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鹏 陈慧敏 解进 张盈 张厂
黄疸是内科的常见病症之一,现今中医对黄疸分型、辨证、用药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分型主要分为阳黄、阴黄与急黄三种,在各版《中医内科学》中对于急黄的治疗首推“《千金》犀角散”,且注明该方源于《备急千金要方》。笔者通过查阅《备急千金要方》[1],发现书中并无犀角散一方,《中医内科学》教材所列“《千金》犀角散”之药味组成并未见载于《备急千金要方》。今特此书明,以为请正。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第2版《中医内科学》[2]附录中标示“《千金》犀角散”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其组成为:犀角、黄连、升麻、茵陈、栀子。但笔者进行了人工查阅,并在电子版文档中搜索“犀角”一词,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并未发现名为犀角散的方剂,而发现书中存在两个犀角汤。第一个犀角汤出现在《备急千金要方·卷八·贼风第三》[1]中,组成为:犀角(二两)、羚羊角(一两)、前胡(三两)、黄芩(三两)、栀子仁(三两)、射干(三两)、大黄(四两)、升麻(四两)、豉(一升);主治:热毒流入四肢,历节肿痛。第二个犀角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三·头面风第八》[1]中,组成为:犀角(二两)、生姜(二两)、苦参(一两)、栝楼根(一两)、防风(一两)、石膏(六两)、青木香(三两)、黄芩(三两)、升麻(三两)、防己(一两半)、竹叶(二撮);主治:风毒热,头面肿。两个犀角汤组成、主治与《中医内科学》中的“《千金》犀角散”均不相同。
“《千金》犀角散”为方剂名,通过查阅《中医大辞典》[3],发现最早的记录是出自《张氏医通·卷六》第十四方中,在《张氏医通·卷六·痿痹门》[4]中提到:“热毒流入肢节疼痛,患处必热,千金犀角散。”而在《张氏医通·卷十四·痹门》[4]中也提到:“千金犀角散治热毒流入四肢,历节肿痛。”《张氏医通》中的两个“千金犀角散”即为《备急千金要方·卷八·贼风第三》记载的犀角汤,组成及用法为“犀角二两,羚羊角一两,前胡、栀子、黄芩、射干各三两,大黄、升麻各四两,豆豉一升。上九味,为散,每服五钱,水煎,食后热服。”在《张氏医通》中将汤剂变为了散剂,故称为“《千金》犀角散”。
其后,清代林佩琴所撰《类证治裁》中沿袭了张璐的用法:在《类证治裁·卷之五·痹症论治》[5]的附方中写道:“热痹,千金犀角散:犀角、羚羊角、前胡、黄芩、栀仁、大黄、升麻、射干、豆豉研末。”《张氏医通》与《类证治裁》所载的千金犀角散均与《中医内科学》教材所列药味不同。
在《医宗金鉴·卷五十一·初生门》[6]中记载:“胎黄,儿生遍体色如金,湿热熏蒸胎受深,法当渗湿兼清热,地黄犀角二方神。”认为胎黄是因为“孕妇湿热太盛,小儿在胎受母热毒,故生则有是证也,法当渗湿清热,须分轻重治之,色微黄生地黄汤,深黄者犀角散”。其中犀角散的组成为:犀角、茵陈蒿、栝蒌根、升麻、甘草、生龙胆草、生地、寒水石。虽然提到了犀角散可治胎黄,但并非出自《备急千金要方》,组成也与《中医内科学》所录“《千金》犀角散”组成不同。
急黄一词出现较早,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记载[7]。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明确记载治急黄的方剂为地黄汁方[1],主治:热气骨蒸两目赤脉,组成为:生地黄汁、大黄、芒硝,其中也并无犀角。
笔者通过查阅资料,梳理了“《千金》犀角散”最早在《中医内科学》中出现的时间:1956年,中医研究院主编《中医内科学概要》[8]未提到急黄;1960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对1956版重修为《中医内科学简编》[9],在阳黄的治法中新加了瘟黄初起,方药为麻黄连翘赤小豆方;1960年,上海中医学院内科教研组(联合五院)编写了试用教材《中医内科学讲义》[10],提到治疗急黄所用方剂为“《千金》犀角散”(组成:犀角、黄连、升麻、茵陈、栀子)或安宫牛黄丸;1961年,上海中医学院内科教研组(联合北京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广东中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等院校)编写试用教材《中医内科学中级讲义》[11]继续沿用治疗急黄的方剂“《千金》犀角散”或安宫牛黄丸;1964年,上海中医学院重修1960年教材《中医内科学讲义》[12],仍提到了“《千金》犀角散”、安宫牛黄丸和至宝丹;1972年上海中医学院主编《中医内科学》[13](实为对1964版试用教材的重修)延续了急黄治以“《千金》犀角散”的说法。此后,大部分《中医内科学》均沿用了上海中医学院主编教材的说法。
《备急千金要方》中无犀角散此方,“《千金》犀角散”一名最早见于《张氏医通》,其组成为《备急千金要方·卷八·贼风第三》[1]中的犀角汤,而该方组成与主治均与各版《中医内科学》教材中的“《千金》犀角散”不同。而现代所列“《千金》犀角散”最早出现于1960年上海中医学院内科教研组编写的试用教材《中医内科学讲义·黄疸》[8]中。据笔者之见,各版《中医内科学》教材所列“《千金》犀角散”,其处方来源需要进行订正。笔者学识所限,不当之处自属难免,望高识之士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