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晨 刘筠梅
(1.2,内蒙古艺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剧院、剧场、戏院”翻译成英文为“Theater”,它最初来自希腊语“thea”,意为“观看”;进一步演变成“theatron”,意为“观看节目的地方”。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剧院”解释为:戏剧等表演艺术的演出场所。由此可知,剧院是供大众观看演出的公共场所。无论是二十世纪初期我国出现的带镜框式舞台的剧场还是建国后各地新建的剧院,其主要功能就是为公众提供演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剧院想要在日新月异的社会进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寻求新的发展路径。演出行业的转型升级、“文旅融合”发展之路的提出,为剧院的发展道路增添了更多可能性。因此,剧院的功能已不再是一个提供观看演出的场所,而是具有更多文化符号意义的载体。如何让剧院发挥更大的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就是剧院经营管理涉及的内容。
那么,什么是剧院管理呢?国内外有很多著作、论文对其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原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在其著作《剧院运营管理》中认为:当代世界剧院管理既不是简单地把建筑实体作为投资主体,以剧院空间作为营销获利地资本,也不是单纯地迎合市场的需要,把剧院作为满足大众需求的自由场地。当代的剧院管理者首先应赋予剧院以文化内涵和艺术精神,它必须建立在自身的艺术生产之基础上,将建筑空间改变成为一个具有浓郁人文色彩和精致艺术品味的精神园地。[1]因此,剧院的管理工作是丰富而复杂的,它涉及到“人”与“事”的管理,包括对演出剧目(季)管理、人才管理、观众培育、票务、组织等方方面面的调度与整合,在此基础上还要提升剧院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品格,使其成为具有多种功能的精神园地。本文立足于剧院管理这一研究范畴,针对其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理论研究情况进行整理分析。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论文为检索范围,分别以“剧院管理、剧场管理、剧院经营、剧场经营”4个词汇为主题进行篇名检索,检索时间范围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一系列的期刊、硕博士论文、学术会议、媒体报道等相关文章,共检索到647篇。其中以“剧院管理”为主题共搜到276篇;以“剧场管理”为主题搜到55篇;以“剧院经营”为主题搜到41篇;以“剧场经营”为主题搜到21篇。排除掉重复、不在经营管理范围内的论文文本,最终一共获得有效样本162篇,其中剧场管理文献90篇,剧院管理29篇,剧院经营15篇,剧场经营28篇。下文将对有效论文文本进行数量统计:
如图1所示,从1978年到2018年,剧院管理论文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10年时骤增,往后一直都有波动,但整体数量可观,到2018年增长数量最大。这一现象与我国演艺业及剧院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密切相关。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指出把“演艺娱乐”作为八项重点工作之一来推进,并且提出重点发展文艺演出院线。2010年左右,国家大剧院、青岛大剧院、广州大剧院等大批重点剧院建成投入使用。剧院与剧院演出的发展为剧院经营管理研究创造了良好的背景条件。
图1
在有效论文文献中(如图2所示),研究国外剧院运营管理的文章有6篇,占比12%,其中以研究欧洲地区为主,之后是美国和澳洲地区的剧院;研究国内剧院的文章有43篇,占比88%,其中分布区域最多的是东部沿海地区(山东、天津、江苏、浙江、福建、上海、广东等),占比28.7%,主要以上海、广东的剧院研究居多;中部地区(山西、湖北、江西)占比3.7%,以湖北为主;其他地区(宁夏、广西、甘肃、黑龙江、内蒙古等)占比9.23%(如图3所示)。根据地域的分布情况来看,形成了东多西少的形态。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第一,东部沿海地区有较多剧院,还有演艺集聚区,这为剧院经营管理研究创造了便利的案例样本条件;第二,东部沿海地区有众多高等院校,并且高校中有针对剧院经营管理研究的专业,因此有大批的专家学者、学生投入到该研究中。
图2
图3
经过对有效的162篇论文样本进行整理分析后,发现以下六个部分为剧院管理研究涉及较多的内容(如图4所示),分别是:剧院功能研究(6篇)、剧院经营管理模式研究(85篇)、院线研究(11篇)、剧院管理人才研究(3篇)、剧院营销策略研究(11篇)、高等院校剧院研究(3篇)。以上这些内容基本都是关乎剧院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和重点问题,因此格外受研究者的关注。
图4
通过对162篇有效论文样本的作者来源进行整理分类后(如图5所示),发现来自业界人士的文章有20篇,占比12%;来自学界的文章有138篇,占比85%;来自媒体的文章为4篇,占比3%。其中,业界人士大多来源于各大剧院、音乐厅、政府管理部门等;学界的研究人员来源于各省艺术研究院、高校学者等,并且他们都集中在发达的一线城市地区的高等艺术院校;媒体的作者大多是特约作者。通过数据可以得出两点:一是艺术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二是对于剧院管理的理论研究更多是学者的学理性分析,能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分析剧院管理的业内人士较少。造成以上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界”与“业界”的分离。高校的老师和学者实践经验少,只能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案例,从而提出建设性的指导建议;相反,业界人士能够从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但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研究的学术价值不高。
图5
改革开放四十年,剧院管理的学术研究不仅产生了众多的学术成果,同时也为业界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通过分析,四十年来,剧院管理研究的特征和规律呈现为以下几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繁荣,社会开放。艺术文化生活逐渐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大批剧院在这个时期开始投入建设、使用,剧院管理的研究也就是从这个时候悄然开始的。2004年之前对剧院(剧场)经营、管理研究的论文都是泛泛而谈,论文中涉及的内容都很宽泛,包括:管理经营理念、人才、票务、营销、宣传等方面。虽都有涉及,但没有展开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2004年之后,剧院经营管理的研究内容则更精准、更深入,涉及到的研究范围更加广泛,并且加入了对剧院营销策略、剧院院线等问题的研究。如,剧院管理经营模式方面的论文有:《内蒙古乌兰恰特剧院管理模式探索》(刘筠梅,2010)、《中国剧院管理经营研究》(成啸,2017)、《广西城市剧院运营管理策略研究》(黄静,2017);人才方面的论文:《剧院管理人才稀缺》(王晨2016)、《剧场管理的思考与启示——以北京保利剧院为例》(李睿,2018);剧院营销策略方面的论文:《珠三角地区剧院营销策略研究》(乔雁,2017)、《剧院立体式营销经营浅析》(张文晶,2011);剧院院线研究的论文有:《发展剧场院线 减少剧场闲置——谈剧场院线的经营与发展》(马臻邾,2015)、《保利剧院院线管理模式初探》(闫欢,2014)。
这一变化的出现是多种原因促成的,但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经济的繁荣发展。2003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民经济增长加速,国家加大对文化产业的经济投入,其中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加大拨款力度,一大批剧院拔地而起。同时,这一时期文艺创作态势良好,演出场次频增,演艺产业一片大好光景,更多研究者展开了有针对性的研究。第二,文化政策的方向引导。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明确提出我国要进行文化体制深入改革,致使市场管理、分工更为明确。同时,十六大报告还明确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界限,艺术创作也明晰了创作方向,大批优质剧院和优秀剧目产生,“如何更好地经营管理”成为了难题,这一问题唤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由此,这一时期对剧院经营管理的研究更为细化。
做研究最怕封闭自我,不接纳新鲜事物。研究剧院管理更应该有开阔的学术眼光,吸纳国外成功的剧院管理经验,来指导我国剧院管理的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剧院管理的研究在以下三方面体现出了开阔的学术视野:第一,做到了“产学融合”。把艺术管理学科与剧院管理相结合,让理论与实践相互支撑,使得剧院管理更为专业化、提升了剧院的软文化。如,《浅析艺术管理在戏剧剧院管理中的作用与意义》(牛祉策,2017)。第二,把国外先进的剧院管理理念引入中国。国外戏剧发源较早,有完备的剧院演出管理体系,这对我国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如,《瑞士剧院管理经营试探》(成啸,2015)。第三,因地制宜,有创新意识。能够吸收有益于我国剧院管理发展的关键要点,结合本土文化做出调整,但又在理论上有创新与突破。如,《PPP: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的多元化复合供给模式——以澳大利亚墨尔本剧院为例》(成啸,2016)。
时代和社会在变迁,剧院管理的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剧院管理不只是剧院内部管理,还涉及到剧院外部环境、剧院目标观众群体等方面的内容。剧院是一个社会公共文化交流场所,这一观念转变能让剧院更好地服务于大众。因此,体现在剧院管理研究方面的转变有两点。首先,不再只关注剧院自身内部的经营、人员、票务等,而更多去关注剧院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很多论文涉及到剧院的艺术教育功能、社会文化服务作用。如,《镇海大剧院:打造老百姓身边的艺术殿堂》(宁波通讯,2018)、《剧院公共艺术教育职能的强化对策研究》(杨念,2018)、《剧院的公共艺术教育功能及实施途径研究》(刘筠梅,2015)等。其次,能够转换角度,从供求关系出发研究剧院管理。供求关系是剧院管理中的一对矛盾,对这一矛盾的解决有利于剧院长远发展。如,《用户思维下的剧院经营之道》(白迎金、高静,2014)等。
在21世纪,人才是核心竞争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能够给剧院发展带来强大动力,各地区的剧院都非常重视人才的引进,人才管理也是剧院的战略发展目标之一,剧院不光要引进优秀人才,还要培养、留住人才。众多论文的内容都涉及到人才管理的重要性。例如,《剧场管理的思考与启示——以北京保利剧院为例》(李睿,2018)这篇文章就谈到如何提高人员管理的问题。除了人才备受关注,市场也是剧院管理应当重视的问题。市场有机遇也有风险,如何对市场动态做出正确的应变,是剧院经营营销方式要考虑的难题。所以根据特定的市场变化,剧院要对症下药。如,《文化体制改革下剧场管理模式研究——上海市剧场运营和管理情况调研》(张哲,2010)这篇论文就是对特定市场环境下,对剧院的经营管理做了调研和分析。
正确的研究方法能够让研究事半功倍。剧院管理的研究需要有针对性,分析经典案例能够总结出错误问题,获得正确经验来指导日后剧院经营管理工作。如,《三、四线城市剧院管理模式探究——以东营雪莲大剧院为例》(王岩,2016)、《大剧院建设经营的对策分析——其他大剧院对云南剧院的启示》(赵劲源,2013)等。同时,四十年来,我国也有发展良好的剧院品牌----保利剧院,其成功的剧院经营之道和规范的剧院管理之法,成为我国剧院中的佼佼者。众多论文也分析其成功之道,如,《剧场管理的思考与启示——以北京保利剧院为例》(李睿,2018)、《保利剧院院线管理模式初探》(闫欢,2014)等。
剧院的管理不是简单的纸上谈兵,而要落地实践。理论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剧院管理的实践工作,并服务于经营管理工作。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四十年剧院管理理论研究的统计、整理,从中归纳出“剧院品牌管理、剧院功能定位、剧院院线发展、剧院营销策略及剧院人才管理”等内容是研究者们多次提出的要点。由此可以说明,这些问题应当是剧院未来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和发展的着力点。下面将展开详细阐述:
品牌的开发与打造,在企业管理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大众审美需求的变化,剧院已然是演艺生态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剧院管理研究的有效样本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其中涉及到我国本土“保利剧院”这一院线品牌的研究数不胜数,很多文章分析其经营模式、营销手段、宣传渠道等成就,并且明确提出了“品牌”对于剧院经营管理的重要性。
在现代化城市中,差异化竞争尤为重要。剧院应通过深入了解市场、分析市场,以此来确立市场发展方向。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可以让剧院从众多同类型剧院中脱颖而出,避免同质化印象,以便于提高观众对剧目质量的识别能力。其次,利于剧院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实现剧院的社会效益,并且能够表达剧院的管理经营文化。剧院想要打造品牌,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方面,剧院要打造、引进品牌剧目,运用口碑效应加强剧院形象宣传力度。国外很多剧院都把品牌剧目作为剧院管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茶花女》、《费加罗的婚礼》就是巴黎歌剧院的经典剧目,由此让巴黎歌剧院被全世界人民熟知。[2]由此表明为剧院树立品牌形象,走差异化竞争道路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要对剧院进行市场定位,在定位时要以市场为主导,根据其所在区位及市场主要群体进行综合定位。例如,一线城市居住和旅游人口众多,可以依照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走综合化发展道路;二、三线城市要挖掘潜在目标观众的需求,有针对性的缩小范围进行定位。此外,剧院还可以走专门化道路。有些综合实力较弱、较小的剧院、剧场可以依托自身优势,形成专业性剧场,培育稳定的观众群,用演出质量打造口碑。
“剧院(剧场)院线”出现于21世纪初,是从电影院院线借鉴而来。随着演艺产业的兴盛,全国大面积建设剧院。在一些欠发达的地区,剧院的利用率并不是很高 ,这就导致了资源浪费。所以,引入院线模式有利于剧院未来长远发展。在上文的数据分析中,共有11篇论文是专门论述“院线模式”的内涵及其作用,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根据我国目前的文化市场情况来看,剧场院线模式的出现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我国文化资源开发分布不均衡,呈现东强西弱、南盛北衰之势。剧院院线模式有利于资源合理分配利用、剧院管理统一、戏剧艺术教育普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第二,我国国民还未养成为剧院文化消费的自觉意识,经济欠发达地区更趋向被迫消费的倾向。剧院要利用院线模式共享资源,为大众提供便利的观剧体验,以此来培养目标观众群。第三,从剧目的创作、演出,到场地租赁与布置等环节都会产生不小的费用,这对剧院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成本。在剧院院线模式下,就会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科学化、专业化、产业化的管理效果,大大降低了剧院的资源消耗。[3]
市场营销是把产品推销出去,从另一个侧面来说,营销也是一种传播。剧院是面向全体社会大众的,剧院有效的营销手段利于其品牌形象的树立和大众认可度的提高。同时,剧院加强市场营销还利于剧院的剧目推广。当今,很多目标消费者的审美素养和文化底蕴还不够深厚,对一些剧目的文化背景并不熟知,导致很多高质量的剧目销量惨淡。因此,良好的市场营销模式能够让剧院获得可观收入,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在剧院管理研究的论文中,共有11篇论文着重研究剧院的营销模式,大多运用案例法研究法分析营销模式利弊,总结经验规律。所以,市场营销应是剧院经营管理重点关注的问题。
剧院是为人民服务的公共文化场所,以“人”为本应是剧院服务中的重点任务。剧场的营销不应只为单纯的推销演出产品,而要既注重演出产品质量也要兼顾观众体验感。剧院在制定营销策略时需结合自身行业发展特点和规律,创新营销模式,增强市场竞争力。剧院可以有效利用“演出季”增强观众依赖度;又可推出自创剧目打造品牌;或开发剧目周边产品,升级剧院产业链。
管理离不开人才,人才是发展的驱动力。现如今是多元文化交流时代,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对剧院管理至关重要。剧院管理团队需要有前沿的管理理念、专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开拓的市场视野,这对剧院建设发展尤为重要。学界在研究过程中也注意到了人才的重要性,除了一些专门论述管理人才内容的论文之外,在其他文章中,人才方面的论述也占有重要比重。
优秀的管理人才不仅可以提升剧院效益,也能够帮助剧院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剧院在人才方面的建设要灵活。一方面,要和各大院校合作,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综合剧院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剧院不能完全被动地只依靠院校毕业生,而是要主动地采取策略去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剧院内部可以对剧院在岗人员实施定期职业培训、邀请业界权威人士开设讲座、聘请高级管理人才指导剧院管理工作;剧院对外可以与国家艺术基金联合开办人才培训班、联合优秀剧院进行学习交流。
剧院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重要文化地标。剧院发挥艺术教育功能不仅有利于自身形象宣传,也是政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让大众接触到高雅艺术,引导、普及艺术知识,提升大众文化审美水平;第二,响应政府的号召和呼吁,承担起剧院的社会义务与责任;第三,开辟剧院新的宣传渠道和营销方式,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实现利益最大化。[4]基于时代的前进与发展赋予了剧院新的职能与任务,更多的学者格外重视剧院的功能定位及其社会影响力,将其列为剧院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
剧院在开展艺术教育公共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剧院现有资源开展活动。如“走进社区扫美盲”活动,提高市民审美能力;也可以走进校园,从娃娃抓起进行“审美教育”,开展剧院进课堂系列活动。同时,各剧院之间应相互合作,整合剧场和艺术教育资源,开拓更宽广的艺术发展空间。就在2018年9月,第二届全国剧场大会成立了“剧场艺术教育联盟”。联盟中,七家剧场作为发起单位一起签署了“剧场艺术教育联盟”的宣言,这为剧场的艺术教育打开了一片新天地。[5]
剧院在开展活动时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社会效益。剧院可以开发好的剧目,开展艺术公演、艺术讲座等活动,为人民展现舞台艺术魅力,把剧院艺术教育工作实实在在的落实到人民身上。坐落在古城西安的陕西大剧院在2018年开办了首场《勇者之剑》的户外公演,让观众领略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别样精彩。 除此之外,陕西大剧院每年会拿出100万的艺术基金开展“青年创作人才扶持计划”活动,帮助有梦的年轻人实现艺术之梦。
剧院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服务机构,应成为民众精神享受的殿堂、城市识别的特色标志。剧院的功能不能停留在单纯提供演出层面,它还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生活。因此,剧院就要打造为城市的文化地标,服务于城市文化生活。在有效的论文样本中,诸多文章在阐述“剧院未来发展方向”时,都提到了剧院成为城市文化综合体的重要性。
首先,剧院在建筑上就有打造成城市地标的优势。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剧院就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例如悉尼的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中国的国家大剧院等。那么,赋有艺术感与科技性的建筑就是剧院优先关注的重点。其次,未来的剧院是一个多样发展的复合体,可以从时间、空间上去优化剧院的业态。剧院不仅仅是观看演出,还能参观相关的艺术展览、聆听大师讲座和承办艺术沙龙、培训等活动,开发演出之外的时间,更加充分发挥剧院的公共空间和文化价值。如,在2018年,上海文化广场的图书角“by stage”和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一起开办的朵云书局,就是将书店融入剧场空间内,来拓展剧院的城市文化服务道路。[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