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历城区万象新天学校,山东 济南 250101)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提出“在本课程中,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主动地进行建构,而不是依赖教师的直接传授。教学应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我把教科书“视为帮助教师正确理解本课程教学特点的案例”进行使用,选择典型案例,开放情境设计,进行了有效尝试。
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10课《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时,我设计了这样教学案例。
塑料袋的漂流记。一个白色塑料袋被人丢在垃圾桶旁,一阵风把它和同伴吹上了天空。它们飘到田野上空,农民伯伯生气地说:“不要落到我的庄稼地里,影响禾苗吸收营养和水分,禾苗都快死掉了”。它们飘到大海边,一条奄奄一息的鲸鱼流着泪对它们说:“我误食了太多的塑料袋,垃圾堵塞肠道导致营养不良,我就要饿死了。”它们飘到垃圾场上空,站在枝头的喜鹊咳嗽着说:“人们在焚烧垃圾,有很多塑料制品被烧掉,我们很多小鸟都过早地死掉了。”塑料袋伤心极了,自言自语道:“没想到会带来这么多危害,我该怎么办呢?”
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观察,谈谈你见过哪些塑料制品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
2.人们为什么称塑料制品为“白色污染”?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呢?
同学们很快从案例阅读及讨论交流中明白了,塑料制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为我们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我们已经离不开塑料制品了。以前,同学们只是看到人们把不用的塑料制品随手丢弃,本节课通过对这个“案例”阅读和讨论,知道了在我们方便使用塑料制品时,废弃的塑料制品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危害,这些危害反过来又会对人类造成巨大伤害。我们保护环境,就要有节制地使用塑料制品,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最终,同学们明白了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效保护环境,人类才能在地球上幸福生存下去的道理。
本节课以“塑料袋的漂流记”这样一个案例作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了本课重要知识点的串联,有效突破了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学生在课上热烈的讨论,踊跃的举手,积极的发言,这些都让我感到“案例教学”值得坚持和探索。
1.创设案例情景的原则
在教学中创设某种情景,把问题隐藏在“情景”之中,就会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结合小学生认知特点,案例教学要结合教材内容以案例形式给学生提供若干个具体的情景,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
2.依据教材因材施教的原则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案例教学中应当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认真分析学情,针对学生思想、知识能力和社会阅历的实际,选择适合的案例,启发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解决自己的问题和困惑。
3.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原则
在案例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用具体的教学情境,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质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参与中学习知识,在思辨中明白道理。
4.发挥教师课堂主导性地位的原则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具体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教师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1.精心选择教学案例,创设教育教学情境
案例教学以案例为课堂教学的起点,案例的质量决定着案例教学的成败。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所选案例可以是来自教材中的,也可以是教材中材料的组合,还可以是教师撰写的,但案例要与教材本单元、本节课的主题和要阐述的原理相结合。第二,案例必须真实,符合科学道理,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这样才具有说服力。第三,案例要符合学生年龄和知识结构特点,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第四,案例针对性要强,一个案例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不要涉及的问题多而杂。第五,案例要具有开放性和教育性,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又要有一定的思想性,道德与法治课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教师不但要吃透本单元、本节课的内容,还要联系教材前后知识,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知识的螺旋上升。第二,教学设计要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特别是争论主题的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质疑和话题等,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三,安排学生做好课前调研。如这节课的案例“塑料袋的漂流记”,要安排学生调查自己家有哪些塑料制品,有什么作用,人们是如何处理废弃塑料制品的,还有哪些破坏环境的现象等。充分的课前调研、资料积累,是上好案例课的保证。
3.引导学生进行充分讨论
以案例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白道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是核心环节。首先,要创设民主课堂,教师不要过早地表明自己的态度或看法,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其次,课堂交流讨论要紧紧围绕案例主题进行,对于学生可能出现不正确的看法或言论,或讨论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要给予及时引导。
4.教师要及时给予点评和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交流给予及时恰如其分的评价和有深度的总结,是案例教学的另一个关键环节。小学生由于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局限,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教师及时总结、归纳,不仅可以修正学生交流讨论中出现的偏差,还可以帮助学生对案例中的事物和现象更深刻地理解,更深入地观察,更全面地感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中有十分复杂的师生互动、知识交流、观念生成等,具有巨大的张力和可创造性。因此,这要求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或者多种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有效组合,以达到最佳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