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莉
(重庆市渝北区城南幼儿园 重庆 401120)
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帮助孩子实现全面成长。教会孩子“吃饭”“喝水”这些生活常识,要教会孩子“一起做游戏”“积极提要求”,要教会孩子应用“唱歌”“绘画”“剪拼”等方法分享自己的想法和需求。由此可见,幼儿教育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只是陪伴幼儿一起玩儿。能够接受优化的幼儿教育,幼儿才能敞开心扉与成年人对话,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享受合作、交流带来的归属感。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知识、见识会同时提升。那么,如何才能为幼儿提供一个优化的成长空间呢?笔者认为,优化幼儿教育的基础是情感。以情感为载体进行游戏活动,以情感为目标进行积极的对话,可以让幼儿有更为明确的“自我”,不仅仅是“小我”,而是积极健康的“大我”。本文中笔者就对此进行了分析。
爱国主义情感的生成需要从“小”开始。爱国主义情感的种子其实是由幼儿教师播下的。在落实幼儿教育目标时,我们需要找到适宜的话题,这些话题有的源于“生活常识”,有的源于幼儿的“发现”。而笔者认为,最适宜的话题其实是“爱国”。当然,这种情感的生成需要依靠点点滴滴的积累。如为孩子播放音乐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爱国主义色彩的歌曲,利用歌曲的氛围让孩子认识到祖国的山河壮美和爱国情感,如《龙的传人》《我的中国心》《歌唱祖国》等歌曲。在孩子的常规生活训练中,将观看爱国主义视频、制作爱国主义方面的小作品作为主要内容之一,必然可以让孩子们生成“家”“国”的相关概念。在近期的新冠病毒疫情期间,我们也可以在这一方面进行相关内容的筛选,进而让学生强化“爱国”情感。还可以利用一些小型的演讲比赛,让孩子讲述自己家乡的景色或发展。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加强孩子对家乡的了解程度,并且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孩子根据自己对家乡的观察进行绘画,此举可以培养出孩子更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情感的生成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需要在一次次情感共鸣中生成[1]。
笔者认为,孤独是一种总是游离于群体之外的感觉。在与幼儿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孩子并不具备融入群体的能力,他们有的是因为习惯以自己为中心,有的是因为总是存在自卑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已经表现出一定的“社交障碍”。作为幼儿教育者,我们要积极观察,查找孩子的现实问题,帮助孩子一点点地进行突破。促使其生成强烈的归属感,会平和地和同伴相处,分享自己的玩具,有了诉求会大胆提出来。因此,在情感教育过程中,团队合作应该是重点之一。例如,充分利用一些双人或多人游戏,组织幼儿共同完成这些游戏任务,这对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增强幼儿的团结友爱、积极互助合作精神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动手做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创新,让孩子自己做玩具,同伴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如我们可以创设适宜的情境,让孩子们参与角色扮演活动,他们可以在展现出自己的角色时,换位思考,通过实现“做好本职工作”目标,进而学会和他人相处。如我们可以结合办家家酒的形式让孩子完成团队合作活动,进而让孩子自己建设一个“家”。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孩子生成积极的情感[2]。
让孩子走出去接受最专业的教育影响并不现实。孩子们的生活空间极为狭小,即使能够走出看一看,也需要得到家长的认可。在实施情感教育时,笔者建议,我们不妨以幼儿身边的生活为突破口,让他们能够在一次次的实践活动中开发自己熟悉的生活资源,让他们能在不设心防的情况下,和教师、家长、同伴进行沟通与交流。此时的教育教学活动可以一次次地和孩子进行情感共鸣,可以一次次地改变孩子的生活空间。如在培养学生尊敬老人的情感中,教师可以以《八月十五月儿圆》这首歌为切入点。在课堂上,先播放音乐,写出歌词,引出主体:“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呀/一块月饼一片情啊/爷爷是个老红军呀/爷爷待我亲又亲呀/我为爷爷唱歌谣呀……”在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笔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笔者让学生反复吟咏歌词,笔者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熟练度之后,又为学生播放了相关的视频、图片,让孩子们能够在视觉的支持下,建立起外在与内在之间的链接。此时,我会为孩子再一次播放音乐,让孩子进入一种特殊氛围。当然,这并不是本次教学活动的终点,在孩子们学会之后,笔者让孩子们唱给自己的家人,进而让孩子们与自己的家人产生情感共鸣,此时的情感无疑是最真实的[3]。
综上所述,在引领幼儿感知生活的过程中,幼儿教育者要注意将情感教育定位成基础,通过影响孩子的情感,通过激发孩子的情感,让幼儿敞开心扉和外界进行积极的沟通与交流。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幼儿会得到更多感受,此时他们生活中的所有元素都可以被激活,进而让他们不断地生成大我、生成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