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文化生态型的课程与教学新体系

2020-01-11 01:10刘红麟胡汉雄曾靖周瑾兰
文教资料 2020年25期
关键词:生态型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刘红麟 胡汉雄 曾靖 周瑾兰

摘   要: 长期以来,古代文学淡出人们视野,古代文学教学陷入困境,势必要求我们更新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革方案,如调整课程设置,合理配备教材与资料,改革教学方法,革新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新型考评体制等,力求重建人文化生态型课程与教学新体系,以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生命的整体生成。

关键词: 古代文学   教学改革   人文化   生态型

长期以来,古代文学与现代生活隔膜,日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古代文学传统失落,致使古代文学教学陷入困境,教学体系刻板,观念陈旧,方法单一,在科技理性的规范下功利化、程序化,文化本性失落,缺乏应有的活力。不仅使传统教学陷入困境,还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这就要求我们全面更新教育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改革方案,从课程设置到教学计划,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手段进行全方位改革,重建多元共生、开放发展的生成型课程网络,实现人才培养与文化应用的有效沟通。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解放思想,更新理念,以新思维定位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以人文化、生命化的形态,具有天然的文化属性,决定了古代文学教学的文化品质。古代文学课程不僅是文化的载体,还是文化的内容,通过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古代文学资源不断地在传递、整合中嬗变,实现文化的增值。就文化而言,这是依托教育演生的过程;就教育而言,这是人文化成的过程;就文化主体而言,还是生命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古代文学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使命。古代文学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万千明珠,古圣先贤用生命与热血铸就了文学的万里长城,从经典文本中走来,向我们展现出丰富的生活场景、精深的思想光华,他们的生命历程、心路历程,不啻是人伦标杆、思想模楷,使学生们受到熏染与涵容,从而发生精神荡涤、灵魂洗礼,获得完整的成长和生命的全面提升。古代文学教学在文化传承、打造信仰、审美建构、安顿生命与文化凝聚方面表现出来的独特文化功能,是其他课程不可取代的。只有站在这样的思想高度观照古代文学课程,才能真正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发掘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发挥古代文学的文化担当功能。

二、按照新的思路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使之趋于合理。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秘书专业的骨干主修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语文教师和企事业机关文化应用人才,并为研究型人才继续深造奠定基础。可以围绕这个目标调整并改革课程体系,对古代文学的课程结构进行整合,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理论与实践、通识与研修类课程的关系,建构多维立体的课程板块,尽量满足学生的多方面需要,使各类课程相互配合、动态平衡、相得益彰。一方面,确保古代文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对各类学生都提出相应的学分要求。同时,根据当前实际情况,适当精简学分,满足学生选修、自修等多方面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节约资源和提高效能。另一方面,以古代文学课程为基点,利用古代文学研究的特色与优势,设置面广类多的选修、自修课程,建立古代文学课程集群,打造相应的教学网络平台,深化与拓展课程系列。

此外,还应大力加强创新课程类型的探索。一方面,重视习作类、研读类课程的开发。如开设古典韵文创作、楹联写作等课程,通过介绍诗律楹联知识,鉴赏相关作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古典诗词与楹联创作。酝酿开设文学经典研读课程,比如说“楚辞研读”等,由学生组成研读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定期举行研讨会,由学生主讲研讨,教师评点。另一方面,重视研究型课程的建设。从原有的课程中精选一些特色鲜明、积累丰厚的课程作为研究型课程进行建设,加大资助力度,将其建设成为品牌课程,提高理论层次和教学水平。

三、根据新的目标准确定位古代文学内容,合理配置教材与扩充性资料的使用。

1.教材的选用。

教材在课程文化中占据特殊的地位,对教材进行科学的选择和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在教材使用与建设方面,需要打造科学配套的教材体系。首先,应坚持选用权威教材,如游国恩、章培恒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被公认为权威的教材。其次,应与时俱进,选用代表新时期、新成果的优秀教材。如袁行霈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文学史》就是较新的经典教材。在教材使用上,贯彻“一致性”与“个性化”的原则,既要求教师不脱离教材,按照同样的教学大纲,制订和遵循同样的教学进度,进行备课和授课,又应尊重和允许教师们持有不同的学术个性,吸收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在某些环节、某些问题上或补充,或深化,或丰富教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教材,撰写出富有一定体系性和创新性的讲义,从而更好地拓宽学生的学习视界,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此外,一些主讲教师撰写、出版的学术专著,以厚重的学术性和鲜明的个性特色,弥补文学史教材的不足,成为学生自学的重要参考书,可以有效补充和丰富学生对重要作家作品的学习。

2.扩充性资料的使用。

为了配合教材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需要编辑、设计大量与教学相关的扩充性资料,具体包括:

(1)由学有专长的教授、博士开设如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等选修课,以及相关专题讲座,同时推荐具有权威性的学术著作让学生参考阅读,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学术素质。

(2)古代文学相关典籍(总集、别集、词曲等),如《全唐诗》《全宋词》《全元戏曲》等原始文献。

(3)学习辅导资料,包括与教材配套的PPT课件、习题集、试卷集、各参考教材的电子本等;

(4)精选相关参考网站,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积极性,如: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lit.cssn.cn/wx/wx_gdwx/)

中国古典文学-国学经典网(http://www.zggdwx.com/)

古典文学网(http://www.cngdwx.com/)

(5)向学生介绍其他著名高校“古代文学”精品课程网站,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如:中国人民大学(http://wenxueyuan.ruc.edu.cn/article/?2342.html)

暨南大学(https://jpkc.jnu.edu.cn/zggdwxs/html/index.htm)

北京师范大学(http://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 7330.html)

(6)遴选学术研究方面的经典微信公众号,如“词学研究”“程门问学”“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等,深入研讨。

四、探索人文化生态型教学新模式,开展教学方法改革。

鉴于科学化、工具型的教学现状,文化主体之间关系紧张,文化生态趋向于机械、扭曲,背離语文教育的生命本质,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建立人文化生态型教学新模式,即以人为本,从知识的人本化和学习的人本化角度,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与发展,从而唤醒灵魂、完善心智,促进生命个体的总体生成。不仅要确立人本化、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还要更新教学方法。

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学需要。必须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综合采用多元开放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既要继续采用集中讲授法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精讲与泛讲结合,有时以专题讲座形式开阔学生视野,课内与课外相济,课外集中指导与答疑;又要适当吸纳其他方法作为补充,如主题讨论式、学生主讲式、合作学习式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既要发挥传统方式的优势,如诵读式、比较法、文史参证法等,把古代文学教学的传统魅力展现出来;又要与时俱进,引入新时代的教学方法,如思维导图、知识动画、项目驱动、破学科、跨文化、对话式、体验式、情境法、考察法等,不断拓展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的相互调剂,营造有利于人文化人、生态和谐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增进智慧、铸造人格、怡养性灵,实现教书立人的文化目标。

五、革新实践教学体系。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往往与现实脱节,缺少社会实践,无法实现专业与文化的勾连,无法实现古今融通。因而,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实践环节,建立集知识与能力、文化与素质于一体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因此,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尝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教学指课堂教学之外的一切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容与活动,由于内容丰富、形式灵活且教学目标针对性强,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不仅能将教学内容向社会拓展,使教学形式更加灵活自由,而且在与社会的连接中,使学习目标更明确,动力更强大,兴趣更浓厚,效率更高,尤其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创造能力,显示出特有的优势。

站在文化的高度,放眼古今,要将古代文学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更广阔的空间,更好地培养他们传承、创生文化的能力。文化考察是第二课堂中的重要活动。古代文学给我们留存了厚重的文化资源,尽管先人已逝,往事如烟,但他们的音容笑貌、喜乐悲欢,依然留驻在我们的世界里。放眼四望,神州大地上无处不闪耀着他们的身影,镌刻着他们的印迹。名胜古迹、历史遗存、古风民俗,让我们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与先贤沟通,在感同身受中达到古今融通的高峰体验,由此实现对文化精神的承继与超越,获得自我的新生。选择典型文化场景进行应用考察意义重大。文化应用考察是实践创新课程模块的基点,能够丰富语言文化知识,加深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理解和体会;加强语言文学与文化的勾连,完善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培养文化意识,增加文化体验,提高学生文化应用的实践技能;开阔视野,启发思维,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其次,扩大与校外的交流,积极邀请校外著名专家学者及党政领导、行业主管来校讲学,或聘请他们为客座(兼职)教授,争取他们的更多支持。并与党政、新闻、出版、报刊、影视等单位部门建立协作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到协作单位开展教学观摩和实习锻炼活动,将校内教学拓展到校外。

再次,在学生中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组织古典诗词写作比赛、古典作品朗诵比赛、诗词板报、古典知识角等,开办国学社、启蒙学会、读书会、诗社、文学社等社团。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应用能力。

六、建立新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文化应用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的文化体验,激发文化意识,培养文化应用能力,而以考核知识为主的传统课程考评机制远不能适应这种需要。人文化、应用型课程体系以人的总体生成为最高目标,重在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和人格构建,显然不能把机械的知识考查与技能测验当作唯一的评价方式,应该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和现实需要,树立多元综合考核的理念,寻找多样化的考核途径与方法,综合考虑主观与客观、计量与质化、理论与应用、知识与能力、课内与课外等方面,内容全面,不拘形式,标准多样,方法灵活,力求准确、动态、多维地评价教学效果。

要树立全面考评目标和构建多样化考评机制,以专业素养与应用能力为核心指标,兼顾其他方面,充实能力、素质评价内容和方法。在期末考试中加大文化分析和文化应用的比重,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对学生平时表现进行量化处理。对与课程关系密切的课外活动成果加大权重,以此加强对学生理解能力、操作能力、应用及创造能力的评价。一些选修或自修课程,更多采取机动灵活的课外方式进行考评。打破原来以标准化考试为主的考核体制,结合培养目标,根据学生实际,建立多元多维评价机制,如组织背诵、演讲活动,撰写课程论文、调研报告等。既重结果评价,又重过程评价,既重知识的考核,又重能力的考查。

作为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古代文学应该焕发出更亮丽的光彩。要想给古代文学教学注入活力,必须强化古代文学教学的现代意识,强化文化功能与实践环节,在文化的体悟、开发与应用中实现古代文学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由此看来,要走出当前困境,唯有重建文化生态型课程新体系。在教学中通过精读经典,加强实践环节,通过文史互证进入古代文化世界,考察文本再现先人生活的复杂历程,力求以现代眼光审视古代文学,努力发掘古代文学的宝贵资源,充分开发古代文学的现代价值,在古今对话中实现视界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创造能力,推动文化的增值、人性的提升,以促进生命的整体生成。

参考文献:

[1]曹明海,张秀清,编著.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郑金州.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郭英德.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担当[J].文学遗产,2016(5).

[4]王晶.古典文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文化生态的批判与重建”(XJK 014BGD032)。

猜你喜欢
生态型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多元策略的生态型游客中心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Agg Hab生态型聚合栖地
番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在文化语境中阐释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