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认同融入高校英语教学实践研究

2020-01-11 01:10曹舒婷张心宇李杰
文教资料 2020年25期
关键词:挑战英语教学

曹舒婷 张心宇 李杰

摘   要: 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校英语教学受众广、持续时间长且为外来语教学,加之学校、教师、教材、教学方法等多方面不足,使中华文化认同融入高校英语教学面临一定的挑战。因此要提升学生文化品味,涵养文化自信,在强化全社会中华文化认同意识的同时,提高教师政治素养,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 中华文化认同   挑战   英语教学

随着互联网和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学生拥有更为广泛的途径接触西方事物。西方文化涌入我国,与中华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多元的文化选择,而且使我国在文化建设、意识形态建设领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英语教育受众广、持续时间长,是学生接触英美等西方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如何将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恰当地融入高校英语教学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中华文化认同教育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1.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学校教育乃至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提倡爱国主义精神,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引导群众不断增进爱国家、爱集体、爱社会主义的观念。青少年时期是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性格不成熟、易冲动、分辨能力不强,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大多接触的是外来文化,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学校、教师就要加强思想引导,规范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学生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同时,在英语教学中广泛开展和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重要内容之一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通过爱国主义文化认同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和国家意识,使学生正确认识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稳步推进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

2.中华文化认同教育融入高校英语教学,有利于构建本民族文化认同意识,提升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好地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对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英语教学不仅局限于英语专业学生,还涉及其他文、理、工科专业,受众广泛。英语语言的通用性及学生就业领域的广泛性决定了人才只有在熟练掌握英语语言的同时,具备良好的中华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进行国家优秀文化和思想价值观的对外传播,提升我国的文化话语权,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能否将中华文化认同教育融入英语教学中,关系到我国能否讲好中国故事,能否更好地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3.中华文化认同教育融入高校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师“教学相长”,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具备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在思想道德、政治修养、心理健康等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上海率先提出了“课程思政”概念,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课的专属,更应贯穿学科建设、课程实施的全过程。高校英语教师从接受英语教育到进行英语教学,时间长,领域广,不仅研习英语语言知识,而且长期耳濡目染西方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西方理念、价值观的影响。将中华文化认同教育融入英语教学,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文化认同意识,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思想、理念上的洗礼。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应该在英语教学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将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作为提升职业素养的抓手。

二、中华文化认同教育融入高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意识薄弱,浮于理论,缺乏實践。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西方国家影视作品中蕴含的价值观对我国传统文化和理想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部分青少年、学者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文化认同感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融入英语教学,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有助于高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在无形中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但目前,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对“课程思政”浮于理论研究,真正实施时,政府、学校主要关注思想政治课的展开,尤其对英语教学缺乏关注。在实践上,受教师、学生、教材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华文化认同教育融入情况不理想。

2.英语教师双重文化身份自我定位产生偏差,政治、文化素养不全面。文化身份是某一文化群体对自身文化归属的认同感,其特征由一种文化群体成员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感表现出来。我国的英语教师出生在中国,从小接受本土文化教育,受本土文化熏陶,拥有汉语文化背景,具备本土文化身份。但文化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构建、不断变化的。英语教师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和知识积累,对外来文化由陌生到熟悉,由疏离到逐渐接受,在英语教学中主动向学生传授外来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这是英语教师逐步构建另一种文化身份的过程,即外来文化身份。因此,英语教师的文化身份具备双重性特点:本土文化身份和外来文化身份。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以何种文化身份为教学视角进行授课,即如何定位自身文化身份,关系到学生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能否提高辨别能力,对外来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能否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世界观。目前,英语教学中存在教师过度强调外来文化的传播,忽视本土文化教育而采用单一的外来文化身份的现象。

3.英语教材里中华文化内容缺失。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材仍是教师讲授和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材存在中华文化缺失现象,文章几乎全部选自西方作者,即使有中西文化的對比,中华文化也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以《新时代大学进阶英语1》为例,全书六个单元,只有一个单元涉及中国“China and the World”,主体文章为“Shame to Have Shame”,描述了美籍华裔女主人公对中国亲友“粗鲁”的餐桌礼仪的鄙视和嫌弃,充满了对中国人的歧视。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步趋于稳定,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忽略中华文化的进步,不仅限制了学生的视野,误导了学生的价值观,而且易造成“文化失语”现象,不利于多元文化共存和大学生文化自信意识的培育。

三、中华文化认同教育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路径

1.转变观念,强化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意识,打造中华文化认同大宣教格局。中华文化认同教育能否深入发展是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高学校和相关单位对中华文化的重视,利用多媒体、多形式进行宣传,引起公众共鸣;学校在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校可利用讲座、外出学习、线上课程等多种形式对师生广泛宣传中华文化认同教育进英语课堂的重要性,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思维;学校可根据地方区域文化特色,深度挖掘文化资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河北省沧州市为例,在体育学院教学“大学英语”课程时,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六合拳、燕青拳等纳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沧州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通过多形式、多途径推进中华文化认同教育,营造全社会宣传教育格局,浓厚学习氛围,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强化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意识,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2.提升英语教师政治素养,塑造母语文化人格,发挥榜样的感染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要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构建中华文化认同意识,培育中华文化自信,英语教师就应对中华文化有相当的了解,并将其灵活运用到英语教学中。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交流渠道日益广泛,各种语言文化的融合为母语文化身份的认同带来了挑战。英语教师在生活工作中长期接触英语,可能产生只关注西方文化、忽视中华文化的现象。因此,英语教师必须提高政治素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辨别、选择能力,用客观平和的心态认真审视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塑造母语文化人格,并付诸教学实践,用自身的行动感染学生。英语教师只有从思想、感情上真正感受、认同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

3.融入中华文化,完善英语教学内容;进行中西文化对比教学,创新教学方法,解决教材中西文化失衡问题。高校英语教学应注重中华文化的导入。随着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可充分运用到高校英语教学中,利用CGTN、China Daily等线上资源丰富的优势,弥补英语教材内容滞后、单一等不足。增强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跨文化能力,对其进行中西文化对比教学是一种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根据课文主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目的语与母语文化之间的对比研究。通过分析、探讨两种语言文化现象,创设文化教学情境,剖析在行为、语言、思维等方面中西文化之间的异同,使学生尊重各国文化、尊重文化差异。通过中西文化对比,学生对母语文化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更加肯定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强化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中西文化对比的过程也是创新教学方法的过程,通过演讲、辩论、小组讨论等形式,活跃了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对比教学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中西文化在各个维度的异同,有助于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保持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主体地位,最终促进中华文化的有效对外输出。

参考文献:

[1]祝爱华,高凤江.英语教学中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9(24):101-104.

课题项目:河北省教育厅2020年度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华文化认同融入高校英语教育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SZ201112)。

猜你喜欢
挑战英语教学
我来挑战(二)
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漫谈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第52Q 迈向新挑战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