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应金
(甘肃省靖远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730600)
某猪饲养基地内猪在一个星期内连续出现体温上升至42.0℃,且发病猪皮肤呈现暗红色,密集分布着出血斑点。部分发病猪鼻盘较干燥、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可见黏膜及四肢内侧皮肤发绀,同时伴随精神沉郁、食欲废绝、犬坐腹式呼吸症状。根据该猪饲养基地发病猪症状,初步诊断为猪弓形虫病,具体预防与治疗方案如下。
猪弓形虫病可以在各个年龄段猪中发生,其中仔猪、育肥前期猪发病率较高。猪弓形虫病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传入我国,在多年发展过程中,其流行特征也在不断变化,隐性感染和零星散发为主的感染代替了以往暴发性流行趋势。隐性型主要指临床不显症状,零星散发主要指猪饲养基地发病1头或两头后,在两个星期内零星散发,在一个多月后逐渐消退,暴发性流行主要指突然发生,且症状在短时间内加重,具有较高病死率。从流行时期来看,猪弓形虫病可以在一年多个时间段发生,但是在雨后高温、闷热天气发生率较高。
保持圈舍内外环境清洁无菌是防控猪弓形虫病的首要环节,猪饲养基地管理者可以从空圈舍消毒、有猪圈舍消毒、进出通道消毒、大环境消毒等方面入手,构建全方位、无死角猪圈舍清洁消毒体系。
首先,在空猪舍及猪饲养基地大环境清洁消毒过程中,猪饲养基地管理者可以在做好消毒人员防护的同时,选择刺激性稍大的消毒药物,每间隔一个星期,利用福尔马林熏蒸大环境及空圈舍,并利用1.5%石灰水或2.0%火碱喷刷墙壁、地面、猪运动场等。需要注意的时,猪饲养基地管理者应避免选择浓度超出标准浓度过大的药物,并在消毒前,将空圈舍、大环境、猪饲养基地内通道(含脏道、净道)中动物粪便、不同类型排泄物及分泌物、其他杂质认真清扫干净。并将上述废弃物集中堆积密封,进行消毒发酵处理。
其次,在有猪圈舍清洁消毒过程中,猪饲养基地管理者应依据标准使用浓度,选择毒性、刺激性在标准使用浓度以内的药物。并选择适当规格的喷雾器及配套多用喷头。一般猪饲养基地消毒喷雾用喷头、日常喷洒用喷头应分别在30~50μm、100.0μm或以上。
最后,在保证猪饲养用料、饲养基地用具及饮水器具清洁的基础上,应依据车轮两圈长的标准,进行车辆进出消毒池的建设。同时选择含氯消毒剂、或者火碱等高效、维持时间长消毒药物作为车辆进出消毒用消毒剂。
猫、狗是猪弓形虫病终端宿主,因此,在猪饲养基地特别是猪圈舍内应避免饲养猫、狗,并定期开展全饲养基地灭鼠工作。同时为了降低老鼠侵入概率,在猪饲养基地管理过程中,应及时清理泔水等下脚料,避免老鼠与泔水接触对猪饲养基地环境、猪只造成感染。同时猪饲养基地管理者应加强对饲养环境的重视,严格执行防暑降温、防寒保暖规程,避免环境应激因素对猪只免疫能力的影响。
在从外地或者本地其他猪饲养基地引入种猪等猪只时,猪饲养基地管理者应严格执行检疫规程。邀请专门的检疫人员,利用变态反应方法、或者血清学检验方法,对引进种猪进行检疫。并根据检疫结果,采取恰当的预防治疗、疾病净化措施。
药物对症治疗是猪弓形虫病主要治疗原则,一般在治疗猪弓形虫病时磺胺类药物可以发挥良好作用,抗生素类药物应用效果不佳。根据患猪弓形虫病猪发病时期差异,可以采取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
首先,在患猪弓形虫病猪发病初期体温升高情况,可以依据每公斤体重60mg的标准,在猪只饲料内进行复方磺胺间甲氧可溶性粉的添加。或者肌肉注射磺胺六甲+二甲氧苄氨嘧啶(三甲氧苄氨嘧啶),每间隔24h注射一次,连续注射5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群发病猪只症状。其次,在发病中后期,猪饲养基地可以在大群投服磺胺-6甲配合多西环素的基础上,依据每公斤体重10mg的标准,每间隔12h注射一次复合磺胺嘧啶钠。并在病情得到初步控制后,依据每公斤体重10.0mg的标准,每天一次投服甲氧苄氨嘧啶、或二甲氧苄氨嘧啶+5(2)磺胺嘧啶。
最后,为避免中后期患猪弓形虫病猪出现继发感染,可以利用抗菌素治疗方法,继续治疗一天或者两天。如为了防控肺水肿,可以选择地塞米松类+氟尼辛成分药物。
猪饲养圈舍内环境管理不当、猪只营养不良等应激因素,均会促进猪弓形虫病的发生。因此,在近几年猪饲养圈舍环境、猪场内部生态环境不断改进的背景下,猪饲养基地管理者应从圈舍消毒入手,构建全方位、无死角消毒、灭鼠及检疫体系。同时根据发病猪具体症状,对症治疗,适当应用抗菌药物,降低猪弓形虫病继发感染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