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芳
(甘肃临夏市动物卫生监督所,731100)
脓疱口炎是群羊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疾病之一,传染性极强,若羊舍内一只羊发病后,很可能经唾液、体液、粪便等为媒介传染给其他健康羊只,降低羊身体健康水平,使病羊出现饮食困难、食欲显著减退等表现,不利于它们正常生长发育及出栏,甚至部分羊只会因继发感染坏死杆菌而死亡,使养殖户承受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病是由羊口疮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病毒粒子呈砖形或椭圆形,排列分布有一定规则。对外界客观环境羊口疮病毒表现出较高的抵抗能力,甘肃临夏市西部山区高寒阴冷,东北部干旱,最高气温达到32.5℃,最低气温低至-27.8℃时,基本也不会对本病毒增殖、传播过程形成抑制作用。即便是干燥痂皮内的病毒,也需在夏日阳光暴晒30~60d 时才会逐渐丧失传染性,散落在地表的病毒能顺利过冬,来年春季依然有较强的传染性,如若在较低的环境内病毒能维持数十年的持毒能力。有试验研究发现[1],羊口疮病毒对高温环境、消毒液均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于60℃环境下存在0.5h 就能灭活,可以使用2%氢氧化钠溶液、20%石灰乳进行消毒处理。
山羊与绵羊是本病毒的主要感染对象,多发生在羔羊上,以3~个月龄羔羊为主,若起病就会呈现出群发性的流行状态,成年羊也可能会染上本病,通常表现为散发流行,规模偏小。对于本病而言,病羊与带有病毒的羊只为主要的传染源,受损的黏膜与皮肤是主要的传播渠道,这就预示着一定要对羊舍与有关饲喂器皿进行完全消毒,规避持续性感染的情况。
在羊只发病的早期,山羊吃草料的速度迟缓,观察后发现有数只羊口唇位置皮肤黏膜上出现了红色小斑点,过1d 之后这些小斑点发展成为芝麻粒大小的小结节。病情发展至中期,其口唇位置的小红斑发展至红豆大小,病羊精神萎靡,不断来回走动,红豆大小的斑点历经数日后变为水疱,将其挑破以后水疱逐渐变成了黑褐色的硬痂。当病情发展至后期,从病羊的口腔内逐渐有恶臭口水流出,有个别羊的鼻孔有黏液流出,面部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体温升高。
中药在医治本病过程中,提倡清热解毒、祛腐生肌,针对大部分羊传染性脓疱口炎,病因通常有邪气入侵至其体内,以致阴阳失调,病毒横生,历经诊断后,开出如下中药方剂治疗:黄连22g,当归、板蓝根各15g,栀子、柴胡,龙胆草各10g,甘草8g。把以上中药材用1000ml 水煎熬后,为患病灌服,连续用药3d,日1 次,针对病情较为严重的羊只,日2 次,连续用药5d。针对体温明显升高现状并且周身症状较为严重的病羊,可以在给予以上中药方案治疗的基础上,肌肉注射地塞米松、庆大霉素、维生素C 及维生素B1,有益于预防继发性感染。针对病情较为严重的羊只,还需饲喂补液盐,补液盐的配方是氯化钾1.8g,氯化钠3.6g,小苏打2.5g,葡萄糖20g,温开水100ml,混合充分溶解以后供病羊饮用,每日喂服2~3次,连续喂服3d,能取得良好效果,能够为病羊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2]。
因为本病的传染性较强,故而加强对其防治力度在公共卫生学领域具有很高价值。既往有试验研究表明,采用中草药治疗羊传染性脓疱口炎,不仅能减轻病羊症状表现,还有益于减轻药物残留对羊机体形成的伤害,故而是当下治疗本病的良策之一,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