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患者的护理

2020-01-11 13:40:17杨玉凤闫秀杰郭苗聂晓静刘玉芬严向芳
护理学杂志 2020年14期

杨玉凤,闫秀杰,郭苗,聂晓静,刘玉芬,严向芳

纤维蛋白凝胶型自体软骨细胞移植(fibrin matrix-mixed gel-type ACI, G-ACI)是一种新型第3代自体软骨细胞移植(Autologous Chondrocyte Implantation,ACI)技术,由纤维蛋白和凝血酶混合成的凝胶基质,可支持软骨细胞的扩增、迁移。G-ACI的手术操作不受缺损部位、形状、深度所限,且凝固时间短,可在全关节镜下操作[1]。文献报道,G-ACI技术已应用于膝关节和踝关节软骨损伤的临床治疗中,短期随访疗效好[2-4]。我科分别于2017年11月和2018年9月为2例膝关节软骨缺损的患者实施G-ACI,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例1,女,48岁,双膝骨关节炎,软骨缺损,右膝尤甚,右膝髌骨关节对吻伤,髌骨软骨大面积缺损, 股骨内髁小部分缺损,均为Outerbridge/ICRS Ⅲ~Ⅳ度。患者主诉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上下楼梯或长距离行走后加重,伴有关节肿胀、弹响、交锁。查体:右下肢无明显畸形,右下肢末梢血液循环良好;右膝关节股骨内髁处压痛,足背动脉搏动良好,右膝关节伸屈活动时疼痛,右膝磨髌(+),麦氏征(-),拉赫曼试验(-),前后抽屉试验(-),内外侧应力试验(-)。例2,男,36岁,右膝软骨缺损,股骨内髁大面积缺损,Outerbridge/ICRS Ⅳ度,曾在我科行微骨折术,术后患者恢复不理想。患者主诉膝关节疼痛、压痛、肿胀、活动受限。查体:右下肢股四头肌萎缩,膝关节稍肿胀,右下肢末梢血液循环良好;右膝关节股骨内髁处压痛,足背动脉搏动良好,右膝活动时疼痛,过伸过屈试验(+),麦氏征(-),拉赫曼试验(-),前后抽屉试验(-),内外侧应力试验(-)。

1.2手术方法

1.2.1关节镜下软骨取出术 2例患者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膝关节镜检查,采集患膝非负重区健康关节软骨约50 mg,放入培养液,送至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实验室(GMP标准)分离培养。软骨细胞培养的标准为细胞数量达到1.2×107/vial,超过活性80%[1]。软骨组织收集工作需要在G-ACI术前1个月完成。

1.2.2G-ACI手术 手术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例1,采用髌旁内侧入路显露膝关节,刮匙刮除剥脱及病变的软骨组织至正常组织,修整软骨缺损创面,在缺损区域制作数个深度5 mm的骨道,将2 mL细胞混悬液与纤维蛋白、凝血酶通过双联注射器注射到缺损部位,5 min后,凝胶硬化,逐层关闭伤口,手术时间45 min。例2,采用全镜下操作,标准外侧观察入路,暴露内髁负重区缺损,刮除剥脱及病变的软骨,修整软骨缺损创面,吸引器吸干关节腔内水,同时开启腹腔镜气泵,用气体充填关节腔,将2 mL细胞混悬液与纤维蛋白、凝血酶通过双联注射器注射到缺损部位,手术时间35 min。

1.3结果 2例患者移植术后6周均能扶拐下地,负重1/2体质量,术后10周例1能够完全负重、例2可以3/4负重。移植术后3个月MRI检查,2例患者髌骨和内髁区域的移植物附着牢固,可见菲薄的软骨信号,骨髓水肿依然存在;术后6个月,移植区域的软骨层逐渐增厚,骨髓水肿减轻;术后1年缺损区域已被移植的软骨细胞填平,软骨厚度恢复正常水平,骨髓水肿信号消失。2例患者术后KOOS评分总体呈升高趋势,例1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的KOOS评分分别是51.2、56.5、65.5、74.4,例2分别是53.6、59.5、69.6、77.4。 移植术后6个月如卡锁、僵硬感等症状有很大改善,疼痛减轻甚至活动后无痛或微痛状态;术后9个月2例患者均能跑步和骑自行车;移植术后1年可上下楼梯、长途行走,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2 护理

2.1术前护理 患者1个月左右需进行2次手术,治疗周期长,对术后效果担忧易出现紧张焦虑情绪。术前向患者耐心解释两次手术的目的、过程、注意事项、细胞培养过程,手术达到的效果,取得患者的配合。术前完善血常规、电解质、凝血时间、心肺功能等各项检查。认真做好入院宣教,消除患者陌生感;保证病室温度湿度适宜,为患者休息提供有利条件,尽量保证较充足的睡眠时间。有计划地进行术前适应性训练,使患者初步了解股四头肌强化训练等常用的训练方式,练习床上大小便、拐杖的使用、起坐姿势。

2.2术后护理

2.2.1软骨取出术后护理 关节镜下软骨取出术,切口小术后恢复快。保证手术部位敷料包扎固定好,渗血渗液及时更换预防感染。观察患者疼痛情况,例1术后当晚出现了疼痛,遵医嘱给予洛索洛芬钠片口服,疼痛减轻,继而入睡。术后抬高患肢30°,以利静脉回流[5],观察末梢血运,2例患者足背动脉搏动良好,肢端皮温正常,运动感觉良好。

2.2.2自体软骨细胞移植后护理 患者术后绝对卧床,佩戴支具锁至0°,并抬高30°,促进静脉回流防止下肢水肿。例2术后2 d,患肢出现了肿胀,B超检查下肢血管排除血栓情况,给予患者按摩下肢促进血液循环,并抬高下肢,增加小腿静脉血液回流,肿胀逐渐消退。术后切口周围冰敷[6],促进局部血管收缩,减慢局部代谢,降低氧耗,减轻局部水肿,减少渗血渗液的发生。2例患者均采用冷疗方案72 h,密切观察患者皮肤颜色、运动感觉情况,患者均未出现冻伤情况。保证患者处于无痛或微痛状态,定时对患者进行疼痛评分,2例患者术后疼痛评分(VAS)4~6分,给予体位护理、心理疏导、分散注意力等辅助护理措施,必要时追加阿片类药物口服。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情况,防止误吸。例1术后第1天出现恶心、呕吐,给予关闭自控镇痛泵,2 h后胃肠道反应减轻。虽2例患者手术顺利完成,但仍担心远期疗效,均产生不同程度焦虑情绪,医护人员讲解国内外类似成功病例,增加患者康复信心,并根据他们的爱好购置围棋和报纸转移注意力,减轻焦虑情绪。

2.3康复指导 术后正确而有效的康复训练是恢复关节功能的重要保证,充分考虑每例患者的自身情况和耐受性,制定和实施康复计划,循序渐进,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第1阶段:移植手术后1~2周(非负重)。术日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放松练习;在手术后第1天开始踝泵运动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每天膝关节弯曲角度增加5~10°。在手术后第1天锻炼2 h,增加幅度为2 h,每天最多锻炼6 h。第2阶段:移植手术后2~6周(部分负重)。根据疼痛和水肿情况确定程度,在4周时弯曲角度可以到达90°,6周时弯曲角度可以达到120°。逐步开始直腿抬高运动,必要时可以在腿上绑1~2 kg沙包。在移植肢体上逐渐增加负重,从1/4体质量增加至1/2体质量。第3阶段:移植手术后6~12周(完全负重)。加强关节活动度训练、本体感觉训练和肌力训练[7]。在移植肢体上逐渐增加负重,从1/2体质量增加至完全负重。可进行蹲下锻炼,双脚分开和肩部一样宽,背部固定在墙上,弯曲膝关节,开始让膝关节弯曲30°逐渐加大至45°,每天练习3次。第4阶段:手术后12周至5个月(过渡阶段)。练习行走、骑自行车、登楼梯,锻炼期间保持低阻力,使关节处于无痛状态。第5阶段:移植手术后第6个月至1年(运动能力恢复阶段)。开始全身锻炼,适当强化。在保证膝关节无痛状态下可进行跑步、打球等运动。

2.4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膝关节软骨组织取出术和软骨细胞移植术手术创伤小,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患者未出现围术期并发症。移植后若长期固定关节,可导致关节挛缩僵硬,若过早活动或过度负荷,则不利于软骨细胞的正常修复。因此,在运动康复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制定的康复方案进行锻炼,促进软骨愈合。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应考虑个体差异,例1术后6个月主诉伸膝无力限制活动,特别是影响上下楼梯,分析原因可能与软骨损伤后的恐惧心理有关,患者由于害怕再次受伤,而不愿采取主动锻炼。这提示,术后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辅导可促进康复进程。例2术后3个月出现膝关节肿胀,关节腔积液,分析原因与患者从事重体力劳动有关,嘱患者适度卧床休息,尽可能在保证膝关节无痛状态下劳动。

3 讨论

运动造成的关节软骨损伤越来越多,而且趋于年轻化。关节软骨内无血管、淋巴管及神经组织,营养全部来自于关节[8],软骨损伤后自我修复能力有限,致残率高。传统手术方法如关节腔清理术、微骨折术、马赛克技术、骨膜移植术等不能修复透明软骨,且随时间延长,疗效会有所下降[9-10]。近年来,软骨修复技术成为研究热点,G-ACI在软骨损伤部位以注射填充的方式进行自体软骨细胞移植,并以纤维蛋白和凝血酶反应形成的凝胶聚合物为基质,可使细胞再生更优质。另外此项技术不受损伤部位、形状、深度的限制,且手术创伤小,操作便捷,具有更好的疗效,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11-12]。

软骨细胞植入后到恢复正常的生理机能,需要外界给予持续运动和康复训练的刺激,才能实现。骨与骨间的关节活动挤压关节液至关节软骨表面,起到润滑和营养软骨表面的作用[13]。规范的康复方案是膝关节功能恢复必不可少的因素,但不同患者的差异较大,在运动角度、负重等方面的选择存在困难。

患者康复时间长且康复训练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提高患者的康复依从性,达到良好的康复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患者出院时发放了图文并茂的康复训练手册,标注每个动作的时间节点和有可能出现的症状体征及处理方法。另外我科成立了由主治医生、护士长和护理组长组成的康复指导小组,建立微信群,每周向患者推送康复计划及注意事项,及时和患者沟通康复进度及康复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适时调整康复进度,提高患者康复训练的依从性,促进患者的康复。疼痛是患者在早期康复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由于害怕疼痛不能达到膝关节活动度目标值。针对此类情况,我们建议患者运动后冰敷膝关节30 min,以减轻肿胀和疼痛。如果疼痛仍未缓解,减少活动角度和运动量,直至在无痛或微痛状态下进行康复训练,提高患者康复信心。

综上所述,纤维蛋白凝胶型自体软骨细胞移植修复膝关节软骨损伤,虽然手术难度不高、创伤小、疗效好,但康复周期长,需要医护和患者长期沟通、理解和配合才能达到较好的康复效果。个体化的、精确的、规范的康复训练计划的实施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