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商务翻译的人才培养

2020-01-11 01:10周燕晖
文教资料 2020年25期
关键词:倡议人才培养一带一路

周燕晖

摘   要: “一带一路”倡议赋予高校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新的使命。结合国家政策、地方经济、学校特色,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从人才培养方向、课程结构、培养模式等方面对商务翻译人才培养展开研究。探索出符合地方经济和农林类高校的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水平应用型商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为“一带一路”倡议输送人才。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商务翻译   人才培养

一、商务翻译人才培养及研究现状

近10年来,我国商务英语翻译研究不断发展,在专家、学者和商务英语教学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科研成果日渐丰富,同时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从理论研究角度看,理论体系不完备,研究角度雷同,缺乏创新;从实践看,商务翻译水平不尽如人意,翻译人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上,缺乏拥有实战经驗和教学经验富足的优秀教师。其中,商务翻译人才培养的困境尤为突出。穆雷在《论商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中指出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对于自身专业定位不明确,在读期间对商务专业了解不多,对相应翻译技能所涉不多,学位论文写作质量不甚理想,毕业生继续深造者为数甚少等。先后有学者通过调查研究指出,一些高校的翻译人才培养仍然沿袭传统的学术型翻译教学理念和模式,完全不考虑翻译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实际要求。这种情况产生的后果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一方面翻译行业紧缺大量合格的翻译人才,另一方面翻译专业和外语专业毕业生不能满足翻译市场的需要[1](57-60)。这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人才需求呈不对称趋势。

二、“一带一路”倡议:商务翻译人才培养的新使命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倡议。直至2019年“一带一路”的倡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截至2019年7月底,中国政府已与136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95份政府间合作协议。六大经济走廊及一些标志性项目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经贸投资合作不断扩大[2]。

从合作国家和国际组织来看,沿线60多个国家使用的官方语言约60多种,再加上部族语言,将近200多种。一带一路背景下,多语种应用型的翻译人才、商务专业人才等需求量很大。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发展,国家间的经济贸易、旅游开发、文化技术等方面交流日益密切,语言的障碍会造成沟通的困难、交流的滞后或误解,带来经济损失,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倒闭。因此,语言服务是实现“一带一路”五通的基础保障[3]。

从地方经济角度分析,“一带一路”是广东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就要求广东努力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倡议枢纽、经贸合作中心和重要引擎”,明确要求广州、深圳、湛江、汕头等沿海城市成为建设排头兵和生力军。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期间,要求广东携手港澳打造“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区[4](97-106)。广东也是全国首个完成与国家规划衔接的省份。2015年6月,广东省政府率先发布《广东省参与建设“一带一路”的实施方案》[5](5-13)。该实施方案提出了包括促进重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内的九项重点任务。2016年1月,广东省宣布成立规模为200亿元的广东丝路基金,主动与国家丝路基金对接,重点支持广东省“一带一路”倡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建设。基金市场化运作,以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农业、渔业、制造业、服务业6个领域为重点[6](17-20)。其中,农业这一国际合作重点领域取得明显成效,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2018年,我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农产品贸易总额超过了770亿美元[7]。

无疑,“一带一路”对语言服务、商务翻译有迫切的要求,广东在其中肩负着重任。

(二)商务翻译人才培养的新使命

“一带一路”对多语种、实用型、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迫切,同时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挑战。显然,短时间内大范围地设置多语种专业存在许多现实困难,只有循序渐进地稳步发展,才不会导致失误和一系列问题。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在当前的国家发展背景下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商务英语翻译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中介手段,商务英语翻译的人才培养担起了新时代的紧迫使命。

首先,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商务翻译人才培养目标得以明朗化。以市场为导向的定位,能够有效培养应用型、实践型的专业化翻译人才,解决市场需求大与人才短缺的矛盾。有效减少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不确定性,切实提高学生能力,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提供相对稳定的渠道,为企业培养出既懂商务知识又精通英语且具备高级翻译能力的高素质、高能力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其次,以市场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能够消除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病,便于学生了解翻译市场现状、接受各种形式的翻译实战,为翻译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做准备,实现商务翻译人才培养和翻译市场的平缓对接。再次,明确到位的人才培养目标能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实现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把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两方面有机结合。除此之外,市场、需求、实践对教学的影响加大,将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全面改革。打破传统的以课堂表现和期末考试为主的评价模式,加大对学生实训评估、实习评估、职业能力评估的比重,更好地满足翻译市场的需求。

商务翻译人才培养的创新研究,不仅对于促进商务英语学科建设和语言服务行业的繁荣与发展有重大意义,而且有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展开[8](130-137)。

三、新形势下商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地处广东、以农科为特色的华南农业大学,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和广东地方经济,对接国家战略的发展方向,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出色地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外国语学院商务翻译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方向、课程结构、培养模式等方面展开创新改革,努力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水平应用型商务翻译人才。

第一,依据《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商英国标》)确立具有本校特色的培养目标。专业培训方面,具有跨学科特点。学科基础是以外国语言文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国际商法)等为依托,突出翻译能力、商务语言运用、商务知识与实践、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培养目标突出国际化、复合型、应用性三大特点,旨在培养英语基本功扎实,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掌握语言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国际商法)等相关基础理论与知识,熟悉国际商务的通行规则和惯例,具备汉英双语应用能力、商务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能从事国际商务工作,商务翻译能力突出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第二,在课程结构上加大实践的比重。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三类构成,其中,实践课学分34,占总学分21.3%;实践课学时368,占总学时的15.3%;实践周数为24周,实践比例为21.9%。同时在课程建设上,结合农科院校的专长,增加涉农涉商特色课程,如“农产品贸易”等专业选修课。

第三,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我们已建成多个商务英语实验室,并有多门课程教学成功运用多媒体实训平台。实训平台在模块设计上倾向于学生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商务流程的操作,师生反馈较为良好。

第四,职业能力培养方面。一方面,通过举办职场沙龙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分享会、职业规划专题讲座等活动,增强学生们的职业规划意识,拓宽自我提升路径,为今后就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响应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开展一系列活动:(1)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积极探索商务翻译相关课题。(2)定期开展创新创业讲座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分享会,引导学生们了解创新创业知识,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学生抓住机遇,投身创新创业浪潮。(3)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致力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五,多渠道加强与企业的联系。(1)积极发展实习基地,与多个实习基地建立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人才培训、信息交流、教育科研等方面与实习单位展开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2)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参加春秋两季广州交易会,支持鼓励学生在交易会中锻炼翻译、宣传、策划、管理等综合性职业能力。(3)定期带领学生前往企业参观学习。一方面,令学生直观地感受外贸电商等行业的真实职场环境和工作流程,详细了解产品研发、产品营销、产品售后等一系列程序及行业发展前景。另一方面,对企业进行参观调研,收集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和建议,为改进就业工作、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供参考。(4)深入企业开展就业回访工作,就学生人才培养、就业实习、企业招聘、校企合作等工作与企业进行座谈。更好地了解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及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与企业的对接,推动校企合作进一步发展,有效推动学生实习就业工作的开展。

与此同时,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始终是人才培养的重点。通过持续地开展各种活动,如英语技能大赛、翻译大赛、英语写作大赛、阅读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强化语言技能的掌握,力求在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改革中实现语言与商科并重、翻译能力突出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结语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我们根据市场需求,突出广东地方经济和农林类高校的特色,因地制宜,展开翻译人才培养创新研究,力求探索出高水平应用型商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为“一带一路”输送人才。同时,希望提供一种范式,对发挥地方特色、高校优势和特点,以及其他语种的翻译人才培养起到启示借鉴作用。

当然,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还有赖于相关课程的建设和配合,如教材的改革、师资的培养,以及翻译的主体——译者的研究等,需要教学科研工作者们展开持续研究、进行改革创新,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促使语言、教学研究与实践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穆雷,杨冬敏.从翻译企事业员工的现状和市场需求看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3).

[2]一带一路倡议六年成绩单[EB/OL].中国一带一路网.2019-09-09.[2020-4-20].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gnxw/102792.htm.

[3]杨亦鸣.“一带一路”建设面临语言服务能力不足问题,提高国家语言能力迫在眉睫[N].人民日报,2015-11-24.

[4]蔡立辉,梁钢华.“一带一路”与广东地缘经济功能重塑[J].暨南学报,2019(6).

[5]许德友.以“一带一路”广化深化广东开放型经济[J].汕头大学学报,2016(1).

[6]朱博恩.一带一路背景下粤非经贸合作的现状与前景展望[J].对外经贸实务,2018(11).

[7]去年我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农产品贸易总额超770亿美元[N].中国信息报,2019-7-23(1).

[8]侯崇莹,赵晓红.“一带一路”背景下宁夏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的思考[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6(8).

本文为华南农业大学2017年教改课题“‘一帶一路战略下商务翻译人才培养创新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倡议人才培养一带一路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