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有将来时思维

2020-01-11 01:18叶存洪
江西教育A 2020年12期
关键词:皮筋橡皮筋接球

叶存洪

面对急速变化的时代,教师要适时地切换时态,由“现在时”切换为“将来时”。《教育未来简史》作者伊恩·朱克斯(Ian Jukes)、瑞恩·L.沙夫(Ryan L.Schaaf)认为,“颠覆性时代的一个重大特征是我们不再以世纪、十年甚至年来衡量社会变革的周期了,社会的巨大变革可能就在几个月、几周、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内发生。这个时代前进的脚步如此之快,当我们意识到现在时,现在可能已经变成了过去”。《教育未来简史》中很多观点值得我们审视和反思。

事实上,不少教师的思想观念未必到了“现在时”,他们可能还停留在“过去时”,仅仅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教材是人类昨天知识的结晶,“昨天的知识”何以能够培养“明天的人才”?贾斯汀·塔特(Justin Tarte)就说:“你不能用昨天的课程来教今天的孩子,却又期望他们为明天做好准备。”有学者甚至指出,“教育工作者组建学校的方式还是基于马车时代、油灯时代和大工厂时代的思维方式和利害关系”;“时至2018年,我们的教育体系仍在以亨利·福特(Henry Ford)组装车辆时的高效性和一致性要求来培养我们的下一代”;“如今我们的社会、人民和劳动力都已不同往日,但我们的学校自1893年以来却基本保持着不变的结构”。

要改变时态,主动塑造未来,就要学会像橄榄球运动里的四分卫一样处理问题。试想,当四分卫从中锋手上接过球,开始传球,然后把球投给己方接球手时,他会怎么投球?是把球投向接球手当时的位置吗?肯定不是,他得把球投到接球手几秒钟后会到达的位置。这就是“将来时思维”——把现在当成未来的某个过去时段来看待。唯有站在未来的角度对现在进行分析和处理,才能抢抓先机,赢得成功。

同理,教师也应具有这种思维方式,根据现状和趋势科学推断出学生在未来社会工作和生活中所需的技能,然后以此倒推以明确现在的教育教学任务——现在需要教给学生什么东西,才能让他们为未来做好准备。我们不否认教师需要立足当下,担负起眼前一系列的教育教学任务,处理好此时此地的现实境况,保证学生为这堂课、这个单元、这场考试、这个学期、这个学段做好准备,但“活在当下”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为未来准备”,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教育的目的不是也不该是仅仅实现短期目标、近期目标,成功的教育一定是“有诗和远方”,我们一定要明确哪些东西能帮助学生在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后取得成功并加以執行。

改变确实不易,试想,日常生活中人们要改掉某个细小的习惯有多难?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认识,绝不比这更容易,因为这是关乎一些最基本、最被内化、人们早已觉得理所当然的自我以及信仰体系的改变。再试想,我们将一根橡皮筋拉长、稳住,一松开,橡皮筋就会弹回原来的位置。为什么?皮筋也有一种惯性、一个舒适区,一个它已经维持了相当长时间的状态。当我们对经验之外的新事物和新改革感到不适并想回避时,就会产生“皮筋效应”——无意识、本能地回复到原状,继续以一贯的方式行事。很多人在面对变化时都会无意识地想退回到事物原来的样子或做法上去。2002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不少教师“穿新鞋走老路”,为什么?熟门熟路最为轻松,要改变,从教育思想到教学行为都要发生变化,既怕苦,也怕失败。心理学家詹姆斯·普罗察斯卡(James Prochaska)就认为,人们往往对变化带来的挑战怀有极大的恐惧。

但是,教师必须从“为国育才”的高度看待改变的重要性、必要性。我们应明白,学校肩负着引领下一代迈入或创造数字时代、生物科技时代和纳米科技时代的重任,我们要帮助下一代迎接明天的世界,而不是停留在今天甚至昨天的世界中。如果我们仍用与之前完全一样的方法去做教育,那么我们得到的必然是与之前一样的结果,到头来辜负了国家,辜负了孩子,也辜负了承担立德树人重任的自己。

猜你喜欢
皮筋橡皮筋接球
大树的日常
封二、封三/马兰开花二十一
会跳高的猫
生活中的小魔术
皮筋小船
剖析几何体与其外接球问题
橡皮筋
橡皮筋小妙用
自己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