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弱学校的语文寓写于读实践

2020-01-10 02:19孙敏节
读与写·下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古诗苏轼词语

孙敏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3-0040-01

近几年温州中考语文的写作分值都在70分,一篇小作文和一篇大作文。大阅读量大增的前提下,学生的作文情况不甚乐观,尤其是地处城郊的语文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写作时间不够,写作质量堪忧。如何在薄弱学情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教学,我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寓写于读,简述如下:

1.利用词语,连词成段用写作

刚入学的学生,习惯不好语基薄弱,写作能力比较差。在狠抓小学高段词语基础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做好预习本的积累:在每一课上课之前进行预习,有规定的预习内容,内容之一是找出本文需要掌握的词语抄写两次,并从中选出五个词语连词成句成段。刚开始,学生不大会,反复示范训练之后,学生开窍了。这一项学习不仅仅是造句。首先在于学生对新课词语的字形字间字义的理解,其次在于运用,再次可以加深预习环节对课文的理解。如《散步》文章很短,文义也不难,词语也不多:嫩绿、分歧、粼粼、委屈、霎时。学生在预习中可以连这些词成段。像这个连词成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对课文的理解都融进去了。学生每周会有两次左右的课文预习,在预习中的写作作为一种常规坚持下来,对学生的写作也是一种促进。

2.梳理课文,见缝插针仿写作

阅读教学占了语文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如何在阅读中插入写作教学,我在梳理每篇课文的时候,把仿写作为阅读教学的一个延伸点,具体如下:

2.1 语言形式的仿写。

接手新的七年级学生,看学生的随笔,感叹部分学生作文的语言真的不如小学三年级学生。怎么办?语言的文采是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内容之一。语文准确生动有张力是语文课和语文教师的最终所追求。温州的中考作文评分细则一类作文要求“表达准确、语言通畅”,在实际改作中,可能在准确通畅基础上会关注生动性和表现力。因此在语文写作的语言目标上,我认为学情薄弱的学生的语言目标是丰富语言形式。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梳理选择不同课文的仿写点,以七年级上册为例,散文单元多,而散文,也是和学生写作现实最接近的一种文体。第一单元文章以自然风景可供选择的仿写点有:《春》——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运用多感官进行描写、人物;《济南的冬天》——多层次进行描写;《雨的四季》——换物仿写,刘湛秋写的雨的四季,学生以风替代,选择一季的风来写。

2.2 内容题材的仿写。

中学生的生活比较单一,接触自然社会的机会不多,或者说是有接触但缺少观察体味思考。所以写作无物可写。我归集了近四年温州中考的作文,这些作文形式不一,有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情景作文、给开头续写作文,但万变不离其宗,离不开学生对生活和生命的观察体悟与思考。课文里的主题可以进行归类,自然类《春》《雨的四季》,亲情类《秋天的怀念》《散步》《背影》,他情类(近亲情类邻里类)《阿长与<山海经>》《老王》,托物类《紫藤萝瀑布》……可见,生活是写作的原点,思考是写作的灵魂,在阅读教学时,激发学生思考生活,可以插入相关主题的仿写,如《春》《雨的四季》可以写《夏》《秋》《冬》《风的四季》。

2.3 立意的仿写。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初中的作文立意力求正确、深刻、新颖。初中阶段的作文立意,既要深究生命哲理,又要蕴含审辨精神,还要建构独特的个人世界。这要求学生要仔细观察生活中的小事物,进行细致描写和深刻审视,进而有所触发。而教材中的很多文本可以作为“引子”,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如《一棵小桃树》的小物大思,《散步》中的小细节大感动,《敬业与乐业》《怀疑与学问》中的审辨思维,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进行思考并仿写近似的立意。在阅读教学中,我会有意识地寻找课文的立意价值,思考着同步仿写、递进仿写、逆向仿写。

3.研读古诗,发散想象仿写作

古诗文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朗诵阅读,其对于写作也是一个不错的素材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3.1 想象画面。

中国的古诗大多是“诗言志”,但直接抒情的少,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多。由于古诗的语言相当凝练,留白的空间很大。于是,引领学生阅读品析时,一个重要的写作点出现了,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句的画面或者是意境。如七上的第一单元的《古诗四首》中的《观沧海》《天净沙  秋思》,七下的《游山西村》《望岳》,都可以在阅读中给设计写作的环节。这不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也是很好地锻炼了写作。因为写作的篇幅不长,又是特定的范围限制,学生调动自己的理解力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创设了一幅幅的画面。

3.2 鉴赏品味。这是古诗学习的重要内容,如何更好地理解一首诗。常常在理解诗歌具体意象及运用典故的基础上,还要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换言之即“知人论世”,也就是在品鉴古诗的过程中,会牵涉到作家的生平对其创作的影响,也是学生读懂读透一首古诗的重要方式。如苏轼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对于词背后的诗人思想情感,必须要从诗人的生命经历的高度去解读。在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苏轼的相关文献后,以《“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苏轼》为题写作。这从鉴赏引发的写作不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的词的内涵,更是走进了苏轼的内心世界,在回过头来读苏轼的其他词,学生的心中终于树立起一个形象鲜明的苏轼了。

以上是我在面对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写作能力差的现实中的一点写作教学尝试,希望通過有规划的读写,寻找阅读教学中的写作点,以期一步步实现写作的程序性知识、思维路径、情节模式、选材立意、叙事方法及角度、表现手法等,从而对学生的写作能有些许帮助。

参考文献:

[1]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复习导引  2017版》.

猜你喜欢
古诗苏轼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从善如流
“拟古诗”之我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