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国内现存日本刊本调查研究*

2020-01-10 21:17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中医文献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金匮要略桥本刻本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有“方书之祖”“医方之经”之称,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该书的流传历经坎坷,经历了从成书,到散佚,再到重新发现、整理校定的艰难过程。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金匮要略》即是经宋臣高保衡、林亿等校定后的版本。目前《金匮要略》国内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元后至元六年(1340年)邓珍序刻本(孤本),随后有无名氏本、俞桥本、徐镕本、赵开美本以及吴迁抄本等。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国内现存多种日本刊本,《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简称《总目》)载录6种,包括日本宽保二年(1742年)平安书肆林权兵卫刻本、日本宽政元年(1789年)芳兰榭刻本、日本享和元年(1801年)京都谐仙堂刻本、日本享和元年(1801年)文泉堂刻本、日本享和元年(1801年)刻本、日本文化三年(1806年)刻本。这些刊本在《金匮要略》流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中日医学交流的见证,目前国内外未见相关研究报道。笔者对此进行实地调研,探讨这些传本的现存状况、版本特征以及文本来源等,以期对此有全面系统的认识。

日本宽保二年(1742年)平安书肆林权兵卫刻本(简称“宽保本”)

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一函一册,上中下3卷。版框高19.4cm,宽13.7cm。书前载浅井滕直《重修金匮要略序》, 手写体,3页,上单鱼尾,鱼尾上刻“金匮要略”,下刻“序”及页次,每半页5行,每行13~15字;序文首页钤白方“常灵传家”,末页钤白方“藤直之印”“浅井湖地所出之氏”。序文后载宋臣序,2页,并附俞桥识语。书名题“新编金匮要略方论”,著者著录为“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诠次,晋王叔和集,汉张仲景述”。正文四周双边,无鱼尾。版心上刻“金匮要略方”,中刻卷次,下刻页次。目录10页、卷上42页、卷中38页、卷下30页,每半页10行,每行21字。卷上版心上部周围有破损,幸未及文字,卷中、卷下保存完好。书末题“宽保二壬戌岁求之间之町通御池上町平安书肆林权兵卫”。

是书系日人浅井滕直重修本,其在序文中提及“今坊间旧刻《金匮》二本,简错文碎,义不扣指,余每憾之……”经比较发现,此旧本即是俞桥本。是书书名、宋臣序(后附俞桥识语)、目录、著者顺序等均同俞桥本。正文内容与俞桥本基本一致,后者独有的书写方式“用后方主之”“宜用后汤”等,此本亦同。《金匮要略》几大传本文本内容比较而言,俞桥本讹误脱漏甚多,此重修本对讹误进行了校改,补充了俞桥本中“疮痈肠痈浸淫病”篇、“趺蹷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篇缺失的内容。另外,“痰饮咳嗽病”篇中“吐涎沫而癫眩”之“癫眩”二字,俞桥本空缺一字框,邓珍本、徐镕本、赵开美本均不缺,两字占据两字框,此重修本二字并排位于一字框,字体与其他原版字体明显不同,推测此处原空一字框,后据他书补充两字,位于一字框内。

是书天头有校文100条,多以邓珍本、徐镕本、赵开美本参校。如“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中“滑石代赭汤方”下“代赭石弹大一枚绵裹”,校文“弹大一作如弹丸大”;“中风历节病”篇中“千金三黄汤”计量单位作“钱”,校文“一本钱字尽改作分字”,校文皆同邓珍本、徐镕本、赵开美本。同时,还参考了诸多《金匮要略》注本。如“疟病”篇中“白虎加桂枝汤方”下“右剉,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即愈”,校文“云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同张志聪《金匮要略注》、李彣《金匮要略广注》、尤怡《金匮心典》。“妇人杂病”篇中“蛇床子散方,温阴中坐药”,校文“一本删‘温阴中坐药’五字,方上有‘妇人阴寒,温中坐药,蛇床子散主之’十四字”,同程林《金匮要略直解》、李彣《金匮要略广注》、魏荔彤《金匮要略本义》。

日本宽政元年己酉(1789年)芳兰榭刻本(简称“宽政本”)

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一函两册,上中下3卷。封面签题“仲景全书金匮要略”, 明确据赵开美《仲景全书》刊刻。板框高18.1cm,宽12.9cm。四周单边,单白鱼尾,花口,鱼尾上刻“仲景全书”,下刻卷次、“金匮”二字及页数。第一册为邓珍序1页、宋臣序2页、目录10页和卷上44页,第二册为卷中40页、卷下31页,每半页10行,每行19字。著者题为“汉长沙守张机仲景述,晋太医令王叔和集,宋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臣林亿诠次,明虞山人赵开美校刻”。书末牌记“宽正己酉三月芳兰榭藏皇都书林林权兵卫林伊兵卫发行”。

是书天头有“凯按”校文62条,多为理校。如《疟病》篇中“弦数者,风发也”,凯按:“风发也下当有脱文。”“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中“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下“微微火煮”,凯按:“两微字盖一衍。”有25处以《脉经》《伤寒论》《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四书进行参校。如“百合病”篇中“或一月微见”,凯按:“《千金方》微作后。”“痰饮咳嗽病”篇中“脉浮而细滑伤饮”,凯按:“《病源候论》无细字,伤作为。”“黄疸病”篇中“腹满舌痿黄,燥不得睡”,凯按:“《脉经》燥作躁。”“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中“桂枝救逆汤方”,凯按:“《伤寒论》名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日本享和元年(1801年)皇都谐仙堂刻本(简称“谐仙堂本”)

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总目》未载)、北京大学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本次调查涉及前两种。

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本一函一册,上中下3卷。版框高19.2cm,宽13.9cm。四周双边,双黑鱼尾,花口。上鱼尾上刻“金匮要略”,下刻卷次及页次。卷上第1页、卷中前3页、卷下第1页下鱼尾下刻“后滕徽再校”。书前依次载浅井滕直《重修金匮要略序》、后藤徽《金匮要略方叙》、宋臣序(有俞桥识语)。可知此本是日人后藤徽据浅井滕直本重加校勘而成。叙文为手写体,2页,每半页6行,每行11~13字,首页钤白方“千古名山”,叙末钤白方“后藤徽印”“洵美氏”。卷上37页,卷中34页,卷下27页,每半页10行,每行22字。书名题“新编金匮要略方论”,卷上著录“汉张仲景著,晋王叔和选次”,卷中著录“汉张仲景著,晋王叔和撰次”,卷下著录“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诠次,汉张仲景著,晋王叔和选次”。书末题记“享和元年辛酉十一月皇都谐仙堂藏板书肆浦井德右卫门林权兵卫”。书中另有多枚朱方印,《重修金匮要略序》首页钤“寿蕿堂”,《金匮要略方叙》末页钤“乐庵刘氏藏书”,目录钤“刘乐盦鉴藏印”,卷上首页钤“巢念修藏”“刘榘印”“刘范昌”,卷下末页钤“补读书斋”。“补读书斋”为清代藏书家沈维(1778—1849年)的藏书处。

是书天头有后滕徽校文102条,与宽保本同者57条,以《脉经》《素问》《伤寒论》《诸病源候论》《肘后备急方》《外台秘要》《千金方》《本草纲目》诸书参校者计30处。如“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中“赤豆当归散方”下“当归”计量,作“阕,《千金》云三两、十两”;“赤豆当归散方”下“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徽按“《本草纲目》三升下有水字”;“滑石代赭汤方”,徽按“《外台》滑石上有百合二字”。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藏本内容一致,但未见后书中的朱色方印。封面题“金匮要略方”,右上方有一“七”字,推测此本应是某一丛书中之一种。封面右下方与《重修金匮要略序》首页均题“清川安策”,正文卷上首页钤朱方印“安策架书”。

日本享和元年(1801年)京都出云寺松柏堂刻本(简称“松柏堂本”)(《总目》未载)

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原为一册,因年代久远,纸质磨损,1992年补修装订为两册。第一册为浅井滕直《重修金匮要略序》、后藤徽《金匮要略方叙》、宋臣序(有俞桥识语)、目录及卷上,第二册为卷中和卷下。书末题记“御书物所京都三条通堺町出云寺松柏堂”。是书体例、篇章结构、正文内容、天头校文等皆同谐仙堂本。

另外,浅井滕直序文除钤白方印外,另钤朱方印“思斋图书馆藏”“清辉阁藏□龙”。书末介绍5种书——《删订眼科撰要》《引痘新法全书》《校正方与輗》《西医今日方》《伤寒论译解》,书中空白处有大量黑色和朱色笔迹注文,应为后世注解。其中有两段朱色、一段黑色字迹识语,分别为“石顽老人云不读《金匮》方,无以知《千金》之法,原不读《千金方》,何以广《金匮》之变法。”和“杂疗方以下三篇魏尤二氏本并不载,盖以其涉于繁琐耳。余亦甚厌读之。庚申桂月念六日于存诚塾西窗读一遍,望识”。魏尤二氏本是指魏荔彤《金匮要略本义》、尤怡《金匮心典》。此段文字下钤朱方印“赤松望印”。“明李栻《肘后方·序》云:尝观范文正曰不为良相,则愿为良相(应为‘医’),而陆宣公之在忠州,亦惟手校方书,每叹济人之心先后,一揆古人之志,何如其深且远也。云云。望识。”三段文字书写字迹不同,应是后世翻阅此书时有感而发,记录于此。从上述几段文字亦不难看出《金匮要略方》的重要性与价值。

日本享和元年(1801年)京师出云寺和泉掾刻本(简称“和泉掾本”)(《总目》未载)

藏于国家图书馆。一函两册,第一册为浅井滕直序、后藤徽叙、宋臣序、目录及卷上,第二册为卷中和卷下,所载内容及天头校文均同谐仙堂本、松柏堂本。书末题“京师三条通升屋町御书物所出云寺和泉掾”。另《重修金匮要略序》首页钤朱方印“朱师辙观”“宜都杨氏藏书记”“杨守敬印”“星吾海外访得秘笈”。朱师辙(1878—1969年),字少滨,号允隐。祖籍江苏元和,出生于安徽黟县,近代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历史学家,著有《清史篇艺文志》《商君书解祜》《和清真词》《黄山樵唱》《清史述闻》等。后三印记皆属杨守敬。杨守敬(1839—1915年),字惺吾,号邻苏,晚年自号邻苏老人,湖北省宜都市人,是清末著名学者、版本目录学家。其在光绪六年至光绪十年(1880—1884年)间,曾连续担任两届使日大臣何如璋、黎庶昌的随员。驻日期间,杨守敬大力搜购彼邦所藏汉文典籍,其中有不少是中土久已绝迹的稀见秘本。杨氏一生著述达83种之多,被誉为“晚清民初学者第一人”,代表作《水经注疏》,是郦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日本文化三年(1806年)谐仙堂刻本(简称“文化三年本”)

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一函一册,上中下3卷。板框宽10.2cm,高12.6cm。四周单边,上单黑鱼尾,花口。鱼尾上刻“金匮要略”,鱼尾下刻篇名、页次以及“顺受居藏”。书前载宋臣序,3页,每半页6行,每行12字,未载序文后的无名撰者小记。目录10页,卷上42页,卷中38页,卷下29页,每半页8行,每行18字。全篇不分段,用“○”隔开。除序文中题书名“金匮要略方论”外,正文每卷均题“金匮要略”。著者题“汉张仲景著,晋王叔和撰次”。内封钤朱方印“满洲医精大学图书”,序文首页钤朱方印“何□图书”“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大河野滨藏书”,书末亦钤朱方印“大河野滨藏书”。卷下末页题“宽保三年癸亥三月原刻,天明八年戊申六月再刻,文化三年丙寅正月新刻,平安书肆谐仙堂藏板”,由此可见是天明八年(1788年)刊本、文化三年(1806年)刊本均为宽保三年(1743年)刊本的复刊本,同属平安书肆谐仙堂藏版,皆据俞桥本校改刊刻。天明八年刊本、宽保三年刊本惜目前国内未见馆藏。

书末附“医书藏板目录”27种,其中有5种《金匮要略》书目:《金匮要略方》(后藤先生校正,2册)、《金匮要略亲注》(泉先生著,3册)、《金匮通玄类证》(鸟巢道人著,1册)、《金匮要略折义》(后藤先生著,3册)、《古文金匮要略》(东部桃井先生著,1册),后题记“皇都书林林权兵卫东都书林须原屋孙七”。这些书多为日人对《金匮要略》的注解,从中亦可以看出《金匮要略》当时在日本流传甚广。

书头有校文62条,与谐仙堂本相同者有21条。其中以《伤寒论》《脉经》《肘后备急方》《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本草纲目》《别录》《医宗金鉴》诸书参校者计45条。另有24条为文化三年本有而谐仙堂本无,或两者相异者。如“妇人妊娠病”篇中“芎归胶艾汤方”下“干地黄”,校文“地黄分量阕,千金用四两”;同篇“白术散方”,校文“术芎牡分量阕,外台云术芎各四分,牡二分”,谐仙堂本皆无。“果实菜谷禁忌”篇中“食躁或躁方”,校文“或一作式,《医宗金鉴》云:食躁或躁者,即今之食后时,或恶心欲吐不吐之病也”,谐仙堂本同宽保本,作“食躁或躁方当作食诸菜中毒治之方”。

日本吉野屋德兵卫刻本(简称“吉野本”)(《总目》未载)

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两种藏本版式、内容一致。一函一册,3卷。板框高19.3cm,宽14.2cm。四周双边,无鱼尾。版心上刻“金匮要略方”,中刻卷次,下刻页次。首载宋臣序。目录10页,卷上42页,卷中36页,卷下30页。每半页10行,每行21字。序文和著者著录均同俞桥本。卷中脱第24页,即“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中“睛晕黄,衄未止”至“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之间的内容。卷下末页题“吉野屋德兵卫板行”。

是书内容、体例与俞桥本完全一致,诸多讹误、缺漏亦同,偶有改动讹字。如“痓湿暍病”篇中“一物瓜蒂散”下“瓜蒂二七个”,俞桥本“七”讹作“匕”;“奔豚气病”篇中“甘澜水法: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俞桥本“千”作“十”;“妇人产后病”篇中“竹叶汤方”下“防风”,俞桥本讹作“防丰”等。

小 结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国内现存日本刊本共有7种,未见《总目》所记载的日本享和元年(1801年)文泉堂刻本、日本享和元年辛酉(1801年)刻本,新发现三种——日本享和元年(1801年)京都出云寺松柏堂刻本、日本享和元年(1801年)京师出云寺和泉掾刻本、日本吉野屋德兵卫刻本。另发现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亦藏有日本享和元年(1801年)皇都谐仙堂刻本。另应有宽保三年刊本、天明八年刊本,惜目前国内未见馆藏。

对文本内容进行比较研究,发现7种刊本中除宽政本据赵开美《仲景全书》刊刻外,其余6种皆据俞桥本刊印。其中宽保本为浅井滕直重修本;享和元年的谐仙堂本、松柏堂本、和泉掾本3种除版式略有差异外,体例、正文内容及书头校文均同,甚至文中用于断句的墨点亦完全一致,同属谐仙堂藏版,在浅井滕直重修本的基础上,由后藤徽校订。这6种刊本除了吉野屋德兵卫本与俞桥本近乎一致外,其余刊本均对俞桥本中的讹误、缺漏进行了校改和补充,并引经据典,参考其他传本及注本进行校勘。

《金匮要略》现存传本主要集中在元明时期,包括邓珍本、无名氏本、俞桥本、徐镕本、赵开美本以及吴迁抄本。清代刊本《总目》记载了11种,除上述日本刊本外,主要有清康熙刻本、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成都邓氏崇文斋刻本、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京师医局刻本、清刻本顺受局藏版以及清刻本,5种版本共有14个藏馆。经笔者初步调查,多已不存,目前存有清光绪20年成都邓氏崇文斋刻本(多家馆藏)以及清刻本(辽宁中医药大学1种、吉林省图书馆2种)。相比较而言,同时期的日本刊本显得尤为突出,版本众多,保存完好,这也说明《金匮要略》在日本流传较广,也是中日医学交流的见证。

猜你喜欢
金匮要略桥本刻本
和刻本《事林廣記》中所見宋詞——《全宋詞》未收《迎仙客》詞六首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桥本甲状腺炎与病毒感染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浙江图书馆藏崇祯刻本《萍社诗选》述介
黑城所出《地理新书》刻本残片考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谈中医药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瓜蒌薤白半夏汤在肺间质纤维化病程发展中的应用
浅析《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