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颖,张彩梅
转型冲击理论由Duchscher[1]于2010年提出,该理论认为转型冲击是由学生角色转变为护士角色时,个人受自身知识、责任、角色及人际关系的影响,而产生的心理、生理、知识与技能、社会文化发展方面的困惑、怀疑及定位不明的体验与感受。有研究显示,实习护生进入临床后,会面临各种困难与挑战,很多护生在临床实习后会选择退出护理行业[2-3]。护生在临床实习阶段如不能良好适应,不仅降低其入职后的工作投入与绩效,还会影响患者安全与护理队伍的稳定及自身的成长发展[4]。反馈寻求行为是个体通过积极主动观察或询问领导、同事等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以适应组织和个体发展需要的主动行为[5]。良好的反馈寻求行为可以使新员工尽快适应职业需要,提高工作积极性,改善工作效率[6]。本研究通过调查实习护生转型冲击与反馈寻求行为现状,探讨实习护生转型冲击对反馈寻求行为的影响,为护理教育者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1.1对象 2019年6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的实习护生189名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就读于全日制统招学校大专以上学历的实习护生;②参与实习8~12个月;③能配合进行问卷填写;④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自愿参加者。排除标准:①因病、事假累计脱岗1个月以上者;②参加自学考试或成人教育护理专业者。189名实习护生男22名,女167名;年龄19~23(21.47±1.04)岁;大专114名,本科66名,硕士研究生9名;居住本市83名,外地106名;独生子女131名,有学生干部经历54名,家庭支持职业选择140名。对护理工作的态度:不喜欢37名,一般107名,喜欢45名。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 ①一般资料问卷:为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学生干部经历、家庭支持职业选择、对护理工作的态度。②转型冲击评价量表:由薛友儒等[7]编制,用于测量护士感受到的转型冲击的程度,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18。量表包括身体方面(6个条目)、心理方面(8个条目)、知识和技能方面(5个条目)、社会文化与发展方面(8个条目)4个维度,共27个条目,各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1分=“完全不相符”、2分=“基本不相符”、3分=“不确定”、4分=“基本相符”、5分=“完全相符”,总分27~135分,得分越高表示转型冲击程度越高。本研究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0。③反馈寻求行为量表:由Callister等[8]研制、巩振兴[9]翻译并修订,用于测量员工反馈寻求行为。宁川川等[10]应用该量表测量新入职护士的反馈寻求行为,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4。为适合护生使用,对量表条目进行调适。量表包括老师观察式反馈寻求(2个条目)、老师询问式反馈寻求(2个条目)、同学观察式反馈寻求(3个条目)、同学询问式反馈寻求(4个条目)4个维度,共11个条目。各条目采用Likert 7级评分法,1分=“完全不符合”、2分=“基本不符合”、3分=“有点不符合”、4分=“不确定”、5分=“有点符合”、6分=“基本符合”、7分=“完全符合”,总分11~77分,得分越高表示反馈寻求行为越好。本研究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86。
1.2.2调查方法 调查者均经专业培训,采用统一指导语进行解释,向调查对象介绍调查目的与问卷的填写方法,在取得调查对象同意后发放问卷。所有问卷由调查对象独立填写,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202份,回收有效问卷189份,有效回收率为93.56%。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χ2检验、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1实习护生转型冲击及反馈寻求行为得分情况 见表1。
表1 实习护生转型冲击及反馈寻求行为得分情况(n=189) 分,
2.2实习护生反馈寻求行为的单因素分析 见表2。
表2 实习护生反馈寻求行为的单因素分析 分,
2.3实习护生转型冲击与反馈寻求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见表3。
表3 实习护生转型冲击与反馈寻求行为的相关性分析(n=189) r
2.4实习护生反馈寻求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实习护生反馈寻求行为评分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实习护生学生干部经历(有=1,无=2)、对护理工作的态度(不喜欢=1,一般=2,喜欢=3)和转型冲击(原值)是反馈寻求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1),见表4。
表4 实习护生反馈寻求行为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n=189)
3.1实习护生转型冲击处于中等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习护生转型冲击总分(92.66±19.71)分,条目均分(3.43±0.73)分,与各条目中位分数3分相比,实习护生转型冲击总体得分处于中等水平。与于明峰等[11]对护士的研究结果相似。低于刘芙蓉等[12]对肿瘤医院护士转型冲击得分,也低于张瑜[13]对急诊科护士转型冲击得分。这是因为研究对象和护理的患者群体不同。肿瘤医院接触的患者均为病情重、并发症多、经济压力大的患者及家属,对护士的护理水平与沟通经验要求更高;医院急诊科为全院救死扶伤的最前线,面对危重急症患者,对护士的技术操作水平与病情判断与识别能力有一定要求,而综合医院对于实习护生的要求、压力及责任势必会低于以上医院的在职护士。本研究结果显示,实习护生转型冲击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为“身体方面”“心理方面”“知识和技能方面”及“社会文化与发展方面”,说明对实习护生影响较大的转型冲击为身体方面,影响较小的为社会文化与发展方面。实习护生临床工作经验少,面对临床工作量大、夜班多、患者病情危急等情况,经常自我感觉知识不足、体力不支,甚至筋疲力尽,即在身体方面产生转型冲击较大;而实习护生在社会文化与发展方面受到的转型冲击较小可能与医院氛围、科室注重培训及虚心向其他护士老师请教等有关。建议护理管理者关心实习护生临床工作中的诉求,在科室内部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引导护生认识自身价值,并尽快融入新环境中。
3.2实习护生反馈寻求行为处于中等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习护生反馈寻求行为总分为(61.27±9.35)分,条目均分为(5.57±0.85)分,与各条目均分4分相比,实习护生反馈寻求行为总体得分处于中等水平。与宁川川等[10]对新入职护士的研究结果相似。本研究结果显示,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同学观察式反馈寻求”“老师观察式反馈寻求”“同学询问式反馈寻求”及“老师询问式反馈寻求”,说明实习护生在同学观察式反馈寻求行为较强,而在老师询问式反馈寻求行为较弱。这是因为在反馈寻求方式上,实习护生刚刚步入工作岗位,多会选择从简单到复杂的方式解决问题。观察式反馈寻求相对询问式更为简单便捷,而当观察方式不能解决问题时,会进一步采用询问式反馈寻求。在反馈寻求对象方面,实习护生更愿意询问同学获得答案,而不敢或不愿意询问老师。建议各科护理管理者建立在线反馈平台,由高年资带教护士为实习护生提供准确的反馈信息,采取多元化的措施完善反馈评价体系,提供有效的学习环境,以此激发护生寻求反馈的意愿。
3.3实习护生反馈寻求行为的影响因素
3.3.1学生干部经历 本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干部经历是实习护生反馈寻求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β′=-0.397,P<0.01),即担任学生干部的实习护生其反馈寻求行为越好;反之反馈寻求行为越差。究其原因,一方面,具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实习护士转岗能力强,能够很快适应临床实习。这种经历可以锻炼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因实习护生参与临床工作时间短、临床经验不足,尚处于临床学习和积累阶段[14],对于临床问题不能准确判断,具有学生干部经历的护生会发挥自身优势,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尽快适应临床工作。另一方面,学生干部经历可影响其处理实际事物与人际交往的能力。在临床实习期间,学校、老师和同学会对学生干部寄于更高的期望,这使得学生干部对自己各方面的要求相对更高。他们会主动与带教老师、临床医生建立和谐的关系,当遇到疑难问题时会主动请教,探寻问题的原因与答案,这有利于增强护生的反馈寻求行为。建议护理管理者建立健全培训管理机制,给予具有学生干部经历的护生更多机会展现自身优势,在实习分组、值班工作中合理安排有学生干部经历的护生与其他护生的比例,鼓励学生干部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实习中互帮互助,促使全体实习护生反馈寻求行为的提高。
3.3.2对护理工作的态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护理工作的态度是实习护生反馈寻求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β′=0.353,P<0.01),即实习护生对护理工作越喜爱,其反馈寻求行为越好;反之,其反馈寻求行为越差。对护理工作的态度反映其对工作的喜爱程度,也决定了护生的努力方向[15]。刚走出校园的护生在进入临床工作后,会遇到很多问题与困难,因为对护理工作的喜爱,会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刻苦专研护理技能,通过提高自身能力,增加工作信心,以积极的工作心态面对临床各种困难,以此提高实习护生的反馈寻求行为;另外,当这些具有较强反馈寻求行为的实习护生得到护士或领导的反馈支持和指导后,能够更加积极地进行反馈。有研究表明,当组织不断鼓励与支持员工的反馈行为,可以促进反馈的质量,并激发员工的反馈寻求行为[16]。建议护理管理者采取措施激发实习护生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工作态度,以正面教育为主,对于实习期间工作表现突出,尤其是反馈互动行为较好的护生,给予鼓励与表扬,并做好优秀实习护生的宣传工作,树立榜样作用,以促进实习护生尽快适应临床工作。
3.3.3转型冲击 本研究结果显示,转型冲击是实习护生反馈寻求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β′=-0.266,P<0.01),即实习护生转型冲击程度越高,其反馈寻求行为越差,反之,其反馈寻求行为越好。究其原因,一方面,实习护生在进入临床工作初期因知识、技能等欠缺,会产生较大的压力,导致出现转型冲击[17]。转型冲击得分越高的实习护生,从学校进入临床后,其自身承受的压力越大,适应临床工作所需要的时间越长,没有更多的精力接受和运用反馈寻求行为,更不能调动个体内部反馈动机,导致实习护生反馈寻求行为较差。另一方面,转型冲击程度越高的实习护生,常常处于高度敏感状态,且存在负性心理困扰,容易产生心理、生理、知识与技能、社会文化发展方面的困惑、怀疑及定位不明的体验与感受,导致反馈寻求行为较差[18]。建议护理管理者可以适当降低实习护生的工作强度、降低其工作压力,可通过提升实习护生心理承受能力,开展科室内部积极心理干预辅导,降低护生转型冲击程度,提高其反馈寻求行为。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习护生转型冲击与反馈寻求行为均处于中等水平,学生干部经历、对护理工作的态度和转型冲击是实习护生反馈寻求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但是,本研究仅对1所医院的实习护生进行调查,样本缺乏广泛性,不能完全反映整体实习护生转型冲击与反馈寻求行为状况,今后有待于扩大样本抽取范围与样本量进行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