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石龙,包 洁,杨安妮,郑金仙,戴婧婧,李 丽
(铜仁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a)为雉科竹鸡属的鸟类,常见于我国南方地区,主要栖息于山区,平原,灌丛,竹林及草丛。目前,有关于灰胸竹鸡的研究较少,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养殖模式、生理生化、孵化与育雏、人工驯养和遗传多样性等方面[1-5],有关灰胸竹鸡摄食量的研究相对较少,包杰等研究了笼养灰胸竹鸡入冬前的摄食规律[6],但灰胸竹鸡数量较少,且没有涉及到不同饲料蛋白水平对灰胸竹鸡的摄食量。本文研究不同饲料蛋白水平对1月龄灰胸竹鸡的摄食量的影响,统计分析其日摄食量,平均日摄食量和料重比,为今后研究灰胸竹鸡的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试验于2019年8月至2019年9月在铜仁学院实验室进行,试验期为30 d。试验共设5个饲料蛋白水平,分别为17%、15%、13%、11%和9%(表1)。选择体质良好,健康无病的1月龄灰胸竹鸡21只,随机分成五组,第一组5只,投喂蛋白水平为17%的饲料。其余各组4只,分别投喂蛋白水平为15%,13%,11%和9%的饲料。
表1 不同饲料蛋白水平配方
采用粉料饲喂,自由饮水,每天早上8:00和晚上20:00定时定量投食。每日测量剩余饲料重,每5 d称重一次,记录数据。
用Excel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日摄食量=(每日每组投料量-每日每组饲料剩余量)/每组竹鸡数量;平均日摄食量=每组总摄食量/每组竹鸡数量/饲养天数;第n天的平均料重比=(第n天的平均体重-第0天平均体重)/第n天的平均摄食量,n=(5 d,10 d,15 d,20 d,25 d和30 d)。
饲料蛋白水平为17%时,日摄食量整体高于其余饲料蛋白水平的日摄食量,饲料蛋白水平为9%时,其日摄食量整体低于其余饲料蛋白水平的日摄食量。而蛋白水平为15%,13%,11%的日摄食量相互交错,各个饲料蛋白水平的摄食量的曲线波动比较大(图1)。
图1 不同饲料蛋白水平日的摄食量
饲料蛋白水平17%时,灰胸竹鸡的平均日摄食量最高,为66.86 g。饲料蛋白水平为9%时,平均日摄食量最低,为41.48 g。饲料蛋白水平为15%,13%,11%的平均日摄食量相差不大,总体来说,平均日摄食量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降低而降低(图2)。
图2 不同蛋白水平的平均日摄食量
饲料蛋白水平为15%时,料重比整体高于其他蛋白水平的料重比,第10 d的料重比达到最大值,为2.13,且前15 d料重比的变化较大,但第15 d、20 d、 25 d和30 d的料重比的变化不大。其次为11%。17%,13%和9%蛋白水平组的灰胸竹鸡,料重比随着饲养天数的增加变化不大。(见图3)
图3 不同饲料蛋白水平料重比变化情况
能量是维持动物生命和活动所必须的重要物质,蛋白质是满足动物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摄食量的多少是反应蛋白水平适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7]。研究结果表明:饲料蛋白水平为17%时,1月龄灰胸竹鸡的日摄食量整体高于其余饲料蛋白水平的日摄食量,从各个饲料蛋白水平的日摄食量曲线来看,1月龄灰胸竹鸡的日摄食量波动都比较大。饲料蛋白水平为17%时,平均日摄食量最高,饲料蛋白水平为9%时,平均日摄食量最低,整体来看,饲料蛋白水平的摄食量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降低而降低,这符合张帅提出摄食量随着蛋白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的理论[8]。从料重比分析,饲料蛋白水平为15%时,料重比整体高于其他蛋白水平的料重比,其次为11%,再次分别为13%,9%和17%,除17%和15%蛋白水平外,料重比随着饲养天数的增加变化不大,这和雷秋霞的结果基本一致[9]。
综上所述,从日摄食量,平均日摄食量和料重比三个指标分析得出,用饲料蛋白水平为17%喂1月龄灰胸竹鸡比较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