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伟
(甘肃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甘肃 兰州730030)
羊传染性脓疱又称羊口疮,是由传染性脓疱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人兽共患病。主要在羊的口,唇、舌、鼻、乳房等部位的皮肤和黏膜上形成水疱、丘疹、溃疡、脓疱和结成疣状厚痂为特征[1]。因该病主要发病部位在口腔,对羔羊的正常采食有较大的影响,在羊群规模较大,技术人员短缺,发现不及时或病程较长,预后不良的羊又继发细菌感染,从而出现全身症状,终至发育不良或死亡。该病在舍饲条件下主要以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为主。
第一是圈舍饲养环境较差,羊场在修建圈舍时选址规划不合理,圈舍通风,光照条件达不到标准要求。部分场主为追求经济收益,羊群结构不合理,盲目增大饲养密度,每只羊达不到标准占地面积。因人工成本高和圈舍机械化程度低,粪污清理不及时,羊饲养条件差。在上述饲养环境下,一旦有羊发病,会迅速传播开来,导致全群发病。
第二是生物安全意识淡薄,各个中小规模场场主互相交流频繁,羊贩随意出入场区圈舍,饲养人员不驻场,更换频繁,消毒措施不合理,不到位。在圈舍消毒时未及时清理粪污,消毒周期长,药物单一,为传染性脓疱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第三是羊群免疫力差,未做针对性免疫。部分场主缺乏对该病的了解和认识,从外面调运或引种的羊未及时免疫,尤其是部分以育肥为主的羊场,购进羊只来源复杂,数量大,疫病防难度很大。对本场饲养的羊群未做免疫监测和免疫注射,使该病发生有较高风险。
病羊发病初期在口角上发生散在的小红点,很快形成小米粒大小的结节,继而形成脓疱,破溃后形成棕色疣状硬痂。脓疱相互融合,波及口唇周围,形成大面积具有龟裂、易出血的污秽痂垢,剥离痂垢可见肉芽组织增生,病羊嘴唇肿大外翻,桑椹状突起,严重影响采食,日渐消瘦衰弱而死亡。病程较长的羊可继发细菌感染,引起深部组织化脓和坏死。
在该病有较高发病风险地区,可使用羊传染性脓疱皮炎细胞弱毒疫苗进行接种。疫苗株型应与当地流行毒株相同,若无法确定毒型,可使用自家自然发病羊的痂皮制成的活毒疫苗接种,接种采用羊尾根无毛部位划痕接种法,10 天可产生免疫力,免疫保护周期一年。
在舍饲条件下,羊舍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确保圈舍采光和通风。根据实际饲养状况,控制饲养密度,及时清理粪污。在青绿饲料匮乏的情况下,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食盐要满足羊的日粮需求,供给全价饲料,以加强羊对病毒的抵抗力。
针对外来人员,应严格遵循相关防疫要求,及时对人员和车辆消毒,穿戴防护设备。杜绝羊贩频繁出入生产区域,买卖羊只应有固定的场所,买卖活动结束后应及时对场地、赶羊通道消毒。固定饲养员,杜绝“走读式”上下班,坚持驻场饲喂。羊群坚持自繁自养,如必须引进种羊,应该避免从疫区引进羊只,严格遵循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和引进羊只隔离检疫,做好检疫工作是避免疫病发生的重要措施。在传染性脓疱高发时节,应加强对圈舍巡查,发现采食量突然减少或拒绝采食的羊应及时整治,如确诊是传染性脓疱病,应及时隔离消毒,消毒采用10%的石灰乳或2%的烧碱溶液喷洒器具和圈舍消毒。
病羊的治疗,如发现病羊的口角处有结节、破溃、结痂时应用0.2%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创面,剥离结痂,再涂抹四环素软膏或2%的龙胆紫。羔羊发病外用药采用常见的碘甘油:碘片5g、碘化钾5g、医用酒精溶解,加入甘油100ml 搅拌均匀。因该病是羊只感染传染性脓疱病毒,对于病情严重的羊可以肌注维生素C 和复合维生素B,同时用板蓝根注射液20ml 配80 万~120 万IU青霉素钠每天2 次肌注,避免继发细菌感染。对于具有较大种用价值的羊可采用支持疗法,静脉注射5%葡萄糖注射液500mL、维生素B130mL、维 生 素B122mL、肌 苷20mg,0.9%生 理 盐 水500mL、头孢噻呋钠0.5g。
中药外用制剂有青黛散油膏:青黛、黄连、薄荷、桔梗、儿茶、石膏、滑石、黄柏各30g 研磨成粉状,混匀,加入适量凡士林,搅拌成膏状。以上方剂每天2 次,直至病愈。方剂中青黛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黄连、黄柏的加入增加青黛解毒之功效;桔梗、薄荷疏风散热,祛痰排脓;儿茶具有生肌、止痛之效;以上药物相配合,能很好的消肿止痛,清热解毒。
绵羊传染性脓疱病根据特征的临床症状和流行情况,可以做出初步的诊断。如要确诊应做实验室诊断。本病应与蓝舌病、坏死杆菌病和羊痘鉴别诊断,避免混淆、误诊。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有很强的抵抗性,在干燥环境有较强的耐受力。在干燥的痂皮中数月至数年仍具有感染性。因此,在引种过程中检疫不到位,引进携带该病毒的种羊是导致无免疫力羊群发病的重要原因。广大养殖户应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检疫,科学消毒,对发病羊只对症治疗是减少疫病损失,增加养殖效益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