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英男
微信与我们如影随形,朋友圈这个功能更是我们在虚拟世界中另一个分身。里面陈列着美颜补光后的照片、再三思量后的文字、辗转反侧时的顿悟,以及买过一次便不再回头的卖家折扣,还有看过标题便再也不点开的深刻文章……它们是你我彼此了解的媒介,与你我既紧密相关却又可以说毫无牵连。其中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是你我之间的心照不宣。可以说朋友圈虽小,人心世故却不少。
这里不仅有亲戚需要转发支持的微商鏈接、朋友需要帮忙投票的公众号、工作里需要留意的政策新闻,还有学生赶紧点赞的导师文章、下属需要学习的领导讲话、职员应当感恩的主管鸡汤,更有某种约定俗成的“规则”思维定势:似乎朋友圈里单身的女性每天就应该看话剧、去后海、听戏曲、云南游;单身的男性每天就应当出差、工作、转发政策文件学习;结婚的女性就应当晒孩子、晒幸福、做微商;结婚的男性就应当彻底没了消息。如果我们让自己朋友圈稍稍不符合上述规则,社交平台上精心营造的自我故事就会演变为一场事故,朋友们保不齐在见面时关心地问一句:最近都没见你发朋友圈,怎么了?你看,为了不让故事成为事故,没有点儿世故又怎么能行?
说起朋友圈的世故,这主要体现在转发、评论和点赞这三个行为中。有关你的一条消息,我是否如此操作三连,体现着我们关系的亲疏紧密。一般来说,转发代表着转发者对被转发人或事的最强烈态度,如果还附带上几句评论就更是如此。正因为这样,我们其实都愿意“把转发留给自己,你的美丽让你带走”,以免徒增是非。不过即便是转发自己的信息也很有讲究。比如,作为学者在转发自己文章时,虽然免不了内心窃喜,却最好不要表露,而是附带一句对于编辑和审稿意见的感谢,虽然多数作者会认为这份意见并没太多道理。
评论也是如此,同样也体现着评论者对被评论人或事的强烈情感。不过评论往往是在别人的状态或链接下,程度上就似乎比自己转发要弱一些。此时会有一种两难出现:两人关系不紧密,就没必要去别人状态下抒发自家情感;但若关系足够紧密,两个人“小窗”单聊岂不更好?重重顾虑下,我们发现其实蛮难看到朋友圈中评论里你一言我一语的对话,即便有,也是几句“啊哈哈哈哈”的表情包式语言,与鲁迅先生在《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一文中的描写如出一辙。
点赞则与前两者不同,点赞者和被赞者之间往往紧密却不亲密。它常发生在师生、同门、朋友、同事、上下级等关系之间,是日常生活里点头之交的微信版,亦即“点赞之交”。此时无论大事小情,一个赞字可以说包含了千言万语。从立场上,它代表着点赞者对于被赞的人或事远观而不亵玩、在意却尚未至关心的分寸感;从态度上,它有期许、有鼓励、有赞美、有支持,还有佩服、调侃、反讽、逢迎,甚至还包括有混个脸熟的意味在其中。囿于现实生活中身份地位不好说出口的话,一个轻轻松松的赞,仿佛不会的选择题总选C一样,效果包你满意。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心世故我们摆不脱、甩不掉。在社交媒体上营造自己的形象,别人如此,我们自己也一样。所谓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如何能把握这变幻莫测的世界和摇曳多姿的季节?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即便外界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我们也只愿意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这正是“心里的花,我想要带你回家,在那深夜酒吧,哪管它是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