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峰,韩亚楠,刘亚辉,杜 娟
(开封市畜牧工作站,河南 开封475000)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实施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根据现代畜牧业发展需要,农业农村部将重构种养关系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而重构种养关系的两个主要抓手就是全面实施粮改饲政策及大力发展现代草业。目前,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全国各地已经形成了发展草业的热潮,但由于我国草业发展起步晚、起点低、技术不成熟,其产业优势还未能完全凸显。苜蓿作为世界范围广泛认可的“牧草之王”,其适应性强,生态效应好,营养价值高,市场需求大,是发展现代草业及生态环境治理的首选饲料作物。
苜蓿是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重要的饲草植物,因其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被世界范围广泛认可,并被冠以“牧草之王”美名。苜蓿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粗纤维、矿物元素、微量元素以及糖类,适口性极好,不仅能够提高牲畜进食量,提供牲畜代谢生产所需能量,又保证了畜禽,尤其是反刍动物的粗纤维需要。苜蓿粗蛋白质含量17%~23%,高于小麦(13.9%)、玉米(8.7%)和秸杆(2%~6%),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大的蛋白质库。苜蓿中的蛋白质主要集中于叶片,叶绿体中蛋白质含量高达约30%~50%,粗纤维的含量约为42%。有研究表明,加工过程中的高温能将苜蓿30%~60%的蛋白质转化成过瘤胃蛋白,过瘤胃蛋白不仅能够提高奶牛单产量,还能提高牛奶发酵所能形成的蛋白质数量,从而提高蛋白检出率,提升奶品质。另外苜蓿中一种特殊的未知生长因子,对奶牛单产量、奶品质也具有重要作用。苜蓿中丰富的矿物元素例如钙、钾离子,能在动物消化过程中进行水合作用和离子交换,稳定牛胃发酵pH,对胃能起到缓冲作用,减轻热应激,改善消化功能。在炎热季节,畜禽常因圈舍湿热引起热应激反应,表现为食欲锐减、精神不安,产奶量和育肥率均严重下降。苜蓿中丰富的矿物元素能保证畜禽体内正常的电解质平衡,大大减轻因炎热而造成应激反应,这对圈养育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苜蓿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和赖氨酸,其中,氨基酸成分相近于乳清粉成分,有快速增重,提高屠宰率、瘦肉率、产奶量及奶品质的作用。
苜蓿不仅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其经济价值也较高。人工种植苜蓿一般是多年生品种,一次种植利用期限5~6年以上,每年可刈割3~5 次,与传统经济作物相比,管理、投入较少,产量高,经济效益明显。小麦、玉米等传统经济作物一年两作,每亩产量700~800 kg,亩收入700~800元,扣除生产成本每亩400 元,纯收入300~400 元/亩;如种植苜蓿草,第1年每亩800~1 000 kg;自第2年每亩2 000 kg,销价0.6 元/kg,收入可达每亩1 200 元,扣除成本每亩300元,纯收入约每亩900 元,比种植小麦或玉米增收约2~3倍。而且苜蓿可连续收获5~6年,自第2年开始比传统经济作物节省大量的机械作业及田间管理投入,节省生产成本约每亩200元。另外,苜蓿能够通过其根部的根瘤固定空气中的氮,亩固氮10~20 kg,亩积残根2 050 kg(含全氮31 kg,全磷6.3 kg,相当于尿素每亩67 kg),且其地上地下生物量大,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化肥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因此,种植苜蓿,不仅能实现经济效益,还能够培肥地力。
除营养和经济价值外,苜蓿还是一种优质的生态牧草,具有很高的生态环境价值。首先苜蓿耐盐碱性较强,在高盐碱地区不仅能生长良好并且通过其发达的根系改善盐碱土壤结构及理化性质,起到修复盐碱地的作用。其次苜蓿植被覆盖大,根系发达且密集,对下蓄水保土,对上防风固沙,对土壤贫瘠,水分、养分匮乏的沙地是一种理想的修复物种。最后,苜蓿根瘤固氮作用可增加土壤氮源,改善土壤肥力。苜蓿的每一个根瘤都是一个微型“化肥加工厂”,利用目前的苜蓿根技术和根瘤菌技术,还能增强固氮效率,不仅提高苜蓿产量,对盐碱地改良和沙地修复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当地土壤性质、气候条件,选择最适合当地的苜蓿品种。苜蓿按照生长期长短和抗寒能力划分为九个秋眠级,休眠级为1 的品种休眠性最强,表示其抗寒能力也最强,秋眠级为9 的品种,无休眠性,冬季生长活跃,抗寒能力最差。在我国不同地区选择苜蓿品种的规律大致如下,内蒙古高原区、东北北部和新疆北部地区,以秋眠级1~3级的品种为主,黄淮海地区和黄土高原温暖半干旱区及东北地区南部和新疆南部,以秋眠级4~5 级的品种为主;江淮地区应以秋眠级6~7 级的品种为宜;长江以南以秋眠级7以上的品种为宜。
选择合适地块,以微碱或中性的壤土和沙壤土最好,土壤不宜过湿,排水条件良好,除杂草,整平,施入底肥,由于苜蓿可以固氮,故对氮要求不高,可少施或不施;磷肥能促进苜蓿根系的发育和生长,增加产量;钾肥能促进植株活力和健康,增强抗性,防倒伏。
研究表明,接种根瘤菌明显提高了苜蓿的产量,混合接种VA菌根瘤菌和两种固氮细菌的苜蓿在质量、根瘤数、常量和微量元素的含量等方面较单一接种有显著增加表现出明显的协同作用。目前接种根瘤菌主要采用粉施法、干粉拌种法、菌浆拌种法、种子丸衣化接种法等方法。
播量,收种苜蓿每亩0.25~0.5 kg,收草苜蓿每亩0.75~1.0 kg,干旱或土地条件较差者增播20%~30%。播深,根据土壤质地1~2 cm为宜。有人试验,播种深度为0.6 cm、1.2 cm、2.5 cm、5 cm 的其种子出苗率分别为59%、62%、44%、19%,以1~1.5 cm为宜,谨防过深。播法,分条播、撒播、穴播三种。其中种子田以穴播或条播为好,行距50 cm以上,高水肥地上60~90 cm,切忌过密。收草的,条播行距30~40 cm 左右,撒播亦可。播种后及时跟进水分。研究表明,供水量达到种子干重的150%时,苜蓿的发芽率达到99.8%,供水量是种子干重的100%时,发芽率降至28%,收种田比收草田对水分的要求更加严格。
苜蓿收获时间对苜蓿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目前苜蓿最佳刈割期的确定主要根据两个指标:生育期和植株生长高度。若根据生育期,以现蕾期至初花期为最佳。若根据植株高度,以植株生长高度为80 cm左右时最佳。苜蓿年刈割次数一般为3~5次,最后一次刈割应在苜蓿停止生长前1个月左右。苜蓿刈割后留茬高度一般不低于5 cm,末次刈割高度不低于8 cm。
目前苜蓿加工技术主要以苜蓿干草调制和青贮为主。干草调制一般采用自然晾晒或烘干至苜蓿含水量为12%~14%时,采用打捆设备进行高密度压缩打捆,便于保存和运输。但是许多研究表明,苜蓿干草调制过程受气候因素、加工技术、设备条件等影响会造成30%的损失率。苜蓿青贮是将含水量50%~70%的苜蓿切碎后采用青贮技术制成的一种粗饲料。苜蓿青贮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苜蓿干草调制造成的损失率,增加苜蓿产品多样性,但目前我国对于苜蓿青贮技术没有统一标准,青贮质量不一,商品化程度低,主要是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苜蓿产业起步较晚,是新兴朝阳产业,也是现阶段国家优先支持发展的农业产业。目前,我国各地已经形成了发展草业的热潮,苜蓿因其适应性强,生态效应好,营养价值高,市场需求大,成为发展现代草业及生态环境治理的首选饲料作物。从国际市场需求来看,目前国际市场年需求苜蓿草缺口1 000多万吨,其中北美洲200 万吨、欧盟100 万吨、东南亚地区250 万吨、日本200万吨、韩国100万吨。这些国家和地区主要从美国和加拿大进口苜蓿粉,但由于运费昂贵,每吨苜蓿粉的价格达250 美元。而我国眦邻这些国家和地区,运输便利,具有地域近、价格低等优势,发展牧草商机良好。从国内需求来看,国内苜蓿草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全国年需求苜蓿草1 000多万吨,而生产能力只有600万吨,国内市场流通量不足80 万吨,供需缺口还将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继续拉大。为了使我国苜蓿产业上新台阶,需要因地制宜,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完善产业管理,以此达到苜蓿产业的快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