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
宏观调控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不同于计划经济和政府干预经济,主要通过经济和行政手段实现,自身有其鲜明的特点。研究新时代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性,需要从市场自身的缺陷、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特点以及宏观调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系统而细致的阐述。在研究的同时,需要对比中国的宏观调控与西方其他国家宏观调控的区别,在进行辨别的同时形成固定印象。
宏观调控的核心就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从而达到供求相对平衡、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效果。中国的宏观调控历程简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初期,强调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二是十四大后,强调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逐步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十八大后,强调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根据宏观调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下发展过程及经验,同时参考国外经济发展状态,总结出宏观调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古典经济学奉行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思想,强调市场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在无形之中将个人的经济活动管理的有条不紊。在《国富论》中解释了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促使市场的形成,指出政府干预个人经济活动和市场这一行为的错误性。新古典经济学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引入了边际效应理论和数学模型,阐释了达到“一般均衡”的价格机制,但依旧没有看到政府干预的重要性。直到20世界二三十年代的第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经济学家们从中看出市场的缺陷和不足,意识到政府干预的重要性,由此诞生了“宏观经济学”。
自发形成,阶级分化
市场存在自发性缺陷。一方面,市场能够自发调节相关生产资料和劳动等生產要素在各个部门的分配,对资源配置和要素配置起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市场内信息的非对称性会导致严重的的后果。简言之,市场的自发调节功能灵活的反映了当下市场的供需关系,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们提供了最新、最快的信息和市场趋势,带动消费者消费并有效引导生产者、企业进行生产,促使企业之间展开竞争,实现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但并不是每一个市场都是生产者们平等竞争,在科学技术、生产经验和成本控制等方面拉开了生产者们之间的距离,产生价格不一甚至价格悬殊的情况。换言之,掌握科学技术更高、生产经验更丰富、成本控制更低的企业会垄断更大的利益空间,如果没有相关的政策进行约束和限制,会造成市场价格混乱、市场风气不佳及道德诚信缺失等问题。
盲目从众,资源浪费
市场存在盲目性缺陷。生产者通过观察和分析市场所反映出的供需状况,会选择供给量最小、需求量最大同时利润最高的商品进行生产(a类商品)。这将造成生产者扎堆的现象,在同一时间段内,大批生产者都选择将手上的资金、原材料、人工等投入到同一商品的生产线中。这样的扎堆现象会造成市场内该商品由之前的“供小于求”转变成“供大于求”,导致该商品的市场价格下跌,商品囤积,生产者利益受损。同时,在市场导向下,生产者们追求利益最大化、利益至上的原则,会对公众日常所需的普通的、利润较低的产品避而不见。比如,对公共服务类的市场(b类商品)。生产者本可以利用手中的资源对b类商品进行生产,取得较低但稳定的利润;但由于盲目跟风生产利润最高的a类商品,生产者扎堆后导致货物囤积、利润受损,不仅拿不到应取得的利润,反而会导致资源闲置、浪费。
信息滞后,难度不一
市场存在滞后性缺陷。虽然市场能够及时反应出当下的供需信息,但每一天、每一阶段的市场里供需的情况是在不断变动的,并且是由“供小于求”—“价格变化”—“均衡饱和”—“供大于求”这一趋势变化的,如果不能在“均衡饱和”状态前在市场中站住脚,那便会造成亏损。简单的说就是,从市场反映商品利润空间到生产者决定进入市场、生产出商品进行销售市场是一个过程,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因此市场并不能反应供需的长期趋势。同时,还存在市场无法自主调节的领域,换句话说是普通人无法进入、单个私人不愿意进入的领域,这些领域市场准入门槛高,需要政府直接进入或者以适当的方式促成私人进入。
宏观调控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中提出的新概念。这一概念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的是实际情况、基本国情以及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理论。因此,宏观调控是被烙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特点的理论。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主体多元化且工具丰富
区别于西方国家宏观调控的主体是央行和财政部,我国的宏观调控主体涉及整个国家,而不是单个的部门。其中这就包含了国家发改委、银保监会、证监会等部门委员会以及农业部、粮食局等政府部门都是宏观调控的范围之内。宏观调控虽然涉及了全国范围内,但与计划经济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以粮食局为例,计划经济下是要求一年内农产品但产量达到目标计划的数量;而宏观调控则是在某地粮食滞销时,出台相关的助农政策,帮助农户们出售滞销的农场品。
区别于西方国家宏观调控工具主要是经济手段,尤其是货币政策,我国的宏观调控工具主要分为: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其中,经济手段除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外,还有产业政策、价格政策以及区域政策等。行政手段属于短期的应急手段,不能随便使用。因此,坚持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并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辅助,形成良好、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优势及作用。
兼顾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2020年已经是我国“十三五”计划的收官之年,回顾从“一五”计划走到“十三五”计划的历程来看,我国在学习苏联“五年计划”的模式之后,结合了本国的具体发展情况,研究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最后利用每一个“五年计划”稳步发展过来。我们没有走一尘不变的计划经济的老路,也没有走完全由市场导向的资本主义经济之路,而是通过对国家未来五年的中长期预见性规划,协调利用财政政策的长期性特点和货币政策的短期性特点,在短期经济波动的基础上进长期经济增长及结构性改革,处理好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同时,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协调总需求管理和供给侧结构行改革之间的配合与互补,从根源上解决供需均衡的问题,最终也就是解决当下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不断变化这一现象可以看出,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在对我国经济发展上是起着积极作用的。
注重政策协调、兼顾规则和相机抉择
西方国家由于担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会破坏其央行的独立性,他们较为谨慎使用政策协调,即使是面临长期的通货膨胀的情况,他们也依旧如此。也正是如此,中国的宏观调控与他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国更注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另外,通过加强预期管理、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使得消费者形成一个理性的预期,提高政策的可信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的效果、提高各自的工作效率。其中,消费者所形成的理性预期是指,对于预期的物价水平的变化,消费者能否依据现有的国家相关政策及银行的相关信息对未来的工资水平和价格水平有合理的推测。另一个缓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方法是在有规则的前提下实施相机抉择,兼顾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政策的不确定性,减少企业投资失败的情况,从而更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另外,从改革开放至今宏观调控职能的重要性一直在被弱化。这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一方面,逐渐发现了企业发展过程中对自身未来的判断与预期规划与宏观调控的某些定位相冲突;另一方面,发现产业政策在实施過程中会打乱市场自身的资源配置和要素配置,加速了经济波动,以至于宏观调控的整体效果不好、效率降低。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习总书记提出要发展高质量经济。把以前高速发展的经济降为中高速、中速发展,强调平稳高质量发展、持续向好、稳中向好。通过研究我国宏观调控的发展历程,在不同时代背景、不同经济环境以及不同的发展情况下,我们的宏观调控政策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新时代下,我国宏观调控的发展也表现出了他必不可少的作用。
短期内恢复产出、及时应对危机
宏观调控的目的之一就是解决失业率的问题。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总是会有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打乱原本的发展脚步。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天灾人祸之时,我国宏观调控交出了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疫情刚度过,经济政策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首先就是尽快恢复正常的经济活动,打破因为疫情带来的板结化状态,给经济“解冻”。需要的是帮助市场主体尽快复工复产,保证市场的资金链、增加信贷供给、减少企业损失,短期内把产出恢复到最优水平。
一方面,通过发放消费券的方式引导恢复、刺激消费,加大对底层贫困群体对拖底力度,扩大民生政策托底的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加大货币政策的操作力度,确保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链保持链接;同时,通过财政政策进行房租、社保税费的减免等方式,保证中小微企业的存活率。
避免通缩、预防经济危机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特征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哪个民族都必须参与其中的,现在的世界是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在某个国家爆发了经济危机必定会影响到其他的所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可以有效避免债务通货紧缩的陷阱,回忆以前每一次的经济危机都是因为通货紧缩导致负债累累的企业和家庭净值下跌。这是资本主义国家无法回避和克服的问题,通过“次贷危机”的恶性循环,导致负债的企业和家庭甚至银行宣告破产,加剧了经济波动和金融摩擦,导致形成金融恐慌。
我国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宏观调控总基调,坚持“底线思维”,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守住风险的底线。同时,加大对宏观调控理论的创新和科学性研究,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始终把提高经济高质量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着力点,眼光不局限于国内,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将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协调发展作为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
快速解决、避免问题长期化
每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不同,对于投资在GDP内占比较高的国家来说,如果在衰退期间不及时使用宏观调控政策来稳定投资,将会导致资本积累下跌过快以及长期经济增长率降低。在2020年3月,由于疫情开始在全球各个国家开始蔓延,大家纷纷开启了囤货模式。一时间各地的超市的货架上被一扫而空,但是只有中国不一样,即使是在疫情开始的初期,囤货行为也只是盛行了短短几天。为什么我们国家可以保障超市的供应呢?是大家买的多国家囤货也多吗?并不是这样,而是通过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式,将物资进行分配和援助,以此来保证隔离期间市民们的补给充足。
囤货的初衷就是为了保证居家隔离期间家里的食物和日常生活用品有足够的供应,囤货者的想法是预期“供小于求”,由此也会导致市场价格波动、价格虚高的情况出现。但是政府通过足够力度的宏观调控政策介入其中,保证了市场稳定在“供需均衡”,对特殊地区甚至达到“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时间内用最有效的方法稳定了市场价格,更是稳定了消费者急切和害怕的心情,避免了这一问题长期发酵将会导致的市场无序和民众抗议的结果。
宏观调控理论是中国宏观调控历程的总结与升华,是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实践的成功经验,既是宏观调控理论继续创新和发展的重要依据,又是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方向。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步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际上的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变化,我们仍然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同时着眼于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创新调控思路,完善调控方式,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思路贯穿宏观调控的全过程。
(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