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娇,高晶
(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江苏 淮安 223002)
社交是每个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生活在校园中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与人打交道。社交回避是回避社交的倾向,社交苦恼是在社交时有身临其境的苦恼感受,它们分别是社交问题的主要行为表现和情感反应。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其自身及其具有的所有特征抱有积极的态度,这些特征包括自己身体、性格以及能力等积极方面,也包括自身的不足、错误等消极方面。自我隐瞒是指个体把一些在他看起来是负面的或者痛苦的个人信息主动向别人隐瞒起来的心理倾向。
社交回避行为及内心苦恼容易造成个体孤独、抑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有学者对女硕士生自我接纳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女硕士生的自我接纳及其各因子与社交回避及苦恼及其各因子显著负相关[1];而对结肠造口患者进行研究表明自我隐瞒对其社交回避及苦恼有直接影响[2]。但现有的研究对社交回避及苦恼、自我接纳、自我隐瞒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进一步的探索。所以,本研究以某医学院校大学生为被试,探讨这三者的现状并尝试分析其之间的关系,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教育。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某医学院校学生500名,收回有效问卷463份,有效率为92.6%。其中男生197名,女生266名,被试年龄在18~25岁。
1.2.1 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S)
由Watson和Friend于1969年编制。量表共28道题,包括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两个维度。量表采用“是-否”两级评分方式,得分越高说明社交回避及苦恼越强。量表的信效度、内部一致性、稳定性良好,均值与各条目及总量表的相关系数均值达到0.77。
1.2.2 自我接纳问卷(SAQ)
由丛中和高文凤于1999编制。问卷共16道题,包括自我接纳和自我评价两个维度,两维度得分之和作为量表总分。问卷采用4点计分,得分越高说明自我接纳程度越高。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73,重测信度为0.7653。
1.2.3 自我隐瞒量表(SCS)
由王才康修订,量表共10道题,单向维度,采用5点计分,各题目相加作为量表总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隐瞒程度越高。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折半信度为0.77。
本研究使用SPSS 18.0软件处理数据,主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社交回避维度得分(5.57±2.82)分,低于中等水平(分值范围0~14,中间值7),社交苦恼维度得分(6.03±3.35)分,低于中等水平(分值范围0~14,中间值7),社交回避及苦恼得分(11.60±5.57)分,低于中等水平(分值范围0~28,中间值14),表明大学生的社交回避及苦恼程度较低。自我评价维度得分(19.50±3.13)分,接近中等水平(分值范围8~32,中间值20),自我接纳维度得分(21.91±3.65)分,高于中等水平(分值范围8~32,中间值20),自我接纳总分(41.41±5.37)分,高于中等水平(分值范围16~64,中间值40),表明大学生的自我接纳程度较高。自我隐瞒总分(27.38±7.36)分,低于中等水平(分值范围10~50,中间值30),表明大学生的自我隐瞒程度较低。
分别从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和是否单亲这四个方面对三个量表及其各维度的得分进行t检验,只有在性别上具有差异性,见表1。
表1 自我接纳及其维度与自我隐瞒的差异比较(,分)
表1 自我接纳及其维度与自我隐瞒的差异比较(,分)
结果显示,男大学生在自我评价、自我接纳总分和自我隐瞒得分上均显著高于女大学生。
表2 社交回避及苦恼、自我接纳、自我隐瞒三者之间的相关分析
表2结果显示,社交回避及苦恼及其各维度与自我接纳及其各维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社交回避及苦恼及其各维度与自我隐瞒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自我接纳总分及其自我接纳维度与自我隐瞒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社交回避及苦恼与自我接纳、自我隐瞒之间的显著相关表明,可以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以自我接纳及其各维度与自我隐瞒为自变量,社交回避及苦恼及其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三次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以社交回避及苦恼和社交回避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中,自我接纳总分、自我评价与自我隐瞒均能对其联合预测。而以社交苦恼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中,只有自我接纳总分和自我隐瞒这两个变量具有预测作用,见表3。
表3 自我接纳、自我隐瞒预测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自我接纳总分及其自我评价维度与自我隐瞒这三个自变量对社交回避、社交苦恼、社交回避及苦恼这三个因变量的解释量分别为20%、23%、27%。从β 值可以看出,自我接纳总分及其自我评价维度对社交回避及苦恼及其两个维度均起到负向的预测效果;而自我隐瞒对社交回避及苦恼及其两个维度均起到正向的预测效果。其中,自我接纳总分对社交回避及苦恼的预测力最强(β=-0.34,P<0.0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低于中等水平,在性别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而有学者对大学生社会回避及社会苦恼的现状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社会回避及苦恼高于中等水平,在性别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大学生自我接纳程度高于中等水平,男生在自我接纳总分及其自我评价维度得分上均显著高于女生。而有学者对高职学生自我接纳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进行研究表明,高职学生总体自我接纳情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性别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大学生自我隐瞒程度低于中等水平,在性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国内已有研究结果一致[5]。
三个变量及其各维度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社交回避及苦恼及其各维度与自我接纳及其各维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说明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程度越高,自我接纳程度越低,这与国内学者对大学生自我接纳、领悟社会支持、社交回避和苦恼的关系研究的结果一致[6-7]。社交回避及苦恼及其各维度与自我隐瞒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程度越高,自我隐瞒程度越高。大学生越是回避社交活动,社交范围就越是狭窄,这样就越不可能对外界表达自己内在的想法与情感,而越是这样的话,社交范围就越不容易打开,最后变成互为因果的循环。自我接纳总分及其自我接纳维度与自我隐瞒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说明大学生自我接纳的程度越高,自我隐瞒的程度越低。自我接纳程度高的大学生,无论是自身好的还是不好的方面,都会抱着积极的态度,从而更坦然地对外表达自身的负面信息[8-10]。
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自我隐瞒对社交回避及苦恼及其两个维度均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而自我接纳总分和自我评价对社交回避及苦恼及其两个维度均具有反向的预测作用,且对这三个因变量的预测力都是最佳。这表明,个体对自己接纳的程度越高,自我隐瞒的程度越低,则回避社交的倾向和感到社交苦恼的程度也就越少;相反,越是对自我不接纳,越是隐瞒,则越倾向于回避社交,感到社交苦恼。
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与自我隐瞒均处于低水平,自我接纳程度高;自我接纳总分、自我评价与自我隐瞒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自我隐瞒对社交回避及苦恼及其各维度具有不同程度的正向预测作用;而自我接纳总分与自我评价对社交回避及苦恼及其各维度具有不同程度的反向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