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忠良,乔 飞,付媛媛,韩艳杰
(1.漯河市外埠入漯畜产品查验中心,河南 漯河462000;2.漯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在养猪业较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哺乳仔猪死亡率为15.5%;荷兰,哺乳仔猪死亡率11.5%~14.2%;在我国,哺乳仔猪死亡率15%~25%,死亡率高主要是由腹泻所致。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养猪业的大力扶持,养猪规模在不断扩大,养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然而,哺乳仔猪腹泻的问题却不断发生,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1.1.1 消化功能未发育健全,消化吸收能力较弱
哺乳仔猪胃内仅有凝乳酶,而唾液酶和胃蛋白酶都很少,体内的游离盐酸含量低,缺乏条件性胃液分泌能力。对于从消化道感染的病原体,不能起到抑制作用,故而易发生腹泻。
1.1.2 缺乏先天性免疫力
由于猪的胎盘构造复杂,限制了母猪的抗体经血液传给胎儿,仔猪只能通过吃初乳获得被动免疫抗体。而且母源抗体维持时间不长,这直接导致哺乳仔猪易受病原菌侵袭感染。
1.1.3 体温调节功能不健全哺乳仔猪很容易受冷热等应激因素的影响,仔猪生活的圈舍温度及其他外界条件使抵抗力降低而腹泻。
1.2.1 传染性胃肠炎
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以深秋、冬季和早春的寒冷季节高发,由于仔猪的耐寒机制尚未形成,会造成仔猪体表温度升高,精神不佳、呕吐,腹泻脱水至死亡。
1.2.2 轮状病毒病
轮状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病临床上以腹泻为特征,引起仔猪和多种幼龄动物急性肠道传染病。受到轮状病毒侵袭的仔猪大多表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靡、严重腹泻至脱水。
1.2.3 仔猪红痢又名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仔猪肠毒血症。病原为C型魏氏梭菌,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新生仔猪,以排出红色带血的稀便为特征。该病发生快,病程短,病死率高。
1.2.4 仔猪黄痢
新生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较高的传染病。以腹泻,排出黄色黏液状的粪便为特征,又名早发性大肠杆菌病。常发生于出生后7 d之内。
1.2.5 仔猪白痢
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常发生于10~30日龄,以排出乳白色和灰白色的浆状至糊状粪便为特征。
1.2.6 猪球虫病
病猪表现肠黏膜出血性炎症和腹泻,1~2周龄的仔猪感染后出现水样腹泻。经2~3 d 后变为黄色糊状便。该病与仔猪黄痢、仔猪白痢、仔猪红痢症状相似,确诊应作虫卵检查。
母猪乳汁过浓、过稀,无乳等引起仔猪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腹泻。天气骤变,补料,阉割等应激因素导致腹泻。饲料营养不均衡而发生腹泻。
目前我国已经有正规生产厂家的猪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和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和轮状病毒三联灭活疫苗,养殖场可以根据需求购买二联或者三联疫苗,按照说明书对怀孕母猪连续免疫3 次以上,每次间隔15~20 d,于猪后海穴穴位注射,4 ml/次。
仔猪红痢预防在母猪产前1个月和半个月肌肉注射C型魏氏梭菌苗5 ml和10 ml。
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预防可以应用仔猪大肠杆菌病疫苗,在母猪产前45 d和15 d各接种1次,肌肉注射,每次5 ml。
对球虫病等寄生虫引起的腹泻,要对母猪定期驱虫。合理的驱虫程序是防治寄生虫类疾病的基础。怀孕母猪应在产前3 个月驱虫;后备、空怀猪及种公猪,每年驱虫1次。经常清扫猪圈,将猪粪集中储粪池发酵消灭虫卵、幼虫或者卵囊。对发病哺乳仔猪应用百球清,地克珠利等抗球虫药进行治疗。
治疗仔猪腹泻以抗菌、补液、收敛,母子兼治为原则。在发生哺乳仔猪腹泻时,补液疗法是减少仔猪死亡的一项重要措施。脱水时,机体内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时补液缓解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口服补液盐的配方为:氯化钠3.5 g,氯化钾15 g,碳酸氢钠25 g,葡萄糖粉20 g,加饮用水1 000 ml)。同时肌肉注射痢菌净,恩诺沙星等抗生素防止细菌继发感染。对腹泻严重的仔猪还要腹腔注射葡萄糖生理盐水防止仔猪脱水死亡。针对腹泻严重的哺乳仔猪的母猪注射头孢等抗生素,这对于因细菌性因素和饲养管理因素引起的腹泻往往效果显著。
在哺乳仔猪开口料中加入诺氟沙星等抗生素对预防和治疗仔猪细菌性因素引起的腹泻效果很好。提供优质的乳猪开口料,避免营养性腹泻发生。
做好母猪的保健工作,预防母猪乳腺炎和子宫内膜炎等疾病。还应加强猪舍的环境卫生,定期消毒,保证供水清洁充足,做好防寒保暖和防暑降温,消灭鼠、蚊、蝇等传播媒介。