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教师进修学校,吉林 长春 130031)
当前,小学科学的教学模式改革迫在眉睫,必须采取新的有效措施来适应科学这门讲求实践性的学科。针对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是当前新课改下小学科学教学的重点目标。因此,接下来将重点介绍几种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教学应用措施,以便于日后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传统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模式中,教师总是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课本知识点上,主要通过口头讲述的形式来进行这门课的教学。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大多都是比较片面,由于缺乏切身的体会,对于真正的含义并不理解,留下的印象也不够深刻。而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理论,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点更好地应用,从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后期的发展。除此之外,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教学模式解决了传统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以及学生对于复杂操作无从下手这类现象的缓解,将学习过程中理论内容与具体操作内容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这门课程的热情。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也相应地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尤其是对于正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兴趣对于其学习来说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的主要动力来源。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善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以此来向学生展示科学实践的魅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科学兴趣的目的。
以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当中“迎接蚕宝宝的到来”“蚕长大了”“蚕变了新模样”以及“茧中钻出了蚕蛾”和“蚕的一生”为例,这几课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是练习在一起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观察“蚕”的生长过程。对于正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对于养“宠物”的兴趣是非常浓厚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有一种生物需要同学们去照顾,同学们感兴趣吗?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关注,进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关键“蚕”。布置学生亲自动手养蚕,并且通过养蚕的过程来学习蚕的生活习性,真正了解蚕的一生,完成这几课的学习目标。这样一来,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兴趣就会得到大幅提升,从而提升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良好的教学情境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是终生的,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这方面更是格外重要。教师通过创建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助于让学生真正融入科学文化的氛围中。创建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特点,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加入课程中,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
以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中“铁生锈了”一课为例,教师在讲授这一课内容时,首先可以向学生事先设立一些问题,以此来为学生学习这节课内容创建问题式教学情境,问题可以设为:“铁一般是以什么颜色存在?”“将铁放入水中一段时间之后,铁会发生什么变化?”等等。进而教师再引导学生对铁进行试验: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铁块放入水中,通过一到两天的时间来进行观察,学生最后可以通过观察,解决教师课前提出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在教师营造的问题情境中有效地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获取了知识。由此可见,创建适当的教学情境对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意识指导实践”,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观察与操作意识对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重要的帮助。教师在进行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与观察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操作意识,不断鼓励、引导学生去挖掘科学的真相、探究科学的原理。
以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一单元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为例,教师在讲解这一课内容时,首先,可以利用课前时间上网搜集一些声音,类似于水滴声、鞭炮声、海浪声等等。其次,在上课时利用多媒体将事先收集来的声音音频进行播放,并且针对这些音频提出问题“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以此来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声音。最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利用课前准备的橡皮筋以及尺子等工具来进行试验。学生在这一动手操作过程中可以发现声音产生的规律,而教师则可以把握时间为学生总结声音产生的原理,以此来加深学生的实践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一课内容。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懂得灵活变通,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寻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提高,才能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同样,这也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要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师的要求自然而然也进一步提升了,教师只有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