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美,黄映君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四川 成都 610050)
刁本恕主任医师为四川省名中医,中医传承博士后导师,全国第三、四批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执医50 a余,厚德博学,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学术见解,主张运用“多元疗法”防治疾病,擅长通过药、食、灸、推等方法综合运用于临床。余有幸通过成都市名中医继承人考试跟随黄映君主任医师学习,同时经师傅黄映君主任医师介绍跟随师爷刁本恕主任医师左右。
中医多元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辨证论治为基础,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医传统方法有机结合,以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治疗时间,预防疾病复发的一套高效治疗方案[1]。刁老临床运用多年,对治疗儿科常见病,尤其是疑难急重症,取得明显效果。现将所学所悟中医多元疗法在疳证重症治疗中的经验总结如下,虽管窥未见全貌,但希望有助于同道,有助于充分应用中医多元疗法有效治疗小儿疳症。
疳证,是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慢性疾病。临床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本病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各种年龄段均可罹患,临床尤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因其疾病缓慢,病情迁延,不同程度地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严重者还可导致阴竭阳脱,猝然变险,因而被古人视为恶候,列为儿科四大要症之一。[2]刁老根据他多年的临床经验,运用多元疗法验证本病经恰当治疗,绝大多数患儿均可痊愈,仅少数重症或有严重兼症者,预后较差。
例1:王××,男,3岁6个月。初诊:2017年3月6日患者因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连续20 d排血样便,华西医院作大便病原学检查轮状病毒阳性,大便隐血,血常规WBC:16×109。予静滴头孢治疗1周,症状不见好转。遂于成都市妇女儿童医院检查:肠镜(4个出血点),胃镜(4个出血点),B超(肠淋巴结肿大)。西医诊断为慢性过敏性胃炎、慢性过敏性肠炎。经西医治疗(用药不详)后,排便情况恢复正常。45 d后,因食用海鲜而突现休克症状,华西诊断急性过敏性哮喘、急性过敏性肠胃炎,当即下病危通知书,家长急请刁老诊治。刻下症:极度消瘦,皮肤干瘪起皱,大肉已脱,皮包骨头,貌似老人,目光呆滞,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啼哭无力,腹凹如舟,呼吸微弱,四肢厥冷,大便如水样,舌质淡,苔少,脉细欲绝。中医诊断为疳症——干疳,结合西医抢救的同时,急施中医外治法:①灯火灸:天枢、水分、足三里;②点刺:手太阴肺经(少商、鱼际、太渊);③推拿:足太阴脾经(隐白到阴陵泉)和足阳明胃经(足三里到历兑);④香包:白蔻、香附等;⑤穴位贴敷:神阙(健脾)、命门(补肾)。嘱待症状缓解后用猪骨头1条,烧成骨炭,大米1两,炒成米炭,合焦山楂30 g同熬内服。
二诊:2017年3月7日诸症缓解,但肺气虚弱,胃气虚弱。施附子理中汤方加减(红参、西洋参、炮姜等)熬水内服以温肾阳、补脾阳;耳针(肝、胆、脾、胃、心、肾);药膳:健脾开胃药(川明参30 g,北沙参30 g,淮山药30 g,莲米30 g,芡实30 g,扁豆30 g,薏苡仁30 g)炖鸭胗、猪瘦肉,只喝汤。
三诊:2017年3月14日诸多症状减轻,继以前法调理3月后,见面色红润,目光有神,体重增加。但身材较同龄人矮小,继以内外合治,多元疗法调理脾胃,以求促进生长发育。现在患者已6岁,继续调养中。
例2:林××,女,9月龄,体重4 kg。初诊:2011年6月10日家长哭诉:出生即3 kg,因反复感冒、喷射状呕吐(呕吐物如黄疸汁)、泄泻,长期在川医治疗,用各种抗生素和其他新药,近2个月呕吐不止,体重不增反降。做胃镜、肠镜、B超等检查均正常;微量元素检查示:缺钾;过敏原检查示:对牛奶过敏。喝防吐奶粉呕吐不减,靠肥儿粉支持,川医认为无法治疗,前往刁老处求中医治疗。刻下症:干瘦如柴,皮包于骨,面色萎黄,头大项细,腹大现青筋,小老头面容,食少干呕,大便稀薄,时有完谷不化,神情呆滞木然,指纹青紫淡过气关,舌淡苔薄白微腻,证属小儿重症疳症。此为过用西药抗生素等所致药源性疾病,脾胃被伤而致虚极,阴阳气血俱惫。刁老细思其证:该证急重,属中医儿科四大证之一。其法重在扶阳而不在扶阴补血。脾阳虚极,不纳阴柔补血滋润之品。阳生阴长,扶阳亦是扶阴。大辛火热峻补,反致阴盛格阳而不受;苦寒伐胃清肠,无热可清正气更伤;消积平胃,亦伤胃气;止吐止泻,保阴即能存阴,酸敛止泻,可化阴而存阳,不能急求,只能图缓。其治非一方即愈,宜中医多元疗法依次缓缓图之。
治法:①疏导家长情志:《灵枢·师传》:“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让其充分配合治疗。②外治灸法缓扶其脾阳:灯火灸(天枢、水分、足三里、三阴交)。③穴位贴敷助其力而不伤胃:神阙(健脾);④温阳益气方外用洗浴,以扶阳固卫,防其感外邪而感冒变证:黄芪30 g,白术 30 g,防风30 g,排风藤100 g,荠菜100 g,加葱白2两,熬水外洗。⑤予食疗。白蔻、怀山药煮稀粥复胃气而止呕;⑥止泻灵方:生姜炭、谷炭、骨炭熬水作茶频饮,速止其泻而敛阴;⑦汤剂益气温阳汤:红参须15 g、炮姜6 g、茯苓10 g、炒白术6 g、砂仁3 g、白蔻10 g、陈皮3 g、姜竹茹6 g。
二诊:吐泻止,去止泻灵方,按前法。
三诊:食欲稍增,前法再进。
四诊:正气渐复,食欲大增,食疗方改用川明参健脾开胃汤:川明参30 g、北沙参30 g、淮山药30 g、莲米30 g、芡实30 g、扁豆30 g、薏苡仁30 g、鸭胗2个,猪瘦肉半斤,炖2 h~3 h,只喝汤。
五诊:1个月后体重增加到5 kg,皮肤渐光泽,额头皱纹消,小老头状消失,神气复,饮食正常,夜卧静安,活动自如,肌肤较前柔润,此正气渐复之征。以健脾和胃、益气养血之法治之。嘱家长忌溺爱,注意控制饮食。告知小儿病势趋愈,然不可大意,否则前功尽弃。
二月后复诊体重增至7 kg,三月后增至8 kg,半年后体重至12 kg。嘱家长逢农历节气前来调理。追踪观察至今,饮食睡眠正常,活泼可爱,体质如常。
《小儿要证直诀》中写道:“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为也。[3]”“疳”的含义,自古有两种解释:其一曰“疳者甘也”,是指小儿恣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形成疳证;其二曰“疳者干也”是指气液干涸,形体羸瘦。案一患儿初诊情况危急,和含义二吻合。刁老强调,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对各种治疗反应灵敏,采用小小儿推拿,耳穴压籽、药浴等绿色疗法能减缓孩子接受西医抗生素治疗后的副作用。本案患者因滥用抗生素等寒凉的西药使脾胃受伤导致阳脱危候,无法进食,故配合西医抢救的同时,谨守病机,根据经络脏腑辨证,用中医外治法加速疾病转归。面对重病顽症,危及病症不慌乱,正确辨证,充分应用各种治疗手段,调动小儿机体自身抗病康复功能,争取最佳治疗效果。炭药有吸附毒素、改善胃肠功能、抗炎等作用。骨头因其独特的骨松质、骨密质结构,烧炭后外层骨密质碳化较骨松质程度高,骨中大量骨小梁相互交织成海绵状,烧炭后空间接触面积增大,进一步增加了肠道有害物质的接触吸附能力[4]。故情况缓解能进食时,便用猪骨头烧成炭、米炒成炭熬水内服,达到健脾、涩肠、止泻的功效。案二患者因出生后半月脾胃受纳腐熟功能弱,运化不及,导致呕吐。正如“又有吐泻久病,或医妄下之,其虚益甚,津液燥损,亦能成疳。[3]”刁老强调,补脾不如运脾,运脾不如醒脾,故施沙参、党参、扁豆、莲米、薏苡仁等甘淡之品与血肉有形之鸭胗、猪瘦肉文火慢炖。药力直达中焦脾胃,具有易于吸收、药力持久、补而不滞、温而不燥等优点,最为重要的是容易被患儿接受。同时,小儿脾胃虚弱,服药不易下咽,可佩戴中药健胃神奇药袋(白蔻、香附等)以芳香醒脾、开胃进食[5]。两病案都属疳症范畴,处理上都用多元疗法,但因其有干疳和疳积的病情轻重区别,故在遣药处方上存在异同。这就是刁老一直强调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同时,本病病程较久,疗效亦须时日,故治疗贵在坚持。中医主张“乳贵有时,食贵有节”,提倡“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家长必须谨遵医嘱,合理喂养,以护脾胃。
综上所述,刁本恕主任医师中医多元疗法治疗小儿疳症具有方法多样、疗效肯定、安全便利、易于接受的特点。并且多元疗法治疗小儿疳症重证,颇具特色,确有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