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慈安, 顾雨芳, 张映城, 修丽娟, 刘煊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中医科,上海 200003
肝癌的复发转移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重要事件,患者常常出现疼痛、纳呆、臌胀等症状的进行性加重,如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始终困扰临床医生。中医将肝癌归属于“肝积”、“癓瘕”、“聚积”、“臌胀”、“黄疸”范畴。经多年临床实践,笔者发现,肝癌复发转移患者常常出现病程迁延、中焦痞满、舌苔薄腻、脉濡等临床特点,因此,笔者认为“痰邪”是肝癌复发转移过程中重要的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运用“从痰论治肝癌复发转移”的方法进行临床实践,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痰”有广义及狭义之分,狭义之“痰”指呼吸道之痰,广义之“痰”泛指体内病理代谢产物。痰为湿之渐,湿邪其性重浊、粘腻,湿聚为水,水聚为饮,饮聚为痰。痰为阴邪,胶结难去。热、燥侵袭,炼津为痰。由此可见,体内代谢紊乱、精微营养物质不能循常道而行,均可蓄积为痰。正如朱丹溪所说,“诸病多因痰而生,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痰既为病理产物,也为致病因素,其具有“流窜性、黏滞性”的致病特点。痰易流窜,乃因其来源于水湿津液,仍秉水液四处流动之特点;痰随气血运行、升降,气血之所至,痰也当及之,内及五脏六腑,外及四肢百骸。痰性黏滞,为有形之邪,常使病情缠绵、病证迁延难愈;痰因热而弥结,热依痰而不散,相因为病,结而弥坚,易成老痰、顽痰。故清代冯兆张云:“故病痰者,必淹延久”,明代皇甫中说:“如斯怪异延缠病,都是痰涎里面生”。
中医学认为,肝癌的发生是由于正气虚损而导致脏腑失调、引发气滞血瘀、络脉闭阻,加之饮食、情志、外邪等外在因素相合,促进癌毒内生而成。根据其临床症状辨证分型,其证型主要包括肝气郁结证、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亏证、湿热毒蕴证等。肝癌复发转移患者多出现病程缠绵,脘腹痞满,舌苔厚腻等表象,究其因,乃肝阴不足,夹气滞血瘀,加之肝脾运化无权,致湿热之邪胶着,炼液为痰,日久痰浊蕴毒,形成癌毒的反复发作和转移。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内伤等致病因素均可导致体内代谢紊乱,如得不到及时纠正,病理代谢产物不断蓄积,构建痰浊环境,使代谢障碍,进一步加剧周围的痰浊内环境,正所谓“痰浊胶结”。此生理病理过程是“痰污染假说”的理论基础,与肝癌复发转移过程极其相似。
1889年英国外科医生Stephen Paget最早提出“种子土壤假说”(seed and soil hypothesis),其认为肿瘤的转移是肿瘤细胞(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某种特定的靶器官(土壤)中生长发展的结果,由此可见种子与土壤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1]。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种子土壤学说”,即肿瘤细胞“种子”的生长需要合适的肿瘤微环境的“土壤”;而且恶性肿瘤的“种子”会反过来影响其生长的“土壤”,形成促进肿瘤转移的恶性循环[2-5]。蓝藻现象,可进一步形象地阐释内环境的重要性,比如蓝藻虽清除,但若水质污染得不到改善,蓝藻还会再生。对于原发性肝癌,临床常常采用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对肝癌肿块做切除或消减治疗,但是术后的复发转移,仍困扰临床医生。虽然肝癌实体肿块得到切除或消减,但肝癌细胞内环境尚未得到改善,即土壤依然存在,污染环境还存在,那么种子还会再生和生长,就会发生“肝癌的复发和转移”,这和中医“痰污染假说”不谋而合。
“痰污染假说”是指痰浊这一病理产物,胶着粘滞,浸淫于肿瘤内环境,致病期迁延不愈。日久痰浊生变,酝酿成痰结,痰结凝聚变异,恶痰由生[6-7]。由此可见,清除痰污染,不仅仅是摘除痰结,清除恶痰,更为重要的是治理痰浊内环境,只有祛痰结和治理痰污染双管齐下,标本同治,才能治疗反复复发转移的恶性肿瘤。可见,祛除病因的同时,治疗机体内环境,是治疗肝癌复发转移的重要临床思路之一。
对于原发性肝癌,中医治疗常常根据其基本病证,如肝郁气滞、气滞血瘀、肝郁脾虚、肝肾不足等证,以舒肝解郁、活血化瘀、理气健脾、滋养肝肾做为主要治疗手段。肝癌复发转移的患者常常出现痰热内蕴、气滞痰凝、痰结等证的表现,舌苔以薄腻甚至黄腻为主,常伴有口苦、便粘等痰浊内蕴的症状。笔者在原发性肝癌治疗的基础上,常常佐以从痰论治,具体治法主要有清热化痰、燥湿化痰、化痰软坚三种。
肝体阴而用阳,肝以血为本属阴,肝以气为用属阳。肝癌患者,肝血亏虚,肝气失于调达,气血运行不畅,津液停滞,湿浊内蕴初起,患者常出现肝阴不足、虚热夹湿之征。其临床表现为口苦,或口干,午后发热,身重疲乏,神志昏沉,不思饮食,大便黏腻不爽,小便不利或黄赤,或黄疸。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故以清利湿热,化痰泄浊为治则治法。常用方药为滋水清肝饮加法半夏、车前子、片姜黄、决明子、淡竹茹等。
肝属木,喜调达。肝气失于调达,则津液失于正常代谢,且影响脾气升降。“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所谓肝郁脾虚,水液代谢失衡,痰湿内蕴。其临床表现为肝区疼痛,脘腹胀满,情志欠畅,纳食不馨,大便无力。舌质黯红,苔薄腻或厚腻,脉弦。故以疏肝理气,燥湿化痰为治则治法。常用方药为二陈汤加茯苓、白术、白芥子、制南星、苍术、厚朴等。
肝失调达,痰浊内蕴,痰结凝聚变异,“恶痰”由生。其临床表现为肝区肿块处之可及,脘腹疼痛,面色晦暗。舌质黯红,苔薄白腻或黄腻,脉弦或濡。故以化痰软坚为治则治法,常用方药为法半夏、制南星、土贝母、山慈菇、干蟾皮、僵蚕等。
蒋某,男,57岁。因“肝癌动脉栓塞术后3月伴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于2019年9月初诊。患者于2019年6月行因肝癌行肝动脉栓塞术治疗,病理:肝细胞肝癌。术后症情平稳。2019年9月初次求治于中医科门诊。患者自诉肝区隐隐不适,伴左侧锁骨上疼痛。B超示:锁骨上淋巴结肿大(15 mm×8 mm,门结构不清楚)。上腹部CT示:肝动脉栓塞术后,余未见明显异常。现肝区隐隐不适,伴左锁骨上疼痛,大便质软粘腻,口中黏腻。面色黯沉,唇色紫黯。既往慢性乙肝史二十余年。患者平素工作繁忙,压力大。舌质黯,苔薄白腻,脉濡。西医诊断:原发性肝癌(肝动脉栓塞术后,cT1N1M0,IIIa期);中医诊断:肝癌病,痰浊内蕴、肝阴不足证。治法:消痰散结、滋养肝阴。方药:法半夏10 g,制南星10 g,山慈菇10 g,干蟾皮6 g,陈皮15 g,土贝母6 g,淡竹茹30 g,柴胡9 g,郁金9 g,当归15 g,丹参15 g,制大黄15 g,杭白芍15 g,炙甘草6 g。患者服用14贴后复诊:患者诉疼痛略减轻,续前治疗。原方加用蛇舌草30 g,全蝎6 g,蜈蚣3 g,法半夏15 g。治疗1个月,患者诉疼痛已经完全缓解,大便正常,口中无粘腻感。复查B超示锁骨上淋巴结大小正常,门结构清楚。
按语:此患者慢性乙肝史二十余年,肝阴不足日久,肝血亏虚;加之工作压力大,肝气失于调达,气血运行不畅,痰浊滋生,见口中粘腻、大便粘腻伴淋巴结转移的征象。运用法半夏、制南星、山慈菇、土贝母、淡竹茹消痰散结,干蟾皮清热解毒,并结合柴胡、郁金、当归、丹参、白芍疏肝养血滋阴,14剂起效。其后加强法半夏化痰之功,加用蛇舌草清热解毒,全蝎、蜈蚣搜剔通络,助消痰之功。治疗一个月后,患者疼痛缓解,大便正常,口中粘腻感消失,“痰浊内蕴”症状得以缓解,取得了满意疗效。
范某,女,69岁。患者因“肝癌介入术后2月伴腹腔多发转移”。于2019年8月13日初诊。患者于2019年6月行局部肝动脉栓塞术,病理:肝细胞癌。2019年8月复查MRI示:肝右叶恶性肿瘤(10×10 cm),伴肝内多发转移,肝门区、腹腔内、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转移,右肾上腺转移性淋巴结。AFP 347.3 ug/L,CEA 8.18 ug/L。患者现诉右上腹胀痛痞满,纳差,大便3次/日,成形,质黏,神疲乏力,口干口苦口中粘腻,夜寐欠安。面色晦暗,唇干燥。触诊可及右侧肝区肿块,质硬。舌质黯红,苔厚白腻、少津,脉弦。西医诊断: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腹腔多发转移,cT3bN1M1,IV期);中医诊断:肝癌病,肝郁脾虚,痰浊内蕴证。治法:疏肝健脾,化痰软坚。方药:柴胡15 g,郁金15 g,当归15 g,杭白芍15 g,延胡索30 g,炒白术15 g,法半夏10 g,制南星15 g,山慈菇10 g,干蟾皮6 g,土贝母9 g,全蝎6 g,蜈蚣3 g,重楼30 g,壁虎10 g,土茯苓30 g,蛇舌草30 g,石斛30 g,生甘草6 g。患者8月27日复诊,诉仍有上腹部疼痛,口干、口苦、口中粘腻感好转,大便1次/日,舌质黯红,苔厚白腻、少津,脉弦。在上方基础上加车前草30 g,川连6 g,泽泻15g,土贝母9 g。其后症情平稳,患者坚持治疗3月余,右上腹疼痛减轻,胃纳较前明显好转,乏力改善,口干口苦已不明显。复查AFP 152.6 ug/L,CEA(-)。患者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提升。
按语:患者属巨大肝癌伴有腹腔广泛转移,症见腹部疼痛,口干口苦口中粘腻,乃恶痰在机体痰浊内环境肆虐之症,痰邪偏胜。同时,痰阻碍气机运行,使得肝气失于调达,加之阴血不足,运化无权,正气虚损,患者表现出纳差、乏力之象。治拟疏肝健脾、顾护肝阴与化痰软坚、清热解毒并用。药用柴胡、郁金、当归、白芍、延胡索疏肝理气,白术、土茯苓、泽泻健脾,石斛养阴,法半夏、制南星、土贝母、山慈菇、干蟾皮化痰软坚,重楼、黄连、蛇舌草清热解毒,法半夏、制南星、山慈菇消痰散结,全蝎、蜈蚣、壁虎搜剔通络,共奏化痰之效。经治三月余,患者病情好转,肿瘤指标AFP得到明显降低,无需服用阿片类镇痛药物,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提升。
从痰论治肝癌复发转移,是我科根据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形成的一套有效治疗方法。本学科构建痰证理论二十余年,根据痰的致病特点及预后提出“恶痰”的概念[8-9]。与一般痰邪相比,恶痰生长快、发展快、质地坚硬,主要指各种实性肿块,尤其是恶性肿瘤。此恶痰走窜特点尤为显著,正如沈金鏊在《杂病源流犀烛》中提到“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皆有”的论述,道出了恶痰转移性的最突出特点。肝癌的复发转移,属于恶痰转移的范畴。恶痰体系包括痰核、痰浊及痰络三大组成部分:痰核为恶痰发挥作用的核心成分,痰浊为痰核与机体相互作用的递质,痰络是为痰核提供营养物质的通路,三者构成的恶痰体系发挥致病作用。“痰污染假说”形象比拟了肝癌转移的病理过程,但是从痰论治肝癌,尚缺乏大样本的临床试验和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