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润夏/中国民航大学
飞机维修是技术和人才密集型产业,是航空公司安全运行管理链条上至关重要的一环。2014 年5 月,中国南方航空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以及在维修实践中的不断探索,提出了飞机维修APS 理论。经过6 年多的实践表明,APS 理论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维修管理方法,是维修系统坚持理论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一项重要成果,彰显了中国民航的系统思维和创新精神。为此,本文详细介绍了APS 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下一步推广计划。
APS 理论是在完成维修任务所需生产准备(Arrangement)、施工程序(Program)和工作标准(Standard)的运行背景下,以人员、工具和技术相关运行特征为约束,对维修安全实施源头管理和过程控制的维修管理理论。APS理论研究的关键问题是以维修安全为核心目标对维修差错进行管控。APS 理论的内容包含全面生产准备、科学施工程序和规范工作标准三个方面。APS 理论的实施效果从维修安全保障能力、维修质量、劳动生产率、维修成本和维修能力等维度进行综合度量。
站在维修安全的角度,APS 理论呈现出显著的“梯度”特征。概括地说,APS 理论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模式,还是一套标准。需要强调的是,APS 理论最显著的优势是从维修实践中总结和凝练出来的,通过实践的检验是APS 理论的鲜明特点。
● 它是一种理念。将APS 理论看作是一套管理策略应用于整个企业的宏观管理,此时APS 就是一种理念,理念强调的是引领性。APS 宏观管理的一个重大转变是从结果管理转向源头管理和过程控制。
● 它是一种模式。将APS 理论看作是一套工作方法应用于维修系统的中观管理,此时APS 就是一种模式,模式强调的是先进性。
● 它是一套标准。将APS 理论看作是一套施工文件应用于一线维修工作的微观管理,此时APS 就是一套标准。标准强调的是明确、具体和与时俱进。
在一定的行业整体环境及企业自身发展阶段要求下,中国民航普遍采用了相对直接、短期成效显著的“结果导向”安全管理模式,来改善当时的安全形势。实践证明,该模式短期效果比较明显,但长期固守以结果为导向的安全管理模式,即无条件实现零恶性延误、零事故征候或者其他类似要求,迫使各个维修单位或内部部门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方面优秀的维修经验得不到固化、分享;另一方面不利于规范维修生产工作。此外,由于仅对结果有统一的要求,缺乏对过程的有效约束,使得各单位或部门均经历了多角度、高频次试错过程。
伴随中国民航机队规模不断扩大、机型种类增多,片面追求结果管理,除带来诚信危机、协作不畅等不良后果,还会让广大一线员工因压力而回避工作中的危险源,遗留安全隐患。管理者仅以评判者角色对不安全事件进行奖惩,丧失了与员工和团队共同改进安全绩效的机会,无法切实提高全行业的安全水平。因此,对于维修工作而言,结果管理、过程管理、源头管理是有机整体,需辩证处理三者关系,因时制宜,因势利导,才能够适应维修系统面临的新形势。
面对大机群、多机型、执管分散的现状,如何保证飞行安全,提高运行品质,增加经济效益将成为中国民航维修从业人员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南方航空维修系统与中国民航大学研究团队密切配合,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缜密思考,集全体维修从业人员的智慧,提出了APS理论。2014 年5 月13 日,在南方航空维修系统第一季度安全运行讲评会上首次给出APS 理论的完整论述,即:生产有准备、施工有程序、工作有标准。当时称之为“三有”工作理念。
简单回顾APS 理论的历程,截至目前,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 “三有”工作理念形成;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基层探索;三,基于实践积累的顶层设计;四,全行业推广。在每一个阶段,维修系统的干部员工都发挥了支撑作用。
“三有”工作理念提出后,实际上对指导开展具体工作、把握原则、制定标准等还缺少具体指导,毕竟在理论探索初期,对APS 理论内涵并没有全面理解。“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
从2015 年,南方航空选取沈阳维修基地为试点单位,开展APS 项目建设工作,经过半年多的试点运行,从基层员工到管理层,逐渐摸索到APS 理论的轮廓。根据试点反馈情况,在南方航空维修系统全面铺开APS 项目建设。在此过程中,维修系统的干部员工充分展示了主观能动性、创新性。在此期间,中国民用航空局、民航东北地区管理局和沈阳桃仙机场集团公司等单位领导、同仁通过实地参观沈阳维修基地APS 理论实践情况,对南方航空维修系统APS 管理给予了积极评价。
截至2017 年上半年,南方航空维修系统共开发完成四千余项APS 作业指南,通过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为APS 理论的顶层设计提供了大量素材,有助于挖掘理论内涵、明确理论边界。2017 年10 月,《飞机维修APS 理论》(第一版)通过航空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标志着APS 理论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开启了“自上而下”指导维修实践的新征程。之后又经过了两年多的实践检验,到2019 年底,APS 理论的成效已经充分显现。安全上,南方航空维修系统事故症候发生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成本上,航材订购数量从原来依照经验预估,周期提前一年,到根据生产计划准确计算、预留合理裕度,缩短订货周期,实现在机队增长的同时减少航材库存成本。业务上,第三方业务量激增与APS 理论提升整体水平与精神面貌密不可分。从员工成长角度来看,学习、实践APS 理论帮助员工在工作中真正实现“心中有数、手里有招、工作有效”,帮助员工锻炼高水平基本功,全面、快速掌握具体维修操作的难点、要点,实现业务水平的稳定提升。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APS 理论的推广之路在2020 年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重大进展。目前,APS 理论已经正式列入到新改版的CCAR147 培训大纲和CCAR66 考试大纲。通过规章的形式,APS 理论作为民航飞机维修人员培养的必修科目得到确认。并且,受中国民航局飞标司委托,中国民航大学研究团队主编出版了培训教材《飞机维修APS 理论(第二版)》,APS 理论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伴随APS 理论在整个中国民航维修领域的全面铺开,其内涵和外延将得到极大的扩展。从最初的解决某一个具体技术难题或高风险环节;到操作层全面铺开,指导日常工作;进而到各维修子系统的流程优化;再到企业运营绩效改善;直到全民航安全保障能力的提升。目前APS 维修管理理论已经实现对维修过程、参与维修活动人员的全覆盖。操作层人员可以按照APS 要求完成标准操作;职能层人员可以运用APS 指导日常工作中的职能管理项目;管理层运用APS 理论可以全面完整地考虑、梳理季度、年度工作计划和生产任务需要开展的工作。APS 理论研究团队将充分利用进入CCAR147 培训大纲和CCAR66 考试大纲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通过“实践-反馈-提升”的工作闭环,持续完善其内容体系,丰富其理论内涵,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将APS 理论再进一步推广应用到国产ARJ21 和C919 等国产飞机的运营维护业务之中。
APS 理论是与时俱进的,是基于长期维修实践的理论升华。伴随中国民航机队规模的迅猛发展,在APS 理论的应用过程中会不断涌现新成果。新成果间又会互相促进,彰显创新发展理念,为孕育更新、更好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体现APS 理论的强大生命力。
飞机维修是技术和人才密集型产业,是航空公司安全运行管理链条上至关重要的一环。随着中国民航维修水平的稳步提升,民航维修管理正在向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方式转变。面对复杂的维修工作,中国民航维修管理的理论研究尚显薄弱,维修管理规章和体系还不够完善,如何克服在维修实践中由于机型、地区和人员不同而造成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如何通过科学的、客观的维修管理方法提高中国民航维修系统的持续安全能力、运行保障能力、运行可靠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仍然是中国民航维修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APS 理论通过生产有准备、 施工有程序、 工作有标准三个直接抓手,将各项日常维修工作中的标准步骤和工作要求用统一的形式进行描述,指导日常维修工作。APS 理论让每一位机务从业者参与到维修工程的流程设计、时间管理、成本控制和实际操作中,充分调动了员工的创造性,增强了主人翁责任感,更大程度地体现了机务人的价值。
近6 年的维修实践表明,APS 理论理论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维修管理方法,是中国民航维修系统坚持理论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一项重要成果,彰显了中国民航的系统思维和创新精神。APS 理论提出了严谨的理论体系、明确的执行标准和清晰的实现路径,可以有效前移安全关口,推动飞机维修由“结果导向”向“过程控制”和“源头管理”转变,实现了精准管理、精细维修,使飞机维修更安全、更高效、更优质,有必要面向整个中国民航维修系统进行推广。
期待APS 理论成为中国民航维修管理的引路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