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职业学院,山东 菏泽 274031)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同时强调立德树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也是重中之重。历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可以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如何融入才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高职院校应该紧密结合当代大高职学生思想的新变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解决学生思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与践行,是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2]。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是历代中华儿女知识智慧的积累和理性的思辨。比如《礼记》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葛亮《后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顾炎武《日知录·正始》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是自我修养、家国情怀、奉献、励精图治、历史责任感、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是中国人民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作为当代青年的高职学生应该努力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坚定文化自信。
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有一定的挫折感甚至是自卑感。同时自我修养、习惯养成等方面也有所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自我约束能力差、缺乏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意识、理想信念淡漠、道德失衡;甚至价值取向扭曲、缺乏社会责任感、国家意识淡化、民族文化受到挑战等问题。有的学生甚至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个人利益至上。所以高职院校应充分运用优秀中华传统文化里包含的“诚实守信、仁爱宽厚、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爱国忧民和理想人格”等思想教育方面的资源,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内化于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思想中存在的问题。
儒家文化中倡导“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就简明阐述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至今仍闪耀着不可磨灭的人性光辉,值得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礼治,“不知礼,何以立”,作为个体也应该守礼明礼,修身养德,抱有仁爱之心,坚持诚信为本。高职院校要扎扎实实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让知礼、明德、诚实、守信、有责任敢当担、尊重他人、坚守正义这些中国人民一直坚守践行的道德准则在当代青年的传承中展现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魅力。“温良恭俭让”是儒家文化中强调的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表达了处事得当、才能卓著、遵纪守礼、表里如一、学识丰富于国有利。现在高职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独生子女承载了家庭全部的爱,是家庭的焦点和中心。因为集中家庭优质资源精心培养,具有成长顺利、思维活跃、知识丰富、乐观自信,阳光活力等特点。但是又或多或少存在娇气任性、独立性差、缺乏合作精神等问题,那么学校和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些传统美德创造性的转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感染和引导学生。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准则、美德和高尚品格在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仍能起到规范作用,需要创造性继承和发扬。
现如今我国的职业教育飞速发展,为国家建设培养了许多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甚至涌现了大批“大国工匠”。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即很多高职院校存在注重技术技能培养,忽视学生知识文化素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但目前两者的结合并不紧密,甚至存在断层。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高职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已是各高校现如今迫在眉睫的问题。
思政课堂是高职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思政教师应与时俱进,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共同赏析、交流、探讨、情景模拟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可以借鉴清华大学概论组的成功经验,因校制宜实施“导客为主”的教学模式探索。第一,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将自身角色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第二,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的重点从教授转变为共同学习;第三,引导学生提高主动性从教学对象转变为学习主体;第四,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性学习向主动性学习转换。吸收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传统文化元素丰富扩展到教学内容中,帮助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同时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也应该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在育人全学科全过程恰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比如专业课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育等,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技艺精湛的技能型人才。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平凡而有意义的工作,这项工作做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高校辅导员所传之道是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进行品德、安全、秩序、规则、自尊、自立自强、集体观念、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强化和教育。这种管理是潜移默化式的,可以随管理过程创设情境,以融入式,养成式为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素材灵活运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同时也要求高校辅导员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政治素养和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引导并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扣子”,使之有理想、敢当担、努力奋进、不辱当代青年历史使命。
高职院校可选择优秀文化典籍作为载体、创新教学方式,为向学生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奠定坚实基础。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纳入高职学校培养方案,设立必修或选修课,或通过视频公开课的方式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向学生推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
现如今网络的迅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优质共享资源和更便捷的交流方式。而学生更喜欢网络的交流方式,QQ、微信、微博、抖音都用的得心应手。高校可以充分借助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现有的数字图书馆资源提高教师在文化育人方面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同时利用高校的智慧校园网络,结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生网络工作室,通过学生喜欢的交流方式展开互动专区,或设立公众号,实时和学生交流,分享一些传统美德的小故事,让学生在聊天之余也能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都是我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错的选择。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邀请热爱传统文化的学生家长、优秀干部、文化名家等走进校园定期为学生讲课;建立传统文化工作室,传承华夏文化精髓,践行核心价值观,彰显办学特色,落实核心素养,同时提升工作室成员、学员及所在学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能力。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学校可以利用当地和周边的一些革命红色基地、传统文化景观、历史文化遗迹对学生进行沉浸式、体验式教育,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明确当代青年肩负的历史使命。参与公益活动,定期去福利院、敬老院等地,让学生有意识地奉献爱心,助人为乐,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韩愈的《进学解》开篇“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意在学校的事业、教师的业务和学生的学业精益求精。充满优秀传统文化意蕴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至关重要。想要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首先应当要在校园文化氛围上打好基础,学生每天在学校耳濡目染,自身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也会有所提升。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的校园活动,例如演讲、知识竞赛,还有时下学生们最喜欢的古装 cos,在了解古人着装的基础上对于古人的礼仪也应当有所了解,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修养。此外,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也应当植入传统优秀文化内容,在环境和氛围的双重浸染下,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更多地了解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热爱和主动学习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感。“腹有诗书气自华”,个人的思想境界也会得以提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基,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高职学生积极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应当充分地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涵养自身,努力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在重视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工匠精神,职业操守的的培养,应该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才能真正地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培养更多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