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瑢
摘 要: 听力技能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非常核心的一门技能类课程。本文以提高听力技能教学质量为目的,概括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的性质和原则,并将中国的大学英语听力课程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听力课程进行比较,从加大学生词汇积累、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听力技巧训练和说话能力训练四个方面,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培养听力技能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对外汉语 听力技能 教学原则 教学内容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学习第二语言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专门的语言学习课程达到熟练使用目的语进行沟通交流的目的,满足生活中的各种交际和工作需求。作为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听”这一环节非常关键。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保尔·兰金教授的统计,人们在社会实践的语言文字使用中,75%是通过听说完成的,其中听占45%,说占30%,读和写分别只占16%和9%。由此可见,听力技能无论是母语者还是第二语言学习者,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传统听力教学方法
作为语言学习中重要的技能教学部分,听力教学的难点主要在于对听力材料的不可控性。这种不可控性主要体现在语言学者作为信息接收者,无法控制说话人或听力材料的语速、使用词汇、句型的难度。在整个听力解码和交际过程中,语言学习者往往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很多学习者即使能认读很多词汇和句型,依然听不懂目的语。因此,听力能力和技巧的提升主要是通过学习者在课堂内外大量进行“听”的练习而实现的,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在中国,传统大学英语教学都会设置专门的听力课集中训练学生的听力能力,国内普遍通用的英语听力训练往往采用应试化教学,让学生先盲听一段录音材料,然后回答几个与录音内容有关的问题。如果听不懂就反复给学生重播,逐字逐句讲解,这样的听力课过于注重“听”,教师仅充当“录音播放员”,整个学习过程具有比较明显的“刺激—反应”特点,不利于日常英语交际。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大多数是应付四六级考试、使学生获得工作升职机会,所以重复机械式的听力课可以满足这样的需求,却造成中国学生会听不会说的语言窘境。
早期的对外汉语教学受国内外语教学影响较大,教师多采用这样高强度听力训练课程进行教学。不可否认这样的高强度操练方式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很多留学生心中留下了听力课单调乏味的印象,长此以往,学生可能会因为对机械操练的反感导致学习动机减弱、学能退化,最终造成语言学习停滞不前甚至放弃继续学习的后果。
二、学习动机对听力教学的影响
学生作为汉语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和对教师的态度往往是第二语言顺利习得的关键因素。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影响越来越深远,教师们开始思考情感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尝试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从激发学习动机、维持学习动机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人们学习新事物的时候往往带有一些功利性,即我所学的东西必须能为我所用或者能给我带来一些满足感。这种功利性是产生第二语言学习的动机,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可以划分为:
(1)工具性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使用工具性动机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对外语本身并无兴趣或没有与讲母语的人进行交际的条件,学习第二语言只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或工具。如找工作、通过考试等。
(2)结果动机(resultative motivation)。结果动机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由于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产生成就感而获得的满足。
(3)内在激励(intrinsic motivation)。内在激励指第二语言学习者从学习本身获得的满足。
这三种动机相互作用,刺激学习者不断深化学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学习者的目的是获得语言交际性,学生希望自己学到的东西能够立刻运用到实际当中,通过成功的交际活动证实自己的能力,从而获得满足。中国的大学生学习英语和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学习目的、动机不尽相同,所以汉语听力训练和大学英语听力训练应该采用不同的培养模式和训练方法。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听力教学原则
在注重交际性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机械重复式的听力练习并不能达到让学生进行语言交际的教学要求,这种生硬的听力训练不仅会让学生产生疲惫感,而且当学生真的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时会“难以启齿”。
基于国内对外汉语教学大量的实践经验基础,听力课堂上不能仅仅教授听力知识做听力练习,还要让学生在听懂以后“表现出来”,这种表现可以是回答听懂的问题,也可以是在正确理解听力指令后给出相应的信息反馈。听力技能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目标的多样性,不仅让学生听得懂,还要有机地将听力技能和其他语言技能结合起来,尤其是与输出型的语言表达技能相结合,既培养听力,又培养口语。
四、听力技能教学内容
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造成学习者听不懂目的语的原因主要有:词汇量不足(多义词歧义)、语速不适应、口音变化、文化背景差异等。
1.词汇教学
词汇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词汇的掌握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因此,词汇积累是听力教学的基础内容,留学生的汉语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掌握词汇量的多少。
词汇量的扩展不是盲目的,李如龙(2005)认为从词的角度来说,《频率词汇》8545个高频词中出现1000次以上的词共175个……累计频率为48.8337%,出现100次以上的词共1678个……对语料的覆盖率为80.1015%,前5000个词对语料的覆盖面达到91.6675%。因此,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必须区分词的频率,做到常用先学。词汇教学不能只是刻板地让学生记忆生词,还要让学生掌握词汇的句法功能和搭配关系,掌握词汇在不同情境和功能中附加色彩的变化情况等,能夠在语言交际中理解别人和表达自己。
2.文化教学
语言教学与文化因素是紧密结合的,听力理解并不只是简单的解码,影响解码结果的因素很多,人们在理解一个东西的时候,不只是从字和词分析,更多的时候是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和个人经验推测做出判断。例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因为没有掌握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于听力材料中的成语、熟语、歇后语,虽然能“听懂”音,但是不能真的“听懂”义,出现无法理解这句话的现象。文化背景知识匮乏,成了学生无法理解听力材料的障碍之一。
在听力教学中还应重视文化知识教学,例如社会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人文知识。教师应该开阔教学思路,深入挖掘听力材料中的文化内涵,在实际操作中充分体现语义文化与语用文化教学,让学生理解听力的同时掌握目的语文化,给出正确的反馈,进行顺利的交际。
另外,在語言文化学习中跨文化差异会造成国别的思维差异。比如,身体接触亲密度上的差异,对于赠送礼物价值的态度等人际交往方面的文化差异,如果学习者没有相关的目的语文化知识储备,那么在实际运用中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听力教学中加入一定的跨文化知识补充,更有利于学生听力理解,帮助学生在听力解码过程中更准确地进行信息加工整合,做到有效反馈。
3.听力技巧
在听力练习中使用一定的听力技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习者提高听力水平。李清华(1987)提出了几个方面的技能:对听力材料的筛选能力;预测和更正预测的能力;跳跃障碍的能力;识别重述或变换措辞的能力;利用连接词和语法关系提供信息的能力;“一心二用”的能力,听的同时学会做笔记。杨惠元(1996)认为,听力技能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辨别分析能力,记忆储存能力,快速反应能力,边听边记能力,听后模仿能力,检索监听能力,概括总结能力。
听力技巧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预测、障碍跳跃、推测能力和概括能力。
(1)预测: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不仅要能够根据已经听到的内容预测接下来的信息,还要能够提前通过一些外界的信息、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对接下来要展开的对话内容进行预测。
(2)障碍跳跃:学习者在听力解码的过程中,会试图想要做到每个词、每句话都听懂,但是这样的听力理解思路是不对的,也是非常不容易完成的任务。正确的听力解码应该是忽略不重要的内容,跳跃出题者的设题障碍,抓住听力材料的要点部分完成解码。
(3)推测:对话中说话人会出现一些间接的、含蓄的表达方式,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推测能力,通过对听力材料的分析推测出说话者的言外之意。
(4)概括:语言学习者要能够记住说话人的主要意思,并概括出来,这样的概括能力是检验学习者听懂材料,正确理解说话人意图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地培养学生掌握、使用这些听力技巧,并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
4.培养说话能力
当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听力材料的时候,需要对听力材料中给出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反馈——也就是开始进入“说”的环节。
在听力练习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注意句子中的读音轻重、语调平缓、连读音变等技巧。同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达听力材料的内容。这样的“说”是基于“读”的基础,对于有一定汉语基础的学生,要让学生开口“聊”。但是让学生开口并不容易,学生在听说课上能否达到“多练,多聊”的效果,教师的提问方式和课程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设计提问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学生能用“对、不对”“是、不是”等做简单的回答。可以采用划定提问的范围和内容的方式实现交际目标,收到交际效果;也可以在完成听力材料训练之后进行小组讨论、故事复述、模拟表演等,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新生,李明芳.汉语国际教育理念与汉语国际教学实践[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8(4).
[2]李如龙.略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两个原则[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2).
[3]王守元,苗兴伟.英语听力教学的理论与方法[J].外语电化教学,2003(92).
[4]戴秋菊,刘丽华.语言与文化的互动——论大学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J].零陵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04(3).
[5]关丽娟.听力教学的方法与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