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磊,乔青华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农业农村局,河南 三门峡 472000)
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是国家为了增加基础母牛饲养量,扩大架子牛供给所实施的一项惠农政策。该项目从2015年至2020年已连续5年在三门峡市陕州区实施。
该项目实施主体为全区各乡镇肉牛养殖场(户)、养殖合作社(母牛应相对集中饲养);每个场存栏基础母牛达到10 头(含10 头)以上方可享受补助;补助的肉牛品种为国家评定的肉牛品种(包括引进品种)、地方黄牛品种、乳肉兼用的肉牛及杂交后的肉牛品种;不包括水牛、牦牛、奶牛品种;必须是达到繁殖能力的成年母牛,原则上要大于18月龄,后备母牛不应计算在内。
补助方式为“先增后补”,通过母牛存栏量确定项目实施对象,实施对象新增犊牛确定补贴资金,即新增的犊牛必须为前期登记造册时的基础母牛所生后代,母牛登记后再次购买母牛所生产的后代及外购犊牛不得计入新增犊牛补贴范围内。按照政策要求,每头新增犊牛补贴标准为1 200元(2015年、2016年标准)或600元(2017年、2018年、2019年标准),补贴资金必须用在对圈舍的改造、青贮饲料生产等方面。
通过乡级村级防疫员的广泛宣传,确保养殖场(户)对该项目家喻户晓,力求简便易行,动员辖区内达到申报标准的肉牛饲养户积极参加,并且填写项目申报表。
通过各乡镇畜牧兽医部门对达到标准并自愿申报的养殖场(户)进行现场核查登记。核查时三人一组,做到见人、见牛、见标、见榜。
补助对象应及时记录母牛配种、产犊以及初生犊牛基础信息,包括耳标编码、性别以及出生日期等信息,不如实填报信息的可以取消其补贴资格。新增犊牛的养殖场(户)在犊牛出生3 日内要及时报告乡镇核查人员,乡镇核查人员应及时入户进行现场核查,及时在新增犊牛耳朵上打标记(耳缺、耳洞),并现场拍照留存。新增犊牛信息也要及时在行政村进行7 d 以上的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养殖场(户)如果有基础母牛及新生犊牛死亡、出售等情形,应尽快与核查人员联系,填写变动备案卡,经核查人员现场核查后,报区农牧部门备案,备案卡一式两份,一份由养殖户留存,一份由农牧部门留存。在核查中如果发现有出售、死亡等情况没有备案的,不在补贴范围内。
存栏10 头以上的养殖场(户)因地制宜积极扩大规模。据统计,陕州区基础母牛存栏10头以上养殖场(户),已从2015年的81户1 012头母牛增加到2019年的129户1 862头母牛,项目成效逐步显现。同时也带动了养殖合作社的发展,2018 年6 月底陕州区肉牛养殖合作社比上年同期增加11家。
通过开展的各项养牛技术培训,有效提升了广大养牛户的饲养管理水平。同时也提升了周边群众发展养牛致富的积极性。
陕州区大多数乡镇畜牧兽医站只有1~2 人,多数人员年龄偏大,加之多数养牛户处于各乡偏远山区,而且当地习惯于早上将牛群赶进山里放养,晚上再赶回牛舍休息,山路繁多及道路不通增加了现场核查的难度。
该项目补贴对象为存栏10 头以上的基础母牛养殖户,由于陕州区肉牛饲养大部分以10头以下养殖场(户)为主,该项目暂时不能覆盖全部养殖场(户),导致未享受到补贴的农户有疑问甚至可能产生抵触情绪。
一是该项目实施程序多,周期长,加之养殖场(户)分别位于陕州区的偏远山区,建议增加人员及车辆投入,适当提高该项目的工作经费,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二是陕州区肉牛饲养量主要集中在10头以下散养户,建议下一年度的项目将10头以下养殖场(户)也纳入补贴对象,以提高群众饲养草食家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