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文化实践与理论(连载之十四)

2020-01-11 01:26张桂平庞毅
商业文化 2020年28期
关键词:观念公民文明

张桂平 庞毅

6.坚持以人为本价值理念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

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之一。对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两个理念进行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我们从战略的角度认识中国的改革与发展。

(1)以人为本观念的由来。

以人为本的观念由来已久,至少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开始,它就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念。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主题是人文主义,汉语中也有将其译为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的,人文主义就是以人文为中心和本位的价值观念系统。人文主义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对人的自觉,对人性的自觉,对人的价值的自觉。它的基本立足点就是从人出发,歌颂人、赞美人、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人文主义是针对中世纪封建文明的,要求在各个文化领域把人、人性从基督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的思想体系。以人为本观念的产生,既有广泛的社会文明基础,其本身又是构成特定社会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這也就是说,从以人为本观念产生的历史条件看,它不可能脱离产生它的任何一个文明要素而孤立存在。没有工商业文明,就不会有以人为本观念;没有城市文明,也不可能由神本位向人本位转换;其实,即使有了工商业文明、城市文明、科学革命、人文精神兴起和世俗权力的兴起,没有以马丁·路德为代表的宗教改革,也不会有以人为本观念的确立。因为宗教改革,保证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最后胜利,从而应验了“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的老话。

(2)以人为本观念的深化。

和所有的思想观念一样,以人为本观念自产生之后,也随着它赖以生成的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发展变化。从西方历史发展进程看,以人为本观念产生数百年来,它的发展变化有两个层面的突出表现。其一是对以人为本观念的丰富和深化;其二是对理性主义的超越和扬弃。先说以人为本观念的丰富和深化。以人为本观念是要确立人本位,人本位反对的主要是神本位的宗教统治。确立人的本位,当然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然而,国王是人,贵族也是人;富人是人,穷人也是人;工人是人,资本家也是人。是以国王为本,还是以贵族为本;是以资本家为本,抑或以平民为本?抽象的以人为本,不能反映不同人群的差距,更不能解决不同人群之间的矛盾。而这种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矛盾有时甚至是水火不相容的。如此看来,抽象的以人为本,并没有给人类尤其是普通平民百姓带来真正的实惠,所以抽象的以人为本或者说抽象的人本位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必然是民本位,即公民本位。民本位或者说公民本位,不是抽象的概念,更不是一种恩惠或赐予。公民拥有法律上确认的权利,是有具体内容的。公民权利的基本内涵,可以用10个字来概括,即生命、自由、平等、幸福、财产、生命权、自由权、平等权、幸福权和财产权,是现代公民最基本的权利。而且,公民权利的内容会随着历史的进步不断丰富其内涵。

人本位反对的主要是宗教统治,而民本位反对的主要是专制政府。所以,所谓公民权利、公民本位,其本质意义,就是公民权利大于国家权力。公民本位不仅要有具体的内涵,尤其要有充分的社会保障,要确认公民权利的崇高法律地位,建立社会权力的制衡机制。否则,即使推翻了专制政府,公民也不见得就真正找到了民主与平等。从以人为本到公民本位,从公民本位到个体本位,都是历史性的进步。虽然世界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其发展进程有快有慢,有高潮有低谷,但发展的基本方向是不会改变的。而且,虽然这种转变代表了历史的进程,但并非表示后者一定要取代前者,或者说有了后者就抛弃前者,人本、民本和个体本位三者之间往往是犬牙交错的。从以人为本到公民本位,从公民本位到个体本位,不是取代关系,而是两次深化过程,是后者丰富了前者的内容。从以人为本到公民本位,以人为本依然必要;从公民本位到个体本位,公民本位同样必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人类还要不断反思,也一定会不断反思,从而使人的主题更加鲜明,使人的发展更加科学。

再看对理性主义的超越和扬弃。人文主义发展到理性主义阶段,标志着它的成熟,从而使人的地位取代了神的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理性主义的思想和观念遇到了极大的挑战。首先是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困境提出的挑战。西方国家对应于理性主义哲学的文明形态主要是工业文明或称工业时代。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无疑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一方面,工业化又造成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极度破坏和污染,以至于罗马俱乐部提出令人振聋发聩的警告———人类社会的发展已出现“增长的极限”。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是以人作为物的效用价值角度去看待人、重视人的,因而人的价值也被物化了,物成为衡量和评价人的尺度。从人的尺度和标准看待世界出发,反以人的发展走向极限、人的价值物化为结果,这不得不令人深刻反思。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 ECD),该委员会于1987年提交了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该报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强调需要从当代和后代两个维度谋划发展,并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明确提出要变革人类沿袭已久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正式确立,也使理性主义的权威弱化和人类中心主义得到超越。

其次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挑战。工业化时代、自由资本主义和冷战时代,人们的生存方式总处于两极对立的状态之中,人与自然、人与机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资本与劳动、东方与西方、正确与错误等,不一而足。人们总是以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一切问题。然而,信息革命、科技文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大众文化的兴起,使人们的生存方式发生“从两极到中介”的变革。形成“从对抗到对话”的多元化和多极性政治模式,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成为发展趋势,“从对峙到融合”成为文化主流,从征服和控制自然到追求人与自然的持久和谐。面对从两极到中介的深刻变革,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逐渐消解,让位于与后工业化、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

从以人为本观念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产生发展的历程考察,两者之间的联系有以下特点:以人为本是工业时代的价值观念,它是对神学統治和专制主义的否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价值观念,它是在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前提下,对理性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和扬弃。从以人为本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种观念的转变是历史性的进步,代表了历史的进程,但并不代表后者一定要取代前者,或者说有了后者就抛弃前者。就人类发展的大格局看,新旧观念之间往往不是取代关系,而是深化的过程,是后者深化了前者的内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人为本依然重要。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人类文明没有终点,所以人们应该站在文明的最前端来反思一切。

(3)坚持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的现实意义。

中国虽然自古就是一个世俗性国家,从来都不是一个宗教性国家,但也不是一个人本位的国家。有人说,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提出以人为本,《管子·霸言》中,记述了管仲对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中就有:“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此处的“人”指人民,表达了统治者对君民关系的认识,即所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和治国方略。所以,相传在《管子》一书中管仲亲著的文字,就有《牧民》一篇。而“牧”的本意,就有统治、管治的意思。难怪管仲在文章内容中就有“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又指什么呢,“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由此看来,管仲的“以人为本”和我们今天要坚持的以人为本理念不是一个范畴的概念。

其实,在专制集权等级制度下,人这个概念是虚位的,因为按照礼教的观念和规范,只有人上人,或者人下人,就是没有平等的人。礼是中心,人不是作为人而活着,而是为礼而活着。所以中国专制集权时代,虽然没有神本位,却有与之类似的礼本位。礼本位不合人性,但中国的礼教不但历史悠久,而且结构稳定。西方经过人文运动,加上启蒙运动,前后大约500年,才用人本位代替神本位。中国的情况更为复杂,因而打破礼本位的统治绝非易事。中国礼本位的动摇,可以追溯到洋务运动。其间经过太平天国,到戊戌变法,在思想观念上才有了不同于旧时代的本质性的变革。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和随后的五四运动,是一种革命性的变革。民主主义革命,目标是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而五四运动的旗帜乃是民主与科学,因此,这两个运动所要求的,才是真正世界意义上的人本位。中国的礼本位,似乎早已被推翻,但中国的官本位直到今天依然活动猖獗。其实,礼本位的本质性特点就是官本位。因为在礼的等级结构中,官本位乃是其核心结构,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所谓“君君臣臣”,所谓官为民之父母,都是官本位的典型表现。由此可见,从礼本位到人本位的道路何其艰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21世纪之初,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进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确理解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二者的联系,对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就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来看,不同文明阶段有其特定的文明要求,工业文明自然要求以人为本,信息文明必然要求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国虽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但农业文明的历史遗迹依然十分浓厚,而世界已进入信息化初级阶段,因此,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下,中国面临的历史性变革,是一种从传统的农业文明经过工商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跨越式变革。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不仅要完成工业化的任务,同时要适应信息化的新要求。否则,我们将不仅不能顺利完成工业化的任务,还会长期被历史的潮流甩在后面。所以,中国的改革发展,肩负着双重历史任务,中国的历史变革,是一种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跨越式变革。中华民族要得到复兴,就必须并两步为一步,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交替完成从农业文明向工商文明的过渡和从工商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过渡。尽管这两个过程不能简化,不容超越,但步幅可以加大,步伐可以加快。为了适应中国改革发展的这种历史性要求,必须树立科学的、有前瞻性的思想观念。我们不仅要摒弃农业文明、专制集权文明的思想体系和行为方式,我们还要迅速建设和完善工商文明体系,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文化观念,通过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公民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同时,我们还应逐步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运用崭新的思想观念指导我们的改革和建设,使人与自然得到持续与和谐的发展。

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的发展面临两个战略困境。其一是资源的稀缺与人口、就业压力巨大之间的矛盾,资源尤其是人均资源占有量的稀少,不仅包括耕地、淡水、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也包括电力、煤炭、石油、钢铁等加工性资源。其二是资源人均占有率低下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矛盾,人均资源占有率原本就十分低下,再加上我国长期以来始终依靠低效率和大量耗费资源维持经济的高增长,长此以往,持续增长和重要资源都将难以为继。由此可见,如何妥善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如何用超越工业化的思想观念解决工业化进程中的矛盾,不仅已经提上我们的议事日程,而且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从宏观上说,坚持以人为本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因为在现实条件下,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使每一个中国人、才能使中国的社会经济获得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从微观角度看,则应该把树以人为本观念作为首要任务,解决微观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同时要兼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有助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协调,最终有可能也一定会使中国人,使每一个生活在中国的个体,获得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观念公民文明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钓鱼的观念
当观念成为艺术
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十二星座时间观念排行榜
公民并积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