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婷
(新昌县畜牧兽医所,浙江 新昌 312500)
生态畜牧业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高级形式,其发展水平高低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发达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是当前新昌县突破畜牧业发展资源、环境瓶颈的客观选择,已成为新昌县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发展阶段的新目标和新任务。近年来,新昌县按照“五水共治”战略部署,以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畜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全面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加快构建现代生态畜牧业体系,为全面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谋好篇打好了基础。
1.1推动畜牧业合理布局 坚持规划引领,统筹禁限养,2013年全面启动禁、限养区划分。相继出台本辖区内的禁、限养区规划,重点落实禁养区禁养、限养区密集区减量控量各项举措,完成108家规模养殖场“一场一策”生态化治理验收,达到畜禽饲养总量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编制《新昌县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对该县畜牧业优化区域布局和未来发展空间提供指导性意见,为实现畜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依据。
1.2加大畜禽污染处理设施提升改造 全面完善治污设施,科学制定《新昌县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达标验收办法》(试行),要求对通过“一场一策”验收的畜禽养殖场实现“干湿分离、雨污分离”。通过财政补助和养殖户自筹相结合的方式,近几年,新昌县建有沼气池118个、三格式处理池63座,购置沼液运输槽罐车7辆,年处理养殖场废弃物和废水17万吨,年利用沼气20多万立方米,安装沼气用户500多户、纯沼气发电2台,建成“猪-沼-作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11个,培育生态循环主体18家,建成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池120座,保留规模养殖场治污设施全覆盖,成功创建省级美丽牧场7家、市级美丽牧场8家。
1.3完善畜禽污染防控长效机制 结合“五水共治”战略要求,制定完善全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方案,指导具备整改条件的畜禽养殖场做好改造提升,引导有条件的畜禽养殖场实施集污纳管,彻底消除污染隐患。强化整治提升,以隐患排查、治理提升、循环利用为重点,启动实施畜禽养殖和屠宰废弃物处理隐患再排查再治理百日行动,全面落实农业水环境治理各项重点任务。强化长效防控,完善县、乡、村三级网格化巡查机制,建立养殖污染线上智能化防控机制,将全县101家1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全部纳入环保监管平台。完善主体责任落实机制,通过告知、承诺、培训、公示督促养殖业主落实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主体责任。
2.1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新昌县多是山地丘陵,平原较少,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水资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及旅游度假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公益林区等区域的划定,使得畜牧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2.2产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新昌县畜牧业总体上处于小规模养殖发展阶段,规模养殖所占比重不高,龙头企业不多,畜产品加工企业缺乏,与发展现代畜牧业要求差距明显。
2.3保障机制亟需完善 当前全县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和动物疫病风险依然较大,产业链不够完善,产业基础依然薄弱,应对环境变化、动物疫情等相关问题的保障机制尚待进一步健全。
3.1进一步提升畜禽排泄物治理水平 根据“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原则,一方面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推进种养结合,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全面实现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畜禽饲养管理水平,减少污水排放总量。
3.2提升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产业化发展战略,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畜牧业产业化生产水平,为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打下良好基础。加强县乡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健全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制度,强化地方政府法定职责。积极应对非洲猪瘟带来的不利影响,抓好生猪增产保供,全面推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坚决不走散养污染环境的老路,以“六化”为目标,走规模化科学养殖新路,以标准化为基础、以绿色化为导向、以规模化为方向、以循环化为支撑、以数字化为手段、以基地化为依托推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3.3强化绿色畜牧业技术创新 积极引导规模场主走循环畜牧业发展路子,着力推进“种-养-加”、“猪-粪-菌”等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有效解决畜禽规模养殖带来的粪污及病死畜禽处理等问题,变废为宝,综合利用。通过改善养殖场周围环境,积极引导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养殖、加强畜禽圈舍设施设备改造工程等措施,有效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