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端生
数学在整个科学大家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小学数学是数学学科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需要各种各样的动手实践活动来学习知识、激发智慧。本文主要立足于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1]。
数学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的魅力,能使数学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数学学习变得易于理解,也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强调数学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注重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课程中的一个研究趋势,它强调让学生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单纯地知道数学知识。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让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具体实践过程[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在课本上学习的知识、原理和概念如果不能通过亲自实践去验证,充其量只是死知识。只有让学生对课本上的公式、定理亲自进行实践和验证、动手操作,才能以动启思。教师要适当设置疑问,让学生跃跃欲试,积极参与到操作实践中。例如,学习“圆柱与圆锥”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若干个圆柱形的罐头盒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沿着圆柱的侧面剪开,看看展开后是什么形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探究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尝试着把这个减下来的长方形再重新包回到圆柱上,看看会发现什么。通过对比,学生看到长方形的长和圆柱底面的周长是一样的,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经历学习过程,将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整个实践过程是一个动态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眼、手、脑并用,综合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少不了互动和交流,学会合作学习也是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合理地数学分组,小组之间分工合作,成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例如,学习“折线统计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调查2001年到2010年上海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数据,一个人负责收集数据,一个人负责记录,一个人列横轴纵轴标记出年份和人口数并用点表示,最终将所得的点连起来,折线统计图的制作就算完成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亲自参与调查和总结,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协调性、参与性;可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也可以让优等生带动差等生共同进步。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还能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3]。
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实践课时应注意调动学生的观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对自己的疑问提出质疑,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算能力和用数学思维进行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自由探索,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从来都不是纸上谈兵,只有多学习,多应用、多实践、才能真正发掘学生的潜力,真正提高数学能力。例如,学习“观察物体(三)”时,教师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正方体积木,并把它们摆成不同的形状。让学生从正面、侧面、上面等观察,说说自己看到的形状。也可以给学生设置问题,如果增加或减少正方体,但是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能变,应该怎样摆放,让同学们试着摆一摆,放一放。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尝试、犯错、再纠正,最终得出正确答案,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了数学综合水平。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点,在小学高年级展开综合与实践趣味课程,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期间教师要努力挑选趣味性数学内容,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补充数学课堂上有限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