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汕 肖绍坚
小青龙汤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条文第41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笔者临证将其加减投予咳嗽病,有些许心得体会,举例如下。
1.1 小青龙汤中病即止案钱某,女,48岁,2018年12月3日初诊。主诉:咳嗽1周余。现病史:患者1周前外感风寒,曾自行刮痧等处理,未服药治疗,后恶寒、怕风、头痛、流涕等外感症状已除,仅余咳嗽,夜间为甚。辰下:咳嗽,咳声重浊,遇寒加剧,夜间为甚,甚因咳而夜不能寐,伴有咳痰,痰白有泡沫,量多,易咳出。纳可,寐差,腹部时常有饱胀之感,排便有滞塞感,量较少,质地松软,时有不成形,舌淡红苔白,边有齿痕,脉弦滑,形体肥胖。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断:咳嗽,证属外寒里饮。治以辛温解表,温肺化饮。方选小青龙汤加味,药用:生麻黄6g,桂枝8g,法半夏10g,白芍10g,细辛3g,干姜5g,五味子6g,茯苓30g,苦杏仁12g,全瓜蒌12g,炙甘草5g。3剂,日1剂,嘱冷水浸泡半小时,煎煮15分钟,得药汁一小碗,分早晚饭后温服。忌生冷、油腻、发物。
2018年12月7日二诊:症减大半,偶发咳嗽,夜间咳嗽减轻,腹部胀满感减轻。欲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以止嗽,又恐小青龙发之太过,故取止嗽散温润平和之意,使之攻而不过,又可启门驱邪。遂投止嗽散加味,药用:蜜紫菀12g,百部10g,白前10g,桔梗15g,荆芥6g,陈皮8g,法半夏12g,茯苓15g,枳壳10g,五味子8g,蝉衣5g,炙甘草3g。3剂,煎法、服药法及禁忌同前。1周后电话随访,患者诉上述症状已愈。
按中年女性患者,感风寒之疾,虽自行刮痧,但风寒之邪驱而未散,仍留恋体内。患者形体肥胖,乃痰湿体质加之外感风寒,肺气宣发、肃降失司发为咳嗽。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因肺气失宣,导致体内痰湿水饮积聚,合为外寒内饮之病机,故投予小青龙汤。同时,使用小青龙汤当中病即止,恐发散太过,耗伤正气,故以温润平和的止嗽散收尾。
盖因“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发为上则有肺气失宣降,水饮犯肺胃,则见干呕、咳;水饮积聚,故有条文41中的“咳而微喘,发热不渴”,虽有发热,但水气聚于心下而不渴;水流于下,注于大肠可见“或利”;水饮停蓄,可见“或小便不利,少腹满”,这些或然证,可兼见或不见,可以参考。而病甚者可见“咳逆倚息不得卧”,则为水饮结于心肺之象。
1.2 小青龙汤药后变证案王某,女,45岁,2019年2月6日初诊。主诉:咳嗽1月余,加重1周。现病史:患者于1个月前开始出现咳嗽,遇寒而咳,夜间较甚。1周前淋雨后出现恶寒、发热,于某诊所诊治,服用抗生素并静脉输液,热退,但咳嗽加剧。辰下:咳嗽,咳声重,咽痒,夜间加剧;咳痰,色白,量多,质地清稀;恶寒怕风,流清鼻涕;形体较瘦,纳可,睡眠好,大小便正常,舌体瘦,舌红苔厚白,脉细滑。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诊断:咳嗽,外寒里饮证。故治以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予小青龙汤加味,药用:生麻黄6g,桂枝8g,法半夏10g,白芍10g,细辛3g,干姜5g,五味子6g,杏仁15g,茯苓30g,蜜紫菀10g,桑叶15g,炙甘草5g。3剂,日1剂,水煎服,嘱冷水浸泡半小时,大火煮沸,小火慢煎15分钟,得药汁一小碗,分早晚饭后温服。忌生冷、油腻、发物。
2019年2月10日二诊:咳嗽减少,仍咽痒而咳,夜间加剧,痰量变少,色黄质稠,但口干,大便稍干结,舌红苔微黄腻,脉细。考虑形体瘦削,素体阴虚,已有化热之势,故治以清肺降气,化痰止咳。投桑白皮汤加味,药用:桑白皮12g,法半夏10g,苏子12g,杏仁10g,浙贝母12g,黄芩8g,生麻黄5g,桑叶15g,蜜紫菀10g,蝉蜕6g。3剂,煎服法同前。
2019年2月14日三诊:诉咳嗽愈大半,余下干咳,夜间甚,痰少,偶有少量白痰,纳寐可,二便可。遂守上方,再服3剂。
2019年2月18日四诊:患者诉仍有干咳,日轻夜重,咽中干痒,舌质红,苔白,脉细。辨为虚火上炎,木火刑金,治宜敛气止咳。予张锡纯的从龙汤加味,药用: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白芍15g,法半夏10g,苏子18g,炒牛蒡子12g,桑叶15g,乌梅8g,银柴胡10g,地龙15g,五味子8g,生甘草4g。3剂,煎服法同前。
2019年2月22日五诊:患者诉干咳好转,夜间偶发,咽中干痒症减,效不更方,再服5剂以巩固。旬日后家属来电诉咳嗽已愈。
按本例患者咳嗽月余,因淋雨感寒,出现发热、恶寒,后经服用抗生素及输液治疗,虽热退但咳嗽加剧,盖因余邪未清,加之“静脉输液使大量水液直接入……其本质是水湿借由静脉输液进入人体……往往易出现寒湿、湿热之证”[1]。二者相兼为患,其外风寒余邪留恋,其内寒湿内生,共奏外寒内饮之病机,故其治当以辛温解表、温肺化饮为法,予小青龙汤加减治之。后再诊,其症减,但已有化热之势,改桑白皮汤清气降肺,化痰止咳,虽有收效但未竟全功。三诊继服,未有疗效,后细考量,患者形体瘦削、舌红、脉细,颇有阴虚之象,结合患者咳嗽症状,应是阴虚阳亢,木火刑金,故以张锡纯从龙汤来善后。方中以生龙骨、生牡蛎收敛元气,潜龙雷之火;牡蛎又有化痰之功,合半夏燥湿化痰;生白芍酸敛酸收,一方面滋养肝阴,平肝火而柔肝阴,另一方面敛阴气而制肝阳;加苏子降气平喘,牛蒡子疏肝解郁,并清利咽喉,共奏其功。
在临床上如何运用小青龙汤,除了自己摸索之外,学习前人的经验也必不可少。学仲师“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但也应师古而不泥古,借鉴他人的经验、成果,唯有实践总结,内化为自己的,方为正途。2.1抓主症在临床上,看病要分清主症、兼症。从伤寒条文来看,小青龙汤的主症应落在咳喘上。轻者在咳,从《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发热而咳”和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中可知,轻者因风寒束表,肺气失于宣发肃降而出现咳嗽。重者在喘,《金匮要略》在痰饮病篇谈及小青龙汤时言及“病溢饮者……小青龙汤亦主之”“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即因痰饮(寒饮)内停导致气机不利,同时痰邪水饮壅滞于肺,发而为喘。可见,小青龙汤的主症在咳喘。当然,临床上咳喘亦可兼见而发,可视病之轻重、缓急,随证治之。
2.2 辨色、舌、脉、痰中医之特色在于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如何辨别并采集小青龙汤证的四诊数据?刘渡舟认为用好小青龙汤,临床上需辨别六个要点,即辨好气色、舌、脉、痰涎、咳喘、兼证[2]。辨气色在于望患者面部是否黧黑、有无蝶斑或者眼眶有无黑圈。因小青龙汤证为外寒内饮,故脉多见弦或浮紧,舌苔常见为水滑苔,其痰常为白色泡沫样痰。当然,“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只要抓一两个主症,便可以投用小青龙汤。
2.3 抓兼症“口渴”在《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或渴……”中载有“口渴”这一兼症,在条文第41条中又再次出现这一兼症——“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前者因寒饮蕴结于内,导致肺生理功能失常,亦即宣降失常,通调失司,进而引起水饮不化,津液不能输布,无法上承于口,故见口渴这一兼症,此时可称为“病渴”。而在服药后,出现口渴,这是“药渴”,区别前者“病渴”——因病理因素而导致的口渴,现在的口渴,反而是阳气向愈,寒饮得化的表现,是因投予小青龙汤,故有口渴之症。但若是除口渴外,还兼有尿赤、痰黄等症状,说明有化热之势,可加石膏等以清热泻火。
2.4 把握疗程长短药投之不慎,容易出现变证或者坏病,仲师在《金匮要略》中用桂苓五味甘草汤治疗青龙汤变证:“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何以出现口燥、肢厥、气逆上冲之症?盖因小青龙汤方中药味多辛热发散之品,久服则易耗伤阳气、拔肾气、动冲气,故历代医家法仲师,投青龙汤皆中病即止,注意疗程,防止辛热发散太过。张立山等[3]报道其临床既遇有服用小青龙汤5剂后出现面热、目红之症者,也有连续服用半月而未出现变证坏病者。故投小青龙汤还需因人制宜、辨证施治。
3.1 投药事宜有先贤认为用药如用兵,如何把握投药的时机、如何善后等都应该有章法可寻。而在投用小青龙汤用药事宜上,有学者如宋禧[4]等总结出小青龙汤使用的注意事项——三宜为:①外寒内饮而咳喘者,首选小青龙汤。②若有“咳逆倚息不得卧”、浮肿的肺心病、心衰患者,用药上可加补气、祛湿利尿之品。③因药味辛散燥热,故投药宜早不宜迟,且中病即止,后徐徐图之。三不宜为:小青龙汤方中多为辛散温燥之品,故不宜久服;不宜用于虚痨久咳患者;不宜用于干咳或阴虚体质者,以防变证坏证。如此,行军打仗才有章法条理,方可直捣黄龙,药到病除。
3.2 服药善后在临床上若误投小青龙汤,或服用小青龙汤后变证,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言及:“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服药后,出现冲气上逆,仲师以苓、桂平冲气,使气下行;借五味子酸敛酸收之性,敛其气,降其逆;以甘草甘缓之性,建中州以厚土,使土厚则阴火自伏。若证有化热之势,可投小青龙加石膏汤,借石膏辛甘大寒,辛以透热,寒以泻火,制性存用,以石膏之寒凉制约小青龙温燥之性,防止小青龙辛温发散太过耗伤阳气、劫肾气、动冲气。
此外,张锡纯的从龙汤亦可善后。方中以生龙骨、生牡蛎收敛元气,潜龙雷之火,牡蛎又兼重镇坠痰之功,生白芍酸敛酸收,一方面滋养肝阴,平肝火而柔肝阴,另一方面敛阴气而制肝阳;加苏子降气平喘坠痰,半夏燥湿化痰,二者以调气之升降;牛蒡子疏肝解郁,并清利咽喉,以此方敛阴伏火。
临床上,小青龙汤也用于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虽病有百端,症有千异,但只要抓病机、主症,自可以不变应万变。善用者生,抓病机,抓主症,辨兼症,圆机活法,“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应该就是学习伤寒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