调将“A”放在首位,强调对人本身及人文的关注。A-STEM教育强调以人文为引领,统整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领域的知识,不但拓宽和延展了学科素养的广度、深度和高度,还促进学生适应能力、社交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等多元智能的培养,用句时髦的话说就是培养“高智商、高情商”的人。

二、如何以人文为核心,开展跨领域、跨学科的A-STEM课程教学

无论是STEM、STEAM,还是A-STEM,其本质都是学科的融合,而A-STEM教育的核心是探讨以人文艺术为引导的跨学科融合教育,怎么以艺术为主导开展A-STEM课程呢?在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怎样的A-STEM具有最为便捷的操作途径?

厘清这个问题需要先明白什么是“大概念”(Big idea)。美国课程专家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格泰铭在著作《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指出:“大概念并非是一个包含了很多内容的、庞大的、从某种意义来说相对模糊的词语。大概念也不是一个‘基础概念。相反,大概念是学科的‘核心,它们需要被揭示,因此我们必须深入探究,直到抓住这个核心。”很多时候我们会把显而易见的一些定义、基础技能、经验规则等知识当成是大概念。实际上,“大概念”位于知识结构体系中的最高层,居于核心,它需要我们去主动发现,是属于专家领域的思考方式。例如,什么是艺术?它是如何创作的?

学科融合教育在实践中往往被简单处理成学科叠加,这是很多一线教师在探索学科融合教育时的最大误区,那么如何避免呢?这就需要将“大概念”放在跨学科融合教育中的核心位置,课程设计必须围绕大概念进行。“大概念”在融合中既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整合的依据。因此,必须选择超越单一特定学科的,关注广泛而具有人类视野的大概念。例如,经济、政治、环境、健康、冲突、发展等等,此类大概念将成为融合各个学科领域的工具和桥梁。然后通过具有启发性的基本问题和核心任务,将各领域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作为探究的工具,在问题解决和任务达成的过程中,学生对大概念进行持续探索与理解,从而创建有意义的学习。

那么,艺术怎么主导A-STEM融合课程?在国内中小学教育阶段没有完整的、科学严谨的A-STEM课程可供推广实施,且缺乏能够实施A-STEM课程师资的情况下,可否由小学美术课程衍生A-STEM课程?这个观点或许会被质疑,认为美术课和A-STEM相去甚远。其实不然,它们同根同源,是完全可行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从育人目标上来说,A-STEM虽然从STEM演绎而来,但其育人目标始终是“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与我国2020年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宗旨:“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及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不谋而合。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提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第一次把“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A-STEM主张以项目式学习为牵引,让学生观察真实的世界,提出问题、设计任务、参与实践,通过解决问题来引导学生灵活、创新的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由此看来A-STEM教育的重要学习结果之一即是核心素养。

再来看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结构关系图:

视觉形象是美术核心素养生发的基础,图像识读和美术表现属于学科基本素养,而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则是衍生素养,可以与其它学科共生共享。所以笔者认为,从根源上说,小学美术课程衍生A-STEM课程是完全可行的。

以岭南版小学美术课程为例,1-4年级每一册课本的封二都有民间美术欣赏的内容,而多个年级里也有民间美术的相关教学内容,从这些内容中我们可以抽取出很多值得持续探究的大概念或者基本问题:我们如何参与到传统中?对于传统,我们如何继承和创新?“过去”教给我们什么?等等。这些问题构成了“问题情境”。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学生选择对“解决问题”有用的知识、技能,这里的知识技能就包括其它所应该涉及到的学科,并运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等学习方式获取它们。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学校,让学生了解家乡所代表的文化群体的艺术传统,由于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对深圳的移民文化特色进行长期研究。让学生研究人类对食物、服装服饰、住宅和生产生活工具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又与陶器、纺织、建筑和工业设计等艺术形式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地理、历史和经济之间的联系,因为这些因素对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例如,岭南版小学美术课本一共12册,每一册都有人与自然的内容,其中9册是以单元呈现。其实“人与自然”就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究的大概念,对它思考的结果可能没有标准和终极答案。学生对它的思考是持续性的,甚至可以是持续关注一生,在这持续性的思考和探索中,学生的知识结构被不断检验、确认、完善,学生的理解也将不断深入和全面。国家美术课程里有这么好的一个值得思考的大概念,我们应该好好地用起来。什么是自然美?在自然中哪些地方能找到美?什么是艺术美?怎样从自然中获得创新的灵感?我们怎样与自然世界相联系?和谐的自然环境意味着什么?对这些基本问题解决的成果,如鉴赏报告、绘画和工艺作品、设计方案等进行展示与交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与评价。如果我们的学生对“人与自然”这个大概念进行了持续6年的不断探索与思考,笔者想他们一定能够站在人类角度深刻理解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冲突,如人口、发展、资源消耗等问题,而这种持续深入的思考也会指导和修正社会行为,而在这样深刻的认知指导下创作的艺术作品也将更有文化艺术价值,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在这样的课程中得到润物无声的落实。

总而言之,小学美术课程衍生A-STEM课程是可行的,关键点是在美术课程里深入挖掘具有广泛教育意义的大概念,通过具有启发性的基本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创建有深度的学习过程。在这个深刻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原有的各学科知识碎片被重构和再认知,而这种深度认知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从而真正做到为未来而学,为意义而教。

参考文献:

[1]李刚,吕立杰.国外围绕大概念进行课程设计模式探析及其启示[OL].https://www.sohu.com/a/311064313_387114.

[2]冯林,郑薇薇.“任务驱动”与“项目驱动”相结合的创新教育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0(4).

[3]尹少淳.从核心素养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大变轨[J].美术观察,2017(4).

[4]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格泰铭.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小學美术课程
跟踪导练(二)
跟踪导练(二)
难忘的生日
儿歌喜乐地
以生为本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研究
中等师范学校美术课中的素描教学研究
对小学低年龄段的学生如何进行设计意识的培养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