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改祥
(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杓哇土族乡畜牧兽医站,747600)
包虫病属于人畜共患病,被我国农业部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严重影响牲畜以及人类健康。 因此养殖户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1 前期症状
在发病初期,少数病畜精神异常亢奋,盲目转圈,并且极易受到惊吓。 大部分患病牲畜在发病初期并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包虫不断生长发育病畜的症状越来越明显,其食欲明显降低,严重的废绝,精神状态不佳,双目无神,垂头。 在发病迁移,由于不同病畜的寄生虫寄生的位置不同,其典型症状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有的病畜头侧向一方,频繁转圈,在站立的时候四肢外展。 有的病畜则出现仰头现象,频繁用头抵物。 如果是幼龄牲畜患病,误食了一些含有虫卵的饲料之后,寄生虫就会进入到其脑组织当中,进而引发脑部炎症,蚴虫在脑组织当中移动,病畜会出现高烧现象,呼吸脉搏明显加快,精神亢奋,时而前冲,时而后退,还有的会出现痉挛性抽搐的现象。 在这一过程当中如果治疗不及时,就会引发后期症状。
1.2 后期症状
牲畜在感染寄生虫7-8月后,原本的蚴虫经过不断的发育成为多头蚴,并形成仓囊。 在仓囊快速增加的情况下,会严重压迫病畜的一侧、或者两侧大脑,进而出现一系列典型症状,包括:仰头、时而前奔,时而后退,时而转圈。 还有的倒地不起,后肢出现麻痹现象,不合群。 在发病后期,虫体寄生脑部浅层的牲畜,其头骨会变软,皮肤隆起。日渐消瘦,食欲废绝,最终导致死亡。 需要注意的是,牲畜包虫病和莫尼茨绦虫病以及羊鼻蝇蛆病等疾病的症状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尤其是神经症状,尤为相似,因此要做好鉴别工作。多头蚴于脊髓处寄生,其典型症状主要包括肢体麻痹以及步态蹒跚等等。 个别患病牲畜会出现尿失禁的现象[1]。
牲畜包虫病如果治疗不及时,极易导致死亡。 通过对病死牲畜进行尸体解剖我们可以发现,在其脑髓中会发现大量大小不同的多头蚴,呈不规则状,以囊状的形式呈现在脑部,囊中含有大量囊液,呈透明状,也有的会呈粘稠状。 部分病畜会出现脑膜、脑炎病变,甚至可以在脑膜中看到虫体行走留下的伤痕。
3.1 西医疗法
养殖户一旦发现羊群患病,应在第一时间内做好诊治工作,如果错过最佳诊治时机,极易导致死亡。 在西医治疗的过程当中,可以使用吡喹酮进行治疗,口服剂量按照每公斤体重喂食60mg 即可。 针对发病中期的牲畜,可以使用吡喹酮+消炎药治疗。 连续治疗一周结合病畜的实际情况选择停药或者继续给药,直至痊愈。 在驱虫的过程当中,部分病畜由于寄生虫死亡导致囊肿破坏,在囊液外溢的情况下,病畜的症状将会明显加重,出现绝食等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颅内降压药的方式进行治疗,降低死亡几率[2]。
3.2 中医疗法
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之上,辅以中草药治疗该病,不仅无任何毒副作用,而且能够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在实际的治疗过程当中,可以使用中草药方:川断续 12g、川芎 12g、五味子 12g、龙眼肉 12g、炙甘草 12g、枸杞子 12g、炒白芍 20g、炒白术 20g、 当归 20g、 何首乌 20g、 常山 20g、 阿胶20g、熟地黄 20g、黄芪 20g、鸦胆子 30g,针对无食欲的病畜,可以在此方中加入焦山楂20g 和六神曲25g,将上述中草药混合后加入适量水煎熬成药液后灌服给病畜,每只灌服500ml,每天1 次,直至痊愈。
近年来,牲畜包虫病呈现出高发趋势,严重影响着牲畜以及养殖户健康。 本文通过分析该病的临床症状以及剖检变化,并探讨了该病的中西结合治疗方法,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旨在降低损失,保障畜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