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世娟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疫病预防控制中心,730900)
猪梭菌性肠炎主要是由C 型魏氏梭菌毒素所导致的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在临床上又称之为猪传染性坏死肠炎,由于其主要发生于7 日龄以下的仔猪,又被称之为仔猪红痢。本病病程较短,急性发病的仔猪最短会在1d 之内死亡,最长可持续20 天,在此期间,仔猪停止生长,持续腹泻。
猪梭菌性肠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一年四季均可能发病,尤其以春秋季发病率最高,病菌潜伏期比较短,一般在1~2d。C 型魏氏梭菌存在土壤、人畜粪便以及肠道当中,受气候、养殖环境以及饲料等的变化,可能造成菌群失调,进而诱发本病。仔猪由于未发育完全,肠胃道比较脆弱,容易感染C 型魏氏梭菌,进而导致病发。猪梭菌性肠炎多在母猪产仔后发病,病猪主要是7 日龄以下的仔猪,一般情况下,死亡率在30%~70%,病情严重时,可能导致同一窝次的仔猪全部死亡。
猪梭菌性肠炎根据发病情况可以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以及慢性,最急性病猪一般在出生数小时到1d 内发病,发病时病猪泻下血痢,猪身后部被血色稀便沾满,病猪精神萎靡不振,随着病情加重,一般在1~3d 内死亡。急性病猪发病时腹泻不止,粪便为棕红色的液体,其中有灰色的坏死组织,少部分病猪表现为非血性腹泻,初期粪便为黄色米粥状,逐渐变为清液状。亚急性病猪表现为食欲不佳、精神萎靡不振,身体逐渐消瘦,多在5~7d 内死亡。慢性病猪表现为持续性腹泻或者间歇性腹泻,可持续数周,粪便呈黏糊状,病猪发育不良,多在20d 内死亡。
剖检病猪病变肠段,可以发现病变部位呈暗红色,若病猪发病时间比较长,则肠管表现为坏死性炎症,但出血性病变一般不严重。病变肠管的弹性完全消失,肠壁明显变厚,肠管黏膜上附着有灰黄色坏死性组织,很容易剥落;病猪腹腔内部一定量红色积液,心外膜发现出血点,心肌苍白,肾部呈灰白色,膀胱黏膜与皮质部存在较小出血点。
根据猪梭菌性肠炎的特点以及病猪的临床症状表现,一般可以判断是梭菌性肠炎,但是进一步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验。采集病猪病变肠段中炎症最为严重的一段,结扎两端,保留其中内容物。提取病变肠段内容物,以生理盐水进行稀释,用滤纸反复过滤后,提取上清溶液作为试验样本。为确定菌型,用试验样本与标准魏氏梭菌抗毒素进行中和试验,具体如下:选用4 支试管,每支添加试验样本6ml,在其中3 支试管内分别添加B、C、D 型魏氏梭菌抗毒素,剩余1 支试管添加生理盐水6ml,然后将4 支试管置于37℃恒温箱当中。1h 后将4 支试管内的溶液分别注入4只试验兔体内,观察其死亡情况。若注射添加B、C、D 型魏氏梭菌抗毒素溶液的实验兔死亡,则可以确诊为猪梭菌性肠炎。
预防猪梭菌性肠炎最有效的措施是免疫接种,一般需要给妊娠期母猪注射2 次疫苗,第一次疫苗注射在母猪分娩前30d 左右,第二次疫苗注射在母猪分娩前15d 左右,每次注射剂量控制5~10ml。通过注射疫苗可以使母猪初乳当中含有病菌抗体,仔猪出生后可以通过哺乳的方式获得抗体,从而有效预防猪梭菌性肠炎。若在母猪分娩前未及时进行免疫,或者免疫效果不佳,仔猪出生后出现发病的症状,则需要对同一窝次的全部仔猪及时注射猪红痢血清,注射剂量为3ml/kg。同时要加强对仔猪的饲养管理,每天及时清扫猪舍,将粪便清理干净,并进行彻底消毒,消灭病源,此外,在母猪分娩要对奶头进行清洗消毒。仔猪出生后,可以在饲料当中添加适量硒维生素D,对于预防此病也有一定的作用,或者可以在仔猪吃奶的前后2d,喂食氨苄青霉素,也能起到预防的作用。猪梭菌性肠炎由于发病急、病程短、病猪死亡率较高,如果仔猪一旦发病,往往来不及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并且药物治疗的效果也相对有限,因此,最佳的方式就是做好预防措施。
如果发现仔猪紧急发病,则需要及时采用土霉素进行治疗。仔猪未吃初乳之前,口服链霉素、以及青霉素各10 万IU/kg,可以取得不出的疗效。此外,也可以给病猪皮下或者腹腔注射1.5%葡萄糖盐水与5%碳酸氢钠注射液混合液,比例按照1:1 的比例,1 日注射2 次,也能缓解病猪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