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副黏病毒病的诊治

2020-01-10 17:37
河南畜牧兽医 2020年13期
关键词:病鹅种鹅雏鹅

郭 华

(卢氏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卢氏472200)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禽Ⅰ型副黏病毒引起鹅的一种以消化道和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发病率50%以上,病死率可达100%,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为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有利于开展疫病防控,笔者就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诊断技术和综合防控措施进行简要阐述。

1 流行病学特点

该病发生季节不明显,四季均可发生,通常表现为地方流行性或者点状散发性。病毒广泛存在于病鹅的肝脏、脾脏、消化道等组织器官,病毒含量与病鹅的临床症状有关,神经症状的病鹅脑部病毒含量高,腹泻严重的病鹅肠道病毒含量高。病鹅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污染的用具、场地、饲料和饮水等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接触途径水平传播成为传染源。各种日龄的鹅、品种均可感染,有较强的易感性,一般来说,日龄越小,发病率和病死率越高,7~10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病死率可达到100%,成年鹅或者种鹅死亡率不高,常耐过性康复。病鹅通常继发其他细菌性疾病引起混合感染。病程一般为3~7 d。

2 临床症状

病鹅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者废绝,饮水量增加,不愿走动和下水游泳,卧立不起,单脚站立,眼睑分泌物增多,鼻腔流出大量分泌物,腹泻,排灰白色、墨绿色水样粪便。部分病鹅出现神经症状,扭颈,甩头,劈叉,头后仰,走路不稳,转圈或者摇摆,没有方向感。少部分病鹅呼吸困难,发出咕噜噜声音,咳嗽。

3 病例剖检

剖检病鹅可见,皮肤瘀血,血液黏度增大,颜色暗黑,肝脏表面充血,脾脏、肾脏瘀血水肿,肺部弥散性结节,呈淡黄色、乳白色,部分病鹅的咽喉处散在米粒大小不等的纤维化结节,表现神经症状的病鹅脑部水肿、瘀血、充血,大部分病鹅的腺胃和肌胃黏膜充血、糜烂、出血斑点或者白色坏死灶,直肠、盲肠、结肠和泄殖腔黏膜充血、糜烂,并有大小不一弥漫性或散在性结痂病灶,空肠和回肠黏膜上有坏死性假膜,剥离后见有溃疡,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

4 诊断

4.1 细菌学检查

无菌采集病鹅肠道内容物、肝脏、脾脏等病料,革兰氏和姬姆萨染色,高倍镜检均未见细菌。病料接种血液琼脂培养基,37 ℃,48 h,观察无菌落生长。

4.2 病毒分离与观察

无菌采集病料,研磨,混合灭菌生理盐水,离心3 000 r/min,15 min,取上清液加入青、链霉素3 000 IU/ml,接种鸡胚绒毛尿囊腔,0.1 ml/个,37℃孵育24 h,收集24 h以后死亡鸡胚尿囊液和尿囊膜,接种鸡胚盲传3 代,再收集鸡胚尿囊液和尿囊膜,-20 ℃保存备用。取鸡胚尿囊液和尿囊膜离心3 000 r/min,30 min,吸管取管底沉淀物,磷钨酸染色,电镜下观察到病毒形状、大小。

4.3 病毒的血凝(HA)与血凝抑制(HI)试验

鹅副黏病毒对动物血液中的红细胞具有血凝性的作用,用1%鸡红细胞悬液对收集的鹅胚病毒液做红细胞凝集试验,结果显示此病毒可凝集1%鸡红细胞。采用标准鹅副黏病毒阳性血清做血凝抑制试验,可以鉴定鸡胚尿囊液中的病毒,发生血凝和血凝抑制现象,即可诊断为鹅副黏病毒病。

4.4 其他诊断方法

目前,用于诊断该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荧光抗体技术、ELISA检测技术和RT-PCR技术等。

5 综合防控措施

5.1 发病后的防控措施

目前,该病治疗没有特效药。鹅发病后,立即对病鹅隔离,封锁鹅场,用百毒杀、火碱或者含氯消毒制剂对养殖场所、用具等连续消毒7 d,及时清理粪污,更换垫料,保持圈舍卫生。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病死鹅。病鹅用鹅副黏病毒高免卵黄抗体或高免血清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进行紧急治疗,每只1~2 ml,同时,饮水添加抗生素、VC、葡萄糖和黄芪多糖,提高鹅免疫力,连用3~7 d。防止继发感染。

5.2 发病前的防控措施

坚持预防为主,自繁自养,全进全出,引进雏鹅或者种鹅进行检疫,详细询问免疫接种情况,不从疫区引种,引种后隔离观察15 d。饲喂不同生长阶段的全价料,充足饮水且要清洁,保持鹅体营养均衡搭配。圈舍环境温度、湿度适宜,干燥通风换气,定期消毒,可选用20%石灰乳、4%来苏儿和3%火碱溶液等消毒液进行轮换消毒,同时用菌毒杀、百毒杀、碘制剂或氯制剂等消毒剂带鹅喷雾消毒,及时打扫杂物、粪污,鹅群饲养密度合理,减少各种应激反应。

对未发病鹅群进行免疫接种。①雏鹅免疫接种。如果雏鹅有母源抗体,应在21日龄以内进行首免,每羽皮下注射鹅副黏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0.5 ml,在首次免疫后60日龄进行第2次免疫,每羽肌肉注射疫苗1 ml。如果雏鹅无母源抗体,应当在3~7日龄时进行首免,每羽皮下注射鹅副黏病毒油乳剂灭活苗0.3 ml,在首次免疫后60 日龄进行第2次免疫,每羽肌肉注射疫苗0.5 ml。②种鹅免疫接种。首次免疫是在10~15日龄时进行疫苗免疫接种,每羽皮下注射疫苗0.5~1 ml 第2 次免疫是在2 个月龄时进行,第3次免疫是在产蛋前2 w进行,每羽肌肉注射疫苗0.5 ml,以后每年免疫1 次。疫苗注射1 w 后会产生抗体,在体内维持6个月左右,种鹅所产的种蛋孵化出的小鹅在2~3 w内具有母源抗体,可以抵抗该病毒的感染。

猜你喜欢
病鹅种鹅雏鹅
几种鹅寄生虫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
探讨提高种鹅养殖效益的几项措施
夏季五招提高种鹅繁殖性能
浅析雏鹅痛风病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措施
种鹅感染鹅羽虱的流行特点及治疗方法
后备种鹅的饲养管理
雏鹅痛风“三步五防”更有效
浅谈鹅霍乱病的综合防治
浅谈雏鹅养殖关键技术措施
影响种鹅产蛋量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