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刻方成作品
——《指尖上的泥塑》创作体会

2020-01-11 14:01
中文信息 2020年12期
关键词:长青泥塑指尖

(眉山市广播电视台,四川 眉山 620000)

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参与拍摄完《纪录四川 100 双手:指尖上的泥塑》我的感受就是这样。兵马是什么?粮草是什么?

在我看来,纪录片拍摄就是一场有“预谋”的战争。

未雨绸缪在摄像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像一场战争,若没有充分准备,十有八九便是要输的。所以,在一部片子正式开拍前,若没有事先充足的准备,一切都免谈,而这些准备必须包括资料准备、拍摄准备、技术准备三个方面,我姑且称它们为“粮草”,缺少其中任何一方面都会让一部好的作品频频“难产”,甚至“胎死腹中”。 粮草备好了,兵马就得出场了。

一部片子的开篇怎么抓住人?矛盾冲突在哪里?悬念怎么设?这一个个的问题都让我们这个被临时抽调组建的拍摄团队感觉压力很大。因为在拍摄《指尖上的泥塑》前,我们每个人都没有拍摄过纪录片。

《指尖上的泥塑》主人翁李长青,钦斋泥塑传承人。在当下浮躁的现代节奏中,是对传统技艺的传承?还是大胆创新?用不加烧制的方法,用原汁原味的泥巴进行创作,这是李长青一直不懈的追求,也是最打动我们的。但是他的追求并没有得到他父亲的认可,两人为此还经常产生矛盾。所以,创作之初我在想:能不能够把李长青与父亲之间就传统与创新这两个矛盾冲突放在开篇?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开篇了 1 分 20 秒,还不知这对吵架的父子是谁?故事发生在哪里?总导演王海兵老师提出这个疑问时,我们才恍然大悟。

怎么办?只能用一句话,在 10 秒钟内交代清楚。我有些茫然。

后来,海兵老师支招,在父子俩对话的间隙想想办法吧,在 46 秒到54 秒之间。在海兵老师的提点下,我们提出了三个版本的设想。

当时,我们总结:解说词是纪录片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对画面进行补充、提高,而不是画面的简单的重复。而解说词也是最难组织语言的,它要求语言精练,有概括性。

除此,现场声也是构成纪录片真实性和增强感染力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以往的创作中,声音的录入和运用常常被我们忽视,要么忘了开启同期声,要么随意一开了事,或者在后期剪辑中,如果没有单独的同期声段落,干脆摒弃了现场声音。殊不知,纪录片的声画就是血与肉,有血有肉才能感染观众。比如:为了展现画面细节所需要的声音,我们有时候需要后期拟声,像脚步声、折纸声、推门声等等。在做后期时,把采集到的这些声音替换原有的同期声,会为片子增色不少。

在正式拍摄前,我们多次到李长青家中,一是为了交流拍摄细节,二是希望更多地了解他和他的泥塑作品。李长青的家中有很多泥塑作品,如《白石老人》《钟馗嫁女》等等。而在众多的作品中,我们发现《戏班》这个反映四川民俗的作品更生动有趣,更接地气。后来,在交谈中,他告诉我们,他正在收集素材,准备创作 100 件《四川民俗风情》作品。这个发现让我感到惊喜,而这也成为后来片子的一条主线,拍摄的重点。

通过这条主线,我们从文化传承、创新技艺等方面来展现这位技艺传承人的思想世界,也力图用运动镜头、景深镜头、特写镜头等,在自然光与灯光的配合下,找到一种质感,拍摄到富有冲击力、穿透力的画面,烘托人物的心灵,表现人物特有的精神气质和审美意识。

值得一提的是,我并没有一味地展示李长青的纯熟手法,而是故意加入了李长青的弱项:用不加烧制的泥巴进行创作,找到能增加土壤黏性的办法。想的是,用这种带有尝试意味的环节,为片子的拍摄过程和成片故事讲述留下一定的悬念空间,成为故事的情节点。

有了这些想法和设计,全片在一个更大的设定情景中徐徐展开。

人们常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电视节目里瞬间的精彩,何尝不是靠反复推敲和无数次的修改打磨呈现出来的?要把拍摄了近一个月的海量素材浓缩成短短 14 分钟,后期制作也是“压力山大”。在后期编辑中,整整 800 多个 G 的视频素材,究竟要从中选取和挖掘哪些内容才有价值、有意义?哪些细节和内容才能展现片子的生命力?怎样才能让观众看明白我们要讲述的故事原委、人物性格,看明白我们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引发深层的思考、心灵感悟和独特的思考等等,这一系列问题让我绞尽脑汁。

直到有一天,海兵老师说“表现手部动作和细节的镜头太少。”我们这才发现,整个片子有这么大一个 bug!

于是,从拍摄到后期编辑,我们重新调整思路、重新组接镜头。

记得片子结尾的短短 27 秒,为了画面问题,海兵老师和我在电话里沟通不下三次。当时他一再要求我把其中两三个画面用长些,我不明就里,每次修改都只是加长一点点。后来我才知道:长镜头可以表现事件的真实过程。无论是在变换景别,还是在变换拍摄角度时,都不打断时间的自然过程,保持了事件节奏的正常进展。而在这里,长镜头是一种情绪的叙述。

“一双手、一个人、一件事,一点追求、一种精神、一份情感(《纪录四川 100 双手》的创作要求),”今天重温这六个“一”,更有深刻体会在心头。

历时六个月零八天,我们完成了这部 14 分钟的纪录片。在这段经历中,我们深感:站到高处,境界顿出。这“高处”是指我们在创作中要不断学习,展开新思路,寻找创新点,这“境界”并非指片子拍摄制作的优劣,而是我们心底油然而生地对纪录片的热爱,乃至坚守。

猜你喜欢
长青泥塑指尖
泥塑玩具
治理“指尖乱像”不宜一散了之
多彩泥塑
泥塑师
民间美术——泥塑
虔诚之花在指尖绽放
指尖上的生活,指尖上的美
长青开启中马圆梦之旅
指尖童话
长青 迈步环保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