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云应用中药溻渍法治疗湿热下注型混合痔的临床经验

2020-01-11 19:05张建晓刘江浩勾鸣强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18期
关键词:苦参患处肛周

张建晓,苏 云,刘江浩,勾鸣强

(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太原030024;2.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西 太原030024)

溻渍疗法指药物煎煮后湿敷、淋洗、浸泡或熏洗患处,使药液通过肌肤毛窍、经络、穴位、腠理等部位发挥药效以达治疗目的的物理方法[1]。溻渍疗法是中医外治法之一,即现代的湿敷法,首见于《玉篇·水部》:“溻,湿也。”溻渍法属中药熏洗疗法的一种,是溻法和渍法的组合,两法往往同时进行。溻是将含有药液的纱布或棉絮敷于患处,渍是将患处浸泡于药液中。关于溻渍法的描述,《医宗金鉴》曰:“软帛叠七八重,蘸汤勿令大干,覆于疮上,两手轻按片时,帛温再换,如此再按四五次。”溻渍法常用于外科、妇科及骨伤科诸多疾病,其温热作用能活血通络、松弛肌筋,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并能改善周围皮肤组织营养,激发机体调节功能,达到祛邪扶正的目的。该法也可宣通玄府气液通道,使药效直接吸收,进入血络,输布全身而发挥作用[2]。苏云教授从事中医肛肠临床工作30余年,在肛肠疾病诊治方面经验丰富。现将苏云教授临床运用溻渍法治疗湿热下注型混合痔的经验总结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早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就有关于痔的病因病机的描述:“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即饮食不节致大肠气血积聚、壅滞,下注肛门而成痔,认为痔是一种血液的瘀滞现象。《古今医鉴·卷之八·痔漏》曰:“受病者、燥气也……是湿、热、风、燥四气而合。”明·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提出:“夫痔者,乃素积湿热,过食炙煿,或因久坐而血脉不行,又因七情而过伤生冷,以及担轻负重,竭力远行,气血纵横,经络交错……俱能发痔。”历代医家关于痔疾的形成各有见解,但不外乎气血亏虚、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失宜、房劳多产等。

2 治疗经验

湿热下注型混合痔在临床较为常见,表现为便血鲜红,量较多,肛内肿物脱出,常伴有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肛周潮湿,舌脉象可见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外科正宗》谓:“肛门下坠,大便去血时或疼痛坚硬者,宜清火渗湿。”苏云教授认为,痔疾的治疗应紧扣病因病机,治宜清热解毒、消瘀止痛。在药物选用方面,多采用清热利湿、行气活血类药物,如苦参、马齿苋、败酱草、地肤子、黄柏、侧柏叶、枳壳、五倍子、土茯苓、当归、丹参、牡丹皮等。所谓“良工不废外治”,苏云教授常教导吾辈,在混合痔的治疗方面,应内外同治,外治法尤为重要。溻渍法作为常用的外治法之一,能改善肛周静脉、淋巴回流,有效缓解痔疾的发作[3]。痔愈方为苏云教授在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所创,该方以苦参、败酱草各30g为君,清热解毒、祛瘀止痛;臣以黄柏15g加强清热解毒之功;佐以五倍子10g收敛止血、消肿止痛,花椒10g燥湿止痒。五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消瘀止痛之功。临床中随症加减,疗效显著。若患处局部灼热痛甚,加生大黄15g,生石膏30g(先煎),茜草15g,以清瘀热;肛门潮湿、瘙痒甚,可加花椒15g,地肤子15g,蛇床子15g,渗湿止痒;出血甚,加槐角10g,槐花炭10g。临床应用时嘱患者将方药水煎1000mL,去渣,取6~8层脱脂纱布,浸满药汁,轻轻绞干,以不滴水为度,趁温热将其湿敷于患处。每日1剂,早晚溻渍患处,每次10~20min,药温控制为40℃左右,7剂为1个疗程。

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患者肛门肿痛主要由机体湿热内生,下注大肠,气血壅络所致。通过溻渍使药物直接透皮吸收,增加了局部有效药物浓度,热力和药力的双重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环,缩小水肿痔核,使气血流畅,从而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4]。张志君[5]采用中药外用湿敷治疗混合痔术后创面,结果显示其能有效缓解创面疼痛、渗血及创缘水肿等并发症。卢海霞等[6]采用中药溻渍方(仙鹤草35g,马齿苋25g,川芎30g,干姜5g)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痔疾孕产妇,极大减轻了患者痛苦,缩短了病程。此外,混合痔患者肛周会出现潮湿、瘙痒等现象,通过药物溻渍,可改善肛周局部血液循环,减少肛门分泌物渗出,提高疗效。在溻渍的同时,药液浸润患处,既能保持肛周清洁,又能充分营养肌肤,加快新陈代谢,进而从根本上治疗痔疾。该法治疗时间短,操作简便,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29岁,2019年9月1日初诊。主诉:间断性便血3年余,加重2d。患者3年来病情反复,逢“上火”则发病,近2d因饮酒及食辛辣之物后加重,便后带血,色鲜红,呈点滴状,排便时痔核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伴肛门灼热及下坠感,肛门处潮湿、瘙痒,大便质干,每日1行。曾自行应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效果不明显,今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科就诊。舌脉象: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肛门视诊:肛周有一圈赘皮外痔,肛周皮肤潮湿。肛门指检:距肛门3cm处可触及柔软团块,指套染血。肛门镜检见齿线上方截石位3、7、11点内痔突起,充血明显。西医诊断:混合痔。中医诊断:痔,湿热下注型。予自拟方如下:苦参30g,败酱草30g,黄柏15g,生大黄15g,五倍子10g,花椒10g,生地榆10g,槐花炭10g。7剂,每日1剂,水煎1000mL,去渣,早晚溻渍患处。2019年9月15日二诊:出血较前减少,肛周皮肤潮湿现象明显改善,肛门灼热、疼痛症状减轻,痔核已不充血。继以前方巩固疗效,嘱患者晨起饮温水,养成良好排便习惯,饮食清淡,多食富含纤维的食物,避免久坐,注意肛门清洁,每日便后用温水擦洗患处,3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按语:本方中,苦参味苦性寒,清热燥湿,《本草正义》云:“苦参之苦愈甚,其燥尤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苦参煎剂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可以预防感染,减轻炎症反应和组织水肿[7]。败酱草清热解毒、祛瘀止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8]。黄柏苦寒沉降,长于清泄下焦湿热,助苦参、败酱草清热燥湿,《肘后备急方》载:“毒攻手足肿,疼痛欲断,亦治毒攻阴肿。细锉黄柏五斤,以水三升煮渍之。”大黄味苦性寒,外用泻火解毒、凉血消肿,既可清瘀热,又可下瘀血,《神农本草经》云:“(大黄)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五倍子收敛止血、解毒消肿,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五倍子中的鞣质成分对蛋白质有沉淀作用,作用于患处可形成被膜而呈收敛作用[9]。花椒燥湿止痒,能有效缓解肛周皮肤潮湿、瘙痒症状。患者出血量较多,地榆、槐花应用于痔血、便血最为适宜,研究表明地榆可明显缩短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减轻组织水肿[10]。溻渍法有药性持久、安全、药力可直达病所等优势,为内治法所不及。通过辨证组方,随症加减,药液直接作用于患处,使局部腠理开疏,气血畅通。现代研究认为,溻渍法能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并可抑制末梢神经,起到消肿、止痛、止痒的效果[1]。

4 小结与展望

现代医学治疗混合痔多以手术为主,但手术创面大,患者术后恢复时间长,并发症多。中药溻渍法具有简、便、廉、效等优势,能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病程,充分发挥中医外治法治疗痔疾的优势,是治疗肛肠科疾病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中药溻渍法在机制研究及学说理论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多应用于皮肤科、妇科、骨科,在肛肠科应用较少。在选方用药方面,溻渍方多为经验用药,缺少药理学研究的支持。今后有望在溻渍法理论方面进一步研究,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明确方向。

猜你喜欢
苦参患处肛周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苦参可缓解帕金森病症状
Efficacy of Kushen decoction (苦参汤) on high-fat-diet-induced hyperlipidemia in rats
以苦参为主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高位肛周脓肿给予切开挂线引流术的治疗效果
治疥疮
大剂苦参治不寐
治斑秃
以肛周扁平湿疣为皮肤表现的二期梅毒一例
肛周赘生物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