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 洁,杨安妮,唐红军,杨石龙,陆龙波,郑金仙,戴婧婧*
(1.铜仁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2.贵州省江口县唐代特种珍禽养殖专业合作社,贵州 江口 554400)
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a)属鸡形目雉科,为国内特有的观赏鸟类,除具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外,还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1]。近几年,野生竹鸡资源遭到严重破坏[2],而了解灰胸竹鸡特性并对其进行人工养殖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与灰胸竹鸡人工养殖有关的研究有生物学特性[3]、繁殖行为[4]、驯养试验[5]等。但不同饲料蛋白水平对1月龄灰胸竹鸡增重影响的文章鲜有报道。试验研究不同饲料蛋白水平对1月龄灰胸竹鸡增重的影响,统计分析其平均增重及平均日增重,为今后研究灰胸竹鸡的养殖提供理论基础。
购买1月龄灰胸竹鸡21只,雌雄混合。试验竹鸡采用三层立体笼养方式,养殖笼规格为50 cm×40 cm×35 cm。
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试验前一周统一用15%蛋白水平饲料进~行预试验饲养。21只1月龄雏鸡,分为5个处理组,17%蛋白水平组为5只竹鸡,其余处理组为4只竹鸡。试验分为6个阶段,每个阶段为5 d。试验时间为2019年8月1日~8月30日,共30 d。每天9:00和17:00饲喂,投喂量以少量剩余为宜。每5 d对试验竹鸡进行称重,并统计耗料量。试验期间每日观察竹鸡健康状况,计算试验竹鸡的平均增重和平均日增重。日粮配方及营养水平见表1。
平均体重=蛋白水平组每阶段末体重/蛋白水平组竹鸡数,1~15 d平均日增重=(第15天体重-初始体重)/蛋白水平组竹鸡数/天数。16~30 d平均日增重=(第30天体重-第15天体重)/蛋白水平组竹鸡数/天数。方差分析采用SPSS 25.0软件分析处理。
表1 日粮配方及营养水平
表2 不同饲料粗蛋白水平各阶段平均体重
蛋白水平组17%、15%、13%和11%在1~3阶段内平均体重变化曲线大致重合,在第4~6阶段17%蛋白水平组平均体重明显处于其余试验组之上,平均体重为153.90±20.20 g。11%蛋白水平组整体变化较平缓,处于5个试验组的中间水平,平均体重为144.96±12.85 g。9%蛋白水平组的平均体重曲线明显一直处于其余试验组之下,平均体重为110±2.80 g。13%蛋白水平组的平均体重为135.21±9.87 g,在第4阶段下降到140.25 g,第5阶段开始恢复并缓慢上升至146.13 g。15%蛋白水平组的平均体重变化情况较稳定,平均体重为142.66±14.30 g。(图1)
图1 不同蛋白水平灰胸竹鸡周平均体重的变化情况
试验第1阶段各蛋白水平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第2阶段与第4阶段蛋白水平组17%、15%与9%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余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第3阶段与第5阶段蛋白水平组17%、15%、13%与9%蛋白水平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余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第6阶段蛋白水平组17%、15%、13%与11%蛋白水平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均与9%蛋白水平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2)。
蛋白水平组17%、15%、13%、11%在1~15 d平均日增重均大于16~30 d平均日增重,9%蛋白水平组在1~15 d日增重在横向坐标轴之下,表明日增重为负。试验第1~15 d与第16~30 d,17%蛋白水平组竹鸡平均日增重最大,为2.29 g和1.34 g;其次为13%、15%、11%,平均日增重分别为1.86 g和0.84 g、1.78 g和0.8 g、1.44 g和0.43 g。9%蛋白水平组竹鸡平均日增重最小,为-0.22 g和0.11 g。在第16~30 d,15%与13%蛋白水平组相近,分别为0.80 g和0.84 g。(图2)
图2 不同蛋白水平灰胸竹鸡日增重的变化情况
蛋白质可以很好地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在动物的生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6]。试验结果表明:在表2中,试验第6阶段蛋白水平组17%、15%、13%与11%蛋白水平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与9%蛋白水平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竹鸡日粮中较高蛋白质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竹鸡体重,符合张建建等人[7]提出蛋白水平高的日粮能增加鹌鹑体重的理论。试验期间,17%蛋白水平组竹鸡平均日增重最大,9%蛋白水平组竹鸡平均日增重最小。牛文生[8]研究表明,产蛋鹌鹑对饲料粗蛋白水平的需要不低于19.8%。闻治国等[9]研究得出15~21日龄、15~28日龄和15~35日龄鹌鹩蛋白需要量分别为23.3%、22.3%和20.1%。与竹鸡相比,鹌鹑对日粮蛋白水平要求较高。这可能与鹌鹑摄入体内蛋白质的代谢率较低有关[8],鹌鹑每日食入4.8 g左右的蛋白质而从粪和尿中排出3.0~ 3.5 g。
试验得出1月龄竹鸡日粮最适蛋白水平为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